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疆兵團七十二團紅軍團:鮮紅底色永不改

作者:永登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軍團日報

作者: 徐敏

新疆兵團七十二團紅軍團:鮮紅底色永不改

1953年6月,崔英傑(第二排左)随第5軍第15師前往新疆伊犁哈拉布拉鎮(現為第4師第72團)。當時,國聯政治辦公室決定在當地開設一所面向中國和中國學生的學校。在軍隊中擔任文員的崔英傑被配置設定到學校當老師。這張圖檔是開學第一天老師的照片

走進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4師第72團文化廣場,由老紅軍、填海軍兵和新一代青年的形象組成的藝術群雕塑,仿佛在向人們講述紅軍的曆史。

沿着紅路,我們來到了第72團紅軍團紀念館,這裡收藏了珍貴的曆史文物,翔實的曆史資料,通過現代多媒體表現形式,全面展示了72個團從農改、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到駐紮在南疆的三縣,将伊利轉移到北疆, 修繕了肖布拉克的光榮路線。

紀念館裡的軍用綠色軍用毯子總是吸引着遊客。軍用毯子的一角是用布縫制的,有煙火的痕迹,尤其是地毯上的許多彈孔。

這條毯子是他的父親在2015年捐贈給紀念館的。那一年,在抗日戰場上,父親與日本人作戰,這一毯子就是軍隊發放的戰利品。紅軍老兵姚雲松的長女姚莉回憶道。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紅色軍團。根據第72團紅軍團紀念館的曆史記錄:1951年,紅軍團駐紮在肖爾布拉克,有23名老紅軍成員,126人的舊八路,1560人的舊普勞。

1951年底,由第359旅第717團改編的第5師第13團,奉命參加伊利地區的土匪之戰,由北越南山的駐軍車輛。叛亂平息後,部隊在當地發動了大規模的生産戰役。

1952年,伊犁谷白雪皚皚,王震關心第717團的未來,他率領第15師(前身為農兵第4師)上司,來到肖爾布拉克草原,高高地拿着望遠鏡向外張望,高興地揮了揮手指:"你看,這裡有一個新的源頭,另一邊是貢柳, 被山水一潭,一大片草原,好啊!"分歧就在這裡。"

王震的計劃中有兩條紅線,分别是排水渠。之後,4300多名士兵冒着寒冷、風雪,走進了現場。

1953年初,貢納斯河渡輪被當機,汽車被封鎖,補給中斷。建築部隊切斷了食物,士兵們不得不為他們的士兵提供食物。1月13日,一場非常罕見的寒流襲擊了伊犁的曆史,雜草和樹枝上出現了一層白色的霜凍。棉質褲薄如紙,刺骨寒風上透水,現場士兵一天凍傷370餘人。

十三個團有着光榮的傳統(現在是七十二團的前身),團結兄弟部隊,抗寒,堅持建設。是五月,東幹渠總長33公裡修繕,灌溉好田13萬畝。秋天,超過4萬畝的小麥收獲良好。兩年後,農業四師(現為第四師)擁有8個團養殖場,耕地29萬畝,糧食總産量2169.5萬公斤。

從沼澤基地灘到一萬畝的好田,從巢穴到高樓林,幾十年過去了,72團早已形成排水系統,田野裡陌生人,原來荒涼的堿灘荒地,現在運河成網,田地風景如畫,畜牧業富足,産業一應俱全。肖爾布拉克新城高聳入雲,綠樹紅綠,街道寬闊,建築比例平整。

解放戰争期間,第359旅的士兵把南木灣變成了"陝北南部的好人"。南沐灣的紅色基因一直傳到第72團。當年的貧瘠之地,如今已成為"賽江南"。

"生于井岡山,長在南木灣,萬裡,在天山耕種。紅色是第72團的基色,也是軍團的背景色,這個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軍團的血液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