天天看點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作者

查攸吟

電動車主,想要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并不那麼的容易。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緻

“有沒可能發明一種‘能量液體’,五分鐘便可加滿,然後讓車足足跑上個七百公裡?”

中原標準時間1月30日晚上20點,已在淮徐高速古黃河服務區國網充電站外的寒風中苦候1個多小時的老邵,望着排在自己前面的兩台車,苦中作樂地講起了冷笑話。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雖是個陳年老段子,但立即破開了現場幾乎闆結的氣氛。幾位同樣在等充電的新能源車主,一齊笑出了聲。而原本,他們正彼此大眼瞪小眼,生怕被人加了塞。

負面情緒被暫時掃去。很快,同病相憐的車主們互相發起香煙,開始聊起閑天。随着彼此逐漸熱絡,這幫人甚至還互加微信,建起了一個名為“年廿八一起排隊等充電”的電動車主吐槽群。

01

磕磕絆絆的“綠色旅程”

自去年五一小長假起,駕駛純電汽車走長途的情況,越發普遍。

除去公衆對新能源觀念上的轉變之外,各地出台的越來越多的限牌措施也成為一大推手。

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因素綜合到了一起,在過去的一年内,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迅速走高。

既然買了電車,那過年為什麼不開着它回老家呢?更何況,除去原本就具備的綠色、環保等光環,新一代電動汽車更以智能化、網聯化為賣點,十足的科技感是許多老款油車所不能比拟的,駕駛體驗也更為良好。

出生在徐州的老邵,年初時剛滿40歲。2005年大學畢業以後,他留在了上海工作。打拼十七載,從普通打勞工一路升任某合資企業中層管理。房買了、戶口轉了,牌也拍到了,還在本地成了家。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鷗翼門,對有“回老家炫耀”需求的人而言,挺不錯的

老邵原本有台老款帕薩特。去年初升職之後,家裡又添置了一台2020款特斯拉Model X長續航版。平日主要由妻子駕駛。

對于開哪台車回家,家裡是有過讨論的。最終夫妻倆人決定,把更顯氣派的電車開回去。正所謂“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

這場回鄉旅程,始于上海市北新泾,終點在徐州鼓樓區,全程約650公裡。但對于老邵家的電車來說,并不是什麼大問題,官方給出的NEDC資料高達605公裡。而老邵通過一年多來的使用,總結出其在高速狀态下,夏季和冬季的續航分别為470公裡和410公裡。總之,650公裡的旅程,沿途補電一次便綽綽有餘。

但老邵的這場尴尬,也正源于此。

由于愛車的續航名額非常的出色,是以在規劃行駛路線時未免有些托大。30日上午,老邵攜妻帶子自上海北新泾啟程以後,僅僅于午間在途經常州境内時進行了一次快充補能。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擁堵,是長假期間開電車出行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午後,在連續沖破了丹徒樞紐、蜀岡樞紐、宿遷南樞紐等多個擁堵節點後,老邵一家進入徐淮高速。此時距離終點,隻剩下了最後一百多公裡,然而車輛的電量,也已指向了不足四分之一。

盡管睢甯高作服務區近在眼前,但内設的國家電網充電站也正排着長隊。想盡快到家的老邵抱着幾分僥幸心理,決定“再往前開一段去碰碰運氣”。然而到了古黃河服務區才發現,在此等候充電的車,比前一站還多出一半。

然而此時,車輛的電量已經下降到了不足10%,幾無回轉餘地。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充電站平時都挺空的,但長假期間嘛……

考慮到進入徐州市區後可能會面臨的擁堵,老邵兩口子決定,就在這個服務區内等下去,直到充上了電再走。

老邵的情況并非孤例。比如說,30日晚上帶頭給大家發煙的亞迪車主小宋。

平時在南京工作和生活的小宋,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徐州。而他駕駛的,是一台去年11月末才提到車的長續航版漢EV。

然而與老邵又有所不同的是,還不到而立之年的小宋,是位新晉電動車主,沒有多少駕駛新能源汽車的經驗。加之其平日忙于工作,甚至直到駕車返鄉之前,他也沒有機會嘗試過駕駛着電動汽車走一走高速。

“提車以來,我基本都是在南京本地跑跑……感覺這車的續航,少說也有個450+。”當晚的車邊閑話中,小宋這樣牢騷道。換而言之,他對純電汽車在高速狀态下的能耗,是基本沒有概念的。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基于這種想法,瞅着全程不過360公裡的旅途,他就隻随便收拾了幾件行李,也沒給車充滿電,便在30日午前帶上年貨,大剌剌地開着“電量九成多”的漢EV踏上了返鄉之路。

而如此操作的結果,便是在“不願意排隊等充電”與“再熬一熬就能到”的患得患失下,最後以5%的殘電量與老邵等一衆電動車主,在一個服務區内傻等。

實際上,當晚熬到古黃河服務區内補電的車主,多是目的地在徐州,已經再無回轉的餘地。由于電量多已見底,為了確定車輛能夠正常啟動,隻能停車熄火,甚至連個空調都不敢開。

好在當晚21點的時候,終于輪到了老邵的車充電。一個半小時後,他們一家三口終于抵達位于徐州鼓樓區的老宅。

父母熬制的地鍋雞已經熱了兩回,卻依舊可口。至于古黃河服務區内排隊充電的隊伍,直至次日晚間,都未曾消失過。

02

迫在眉睫的體系建設問題

電動汽車的推廣和普及,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簡而言之便是,公共充電設施的覆寫。

但時至今日,國内隻能說是解決了有和沒有的問題。如果以全國視角,來考察這整套體系,可以說是基本還處于建設早期狀态。

來看一下資料吧。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資料,至2021年12月初,國内公共類充電樁總數已經達到了109.2萬台。其中直流充電樁45.0萬台、交流充電樁64.6萬台。其中,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12個月時間内,國内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數達到了3.3萬台。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相比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内補能體系的建設确實有點滞後

上面這組數字,看起來挺大挺光鮮。但若與新增純電汽車的增幅來對比,卻實在有點不夠分的。因為僅僅今年1月份,國内新能源汽車品牌,小鵬、理想、哪吒、蔚來、零跑、極氪、威馬、岚圖等等,總數已經突破了6萬台規模。這還沒算上特斯拉在國内的傳遞數字。

根據公安部1月末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國内純電車型保有量已突破640萬。更有專業機構認為,至2025年國内的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将達到2500萬規模,其中純電汽車将突破2000萬輛規模。

無論是月新增6萬台,還是現有的640萬台保有量,抑或是三年後預計達到的2000萬保有輛,都不是現有的月新增3.3萬,總計109.2萬台公共充電樁(其中約45萬台直流快充)所能比對的。

根據較為理想的樁車比1.5:1(要求至少1/3為直流快充)來推算,當國内純電汽車保有量達到2000萬規模時,配套的充電樁數量必須達到3000萬台,其中直流快充至少1000萬台規模。扣除掉現有存量,缺口分别為1935.8萬和955萬。

要在三年内完成2890.8萬台樁的建設工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首當其沖的,便是巨大的短期資金投入。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根據筆者從業内了解到的精确資訊,快充樁每一瓦時的建設成本,至少需要0.435元。

也就是說一台120kW雙槍樁,裝置投入至少5.22萬元。而施工成本最少要占到裝置成本的1/3,也就是每個快充樁的建設成本約為7萬元。

相對的,交流充電樁的成本就低上了不少。以每一瓦時的建設成本0.29元來計算,一台8kW慢充樁算上施工成本,大約3000元左右。

不考慮不同地區采購差異性和物料運輸成本的問題,以目前交流樁1935.8萬和直流樁955萬的缺口,其建設成本分别為580.74億和6685億。這還是在不考慮裝置汰換更新、供電系統擴容改造,以及對應土地使用成本的前提下。

即便這一建設能夠跟上,這也不過是為2000萬台純電汽車提供支援。其所占比例,不足國内現有機動車輛保有量的7%。更何況根據長期規劃,2035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将會達到50%左右。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交流樁可以滿足不便安裝家充的車主充電需要,但對支援電動汽車長距離行駛,意義不大

這也就難怪,充電樁體系建設得以被列入新基建項目能源網絡的主要方向之一。事實上,建設的“海嘯”早已不是什麼“即将爆發的熱點”,而是由于純電汽車滲透率的逐年走高,保有量的日趨增長,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當然,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如何才能讓新能源汽車遠行而無慮?事實上,充電樁建設不能光考慮數量的問題,更應該考慮其布局合理性。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國内公共充電樁數量最多的省份,分别為是廣東、上海和北京,分别為16.93萬、10.04萬和9.53萬台。江蘇(9.38萬)、浙江(約8萬)、山東(5.67萬)、湖北(5.6萬)、安徽(5.24)、河南(4.12)以及福建(3.6萬)分列第四和第十位。

從地理分布來看,其現階段的建設,已經明顯存在區域上的不均衡——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東部沿海,以及長江流域省份,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性。河南,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而回到本文最初涉及的問題,即保障純電汽車的長距離行駛,則要求在遍及全國的高速路網中部署更多的快充裝置。

現階段,國内目前分布在各條高速路網服務區内的充電樁總數又有多少呢?

去年9月末,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孫文劍、範振宇在答記者問時,曾經給出了這樣一組資料:現有國内高速路網配置了充電樁的服務區,共有2318個,充電樁(均為直流快充)保有量總計10836根。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高速公路補能體系的建設,必須得“國家隊”出馬

簡而言之,無論去年十月還是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長假,各種純電汽車充電困難的新聞,實質上都反映出,國内補能體系缺乏跨區域建設的實質。現有的充電樁體系,太過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布設,并未對純電汽車的大規模跨區域流動,做好準備。

況且,即便是現有的這一萬多台樁,事到臨頭完好率又是多少呢?除夕前夜,在老邵、小宋他們吹風等候的古黃河服務區内,就有一樁雙槍因故障而無法啟用。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電動車主們正在轉變觀念,開始嘗試駕車長途旅行。

從去年十一長假起,許多媒體都在表達這種觀點。但事實是,目前“轉變”的,隻有那麼極小的一部分人。但即便是如此,長假期間等充電的新聞,也已經頻繁出現在媒體的叙述中,而幾乎要淪為一種“狗咬人”現象了。

希望建設的“海嘯”盡快到來,而不要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甚至是邁向“雙碳”戰略的重大障礙。

年初四早上,老邵一家就早早地踏上了返程之路。

吸取了除夕前夜被困的教訓,他與妻子一緻決定,利用假期最後3天帶着幼子沿着淮安、揚州,用自駕遊的方式返程。一直到年初六(2月6日)的下午,這家人才優哉遊哉回到上海家中。

至于小宋,當晚的經曆似乎使他産生了一定程度的PTSD。

不但在返程前確定了車輛滿電,回程半途還專門在服務區内等待了幾個小時,進行了一次快充。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我在服務區看到了國網的移動充電車,感覺這東西好啊。哪個充電站排隊,就往哪邊派幾台車去。”在除夕前夜車主們建的微信群裡,小宋這樣說道:“不過我這幾天總是在想,還不如當初聽銷售的建議,買個DM-i呢。”

從2016年開始,經過5年多的建設,國内已經大體上填補了純電汽車長途行駛補能問題的空白。但整個體系距離堪稱“完善”,仍差着以十年為機關的漫長時光。就目前而言,駕駛電動汽車出遠門,必須得預先規劃路線,考慮沿途補能問題。

以一種完全不需要趕時間的方式和心态,來抵消純電汽車長途旅行時可能會遇到的補能問題。或者是轉變心态,駕駛純電汽車時不要太過固執于盡快抵達的想法。如果有必要,就駛出高速去找樁。

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不起,除非你想考察下各地牽引服務的出動效率。

C-DIMENSION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微信号|汽車公社 C次元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除夕前夜,我被困在服務區裡等充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