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上廣的清晨,任何一趟開往鬧市的高峰地鐵裡,都塞滿了睡不醒的上班族。
有座位的天選之子可以“體面”地背上幾個單詞,站着的社畜隻能動用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在狹小的車廂立足,尋找刷朋友圈的一隅之地。
西二旗地鐵站的早高峰 / 肖翊
同一時間,在無數個太陽曬到屁股的出租房裡,一群年輕人仍在做着美夢。
不必打卡,錯峰出行,他們擁有與朝九晚五截然不同的生活節奏。這群告别了上班的年輕人,正在優勝劣汰的都市叢林中,以最不穩定的方式養活自己。
狀态不好的時候,自由攝影師L會呆在出租房抽煙,“不用擔心打擾到别人。”
一個選擇了不上班的普通人,在尋找自由的道路上,會遇到什麼問題?
帶着這些疑問,林安采訪了數十名不安于現狀的90後,以下是她搜集到的幾則故事。
一
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上班
“我不是一個好員工。”
29歲的紫祺,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批90後”。在她不算長的就業生涯裡,沒有一份工作能堅持滿一年。
有時是公司裁員,把整個部門砍沒了;有時是架構調整,她不願意轉崗,幹脆裸辭;還有的時候,純粹是不喜歡枯燥的工作而已。
既看不上手頭的瑣碎工作,又夠不着“高大上”的大公司。就這樣,紫祺頂着“營運”的頭銜,在不同的格子間頻繁跳動。直到28歲那年,危機感襲來。
“我28歲了,還一無所有。”
紫祺所在的深圳羅湖,從來不缺有夢想的年輕人
當初,沒有任何背景的紫祺,揣着一張二本畢業證來到北京,憑的就是一顆不安分的心。如今,要她繼續在公司裡做一顆沒有感情的螺絲釘,是不可能的。
工作四年後,紫祺選擇了裸辭。自己承接餐飲類公衆号的代營運服務,收入沒有上班時高,但自由。
“我賺的不是月薪,是時薪。”
以及,她終于不用浪費時間在通勤上了。“要是一直到老,我還要這樣擠地鐵上下班,真受不了。”
早高峰,從西二旗地鐵站湧出的人流
“不想擠地鐵”、“不想做重複性的工作”、“不想成為一顆螺絲釘”……
關于工作,Nico積攢了許多相似的抱怨,但隐藏在冰山之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成就感”。
跟能力平平的紫祺相比,Nico從公司辭職的時候,月薪已經兩萬。
Nico在家拍攝英語教學短視訊,從腳本、拍攝、剪輯,都一人完成
她在一家英語教育訓練機構工作,短短三年,從初級教育訓練師做到了研發經理,月薪從5000漲到20000元。其間還跟老闆提過三次離職。
“第一次,我吐槽了公司管理混亂、施展空間小、成就感低等問題,上司承諾解決,給我放了兩周假。”
Nico出門玩了一圈,回來接着幹活。
“第二次,我把問題又說了一遍,老闆承諾解決,又給我放了兩周假。”
休假結束,Nico升上了研發經理。
那是她工作最賣力的一年,到了廢寝忘食的程度。她帶領團隊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教學系統,算是“功德圓滿”了。
然而在整個過程中,Nico的設計理想與公司時常産生分歧,“畢竟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糊弄不得。”
Nico自制的教學視訊成品
耐心一點點被磨平,Nico再次動了辭職的念頭。朋友都勸她,“為了錢再忍忍。”
“可是,上一輩子上班也賺不到多少錢啊”,Nico反駁道。
這一次,老闆沒有挽留。
累的時候,Nico會到陽台彈一會鋼琴,怕打擾鄰居,她都是戴着專門的耳機彈
雖說辭職一時爽,不過在正式決定前,Nico也思索了良久。
她制作了一份“To be or not to be”清單,把想做的事情、收益、風險等一條條羅列出來。意外地,她發現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我工作過四家公司,沒有一家提供過良好教育訓練,也沒遇到過任何職場導師,大家都是靠自己摸索,不斷地被公司索取和壓榨。然後當你榨不出油時,公司會覺得你out了,跟你說該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然而自媒體的流量遲遲沒有漲幅,Nico時常失眠,床頭放着一本《睡眠革命》
“在我看來,996是不存在的,年輕人一定要通過工作外的時間來學習和進步。”
二
創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地地是在職業發展最好的時候 —— 上司剛漲完薪,選擇了辭職。
“開一家甜品店”的願望在她的腦海裡發酵,變得越來越強烈。
開頭不算太難,地地花了三天時間求媽媽答應,跟家裡借了10萬塊錢,走上創業之路。
那時,身邊的朋友大都在準備考公務員,過着一眼到頭的日子。而地地的人生,卻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我當時很沉醉于這種追求夢想的愉悅感,和别人的贊美裡。”
地地與搭檔的卡通漫畫 / 地地
創業初期,地地展現了超乎尋常的意志力 —— 教育訓練、調研、選址、開店,幾乎一氣呵成。
發燒了,第二天也能起來接着幹活。
她跟合夥人親手将工作室的牆刷白,還報廢了一件衛衣。“那件衣服我一直沒扔,留到了現在,隻要看到衣服上的白點子,我就會想到刷牆的日子。”
地地與合夥人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将工作室裝修好 / 地地
地地形容那時的自己,是無知者無畏,覺得夢想大過天。一周七天,朝九晚十,為了工作可以放棄一切。
但這種亢奮的狀态,沒有持續到多久,意料之外的問題接踵而至。
“我那時都不知道怎麼做收支預算表。”
直到一位客戶教她,地地算了算,發現除了房租外,原材料、水單、人工、損耗等都要算進“支出”,每個月的開銷在15000元左右。
“怪不得,按照之前的算法,我們應該賺了很多錢,卻一直沒有。”
地地制作的蛋糕。一開始,她認為開店要有骨氣,不能追求網紅産品 / 地地
當一個個錯誤的決策,讓生意始終不溫不火時,地地開始懈怠。
心情不好了,就不上微信不開店,或者在家打一天遊戲。而不工作就意味着沒收入,情緒變得更差,從此惡性循環。
就這樣,沒有同僚也沒有職場關系的地地,開始晝伏夜出,與社會徹底隔絕。
地地為工作室制作的第一份卡片:你離100%的幸福,隻差一份甜品 / 地地
當興趣變成了工作,就不再是興趣了,于是地地發展了新的興趣 —— 狼人殺。
有一段時間,她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做幾個蛋糕,晚上出去喝酒玩狼人殺。
生活看上去自由自在,她卻比以前更愛哭了 —— 剛跟朋友揮手告别,眼淚就掉了下來,哪怕剛剛結束一局熱鬧哄哄的吃雞遊戲。
她懷疑自己得了躁郁症,但沒錢去看心理醫生。察覺到異樣的朋友都來工作室陪着,怕她一個人做傻事。
壓垮地地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一位新朋友:“這就是你生活的意義嗎?你不覺得這樣是個廢人嗎?”
“廢人”像一記響亮的耳光,徹底打醒了她。
地地與自制蛋糕的合影 / 地地
決定關店前的幾個月,地地一直在苦苦掙紮。
“真的隻能關店了嗎?我不甘心。”
創業失敗的她,背了一身負債,做事情也開始變得畏手畏腳。
“以前在公司我隻需要去做一顆螺絲釘,被公司帶着走就行。但自己開店不一樣,你能看多遠店才可以走多遠。”
現在,地地也說不出來,在更加漫長的人生坐标上,這段創業經曆是好是壞。雖然缺失了兩年的職場經驗,卻也收獲了很多 —— 通過一場血淋淋的全方位鍛煉,地地看清楚了自己的缺點。
“現在的我,更适合在職場工作。”
三
自律使我自由
在葛亞坤看來,自由職業,才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職業。
畢業後,他進入了一種“不斷折騰、反複試錯”的狀态。每半年換一次工作的他,最終得出結論,“我不适合需要與人溝通協作的工作。”
加上從小熱愛寫作,他萌生了以此為生的想法。
辭職的第一個月,葛亞坤把自己關在家裡,寫了近十篇小說。最短的一萬字,最長的快九萬字,全部都投給了豆瓣閱讀。
很快,他成為了豆瓣閱讀的簽約作家,有了第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
葛亞坤在豆瓣發表的部分小說
受到鼓舞後,葛亞坤為眼前的自由之路打造了一個“完美計劃”:
一邊寫小說,支撐理想;一邊寫外包稿件,維持生計;一邊準備考研 —— 如果幾年後小說還不火,這不讀了個研究所學生嗎?可以換個更好的工作嘛。
事實證明,退路太多,也等于無路可退。
2017年的夏天,葛亞坤獨自憋在通州宋莊的小房子裡,一邊寫作,一邊考研,一邊還房貸。周圍既荒涼又沒有WiFi,日子過得清貧又苦悶。
各種欲望撕扯着,然而最令他焦灼的,還是存折上的數字一天天見底。
葛亞坤16年在通州買了房子,屋裡家具很少,窗外有一大片荒田
某天,他看見一個新媒體寫作群在招外包寫手,五六千字的稿子,稿費一千。葛亞坤很快就加了對方。
進群後,他發現一共有20多人報名。更沒想到的是,通過層層篩選和反複修改,這篇稿子後來竟然耗了一個多月。
“我因為内心焦慮,又不想前面的付出白費,是以一直硬着頭皮修改一遍、兩遍、三遍……”
不斷有人退出,但葛亞坤咬牙堅持了下來,他得到的修改意見從“從頭改到尾”變成了“局部措辭和邏輯問題”。
葛亞坤的寫作筆記
一篇稿子完工,第二篇又來了,甲方依然嚴格。最後中間人頂不住了,幹脆讓葛亞坤直接跟“甲方”對接。
他才發現,一篇稿子的稿費原來是3000元。
再後來,葛亞坤在一個知識付費APP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署名是所謂的“甲方”。他才明白,不過又是一個中間商賺差價而已。
葛亞坤養了一隻小貓,每天陪着自己
這一次,葛亞坤直接給APP的負責人發了郵件,很快收到了回信。溝通好前因後果後,對方同意按照一個字一進制錢的價格與他合作。
陰差陽錯地,葛亞坤多了一份長期、穩定的收入。
不過,考研是預料之中的慘敗,“說實話,有種解脫的感覺。”
不給自己喘息的機會,葛亞坤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小說和稿子的寫作之中。
僅一個多月,他就寫完了7篇稿子,效率是一般寫手的3倍。完稿的瞬間,他常常整個人都處于麻木狀态,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
“每一天,都在與欲望、選擇、靈感、品控等魔鬼做鬥争。”
葛亞坤的2018年的年終總結裡寫道。
葛亞坤喜歡在寫作的時候點蠟燭,能夠讓他安靜下來
後來,厭惡了機械式寫作的葛亞坤,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節奏:一周六天,從早上八點寫到晚上八點,有時會拖到淩晨。
如今,七七八八的稿費加在一起,他從最初的難以為計,達到月入數萬。
“我現在一天工作三小時,也能月入一萬,但我不允許自己隻寫三小時。”
焦慮更是如影随形。他常常失眠,擔心甲方突然解除合同,擔心稿子過了不審,擔心無法平衡理想與商業的關系……
再後來,這種焦慮融入了他的骨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至少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還可以靠寫字換取糧食。”
采訪了50多位自由職業者後,林安發現,和那些打拼多年的70後80後相比,在辭職這件事上,90後要果斷得多。
失敗率也高得多。
她建議,在沖動裸辭之前,不如先評估一下試錯的成本:
1、不上班也能生活1年以上的存款
2、已驗證的變現技能
3、嚴格管理時間的自控能力
4、未來一年的清晰規劃和目标
如果暫時還不能滿足這些條件,不如先老老實實上班。待到時機成熟時,再去追尋自由也不遲。
畢竟,“當一個人抽象地晃蕩過,就再也沒法具象地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