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心奔小康丨富裕村在撂荒地上墾出新希望

走進秀山山口鎮以南富饒的村子,眼中是這樣一道美麗的春風光:3200畝的核桃樹綠樹,綠色的果實矗立在枝條上,風在搖曳。

村子裡沒有荒地,地上長着一片核桃林,林下是魔芋頭、雪蓮花、洋芋。六年來,貧富村靠山吃山,辛苦是在荒原上培育新的希望,一張白紙就畫成了藍圖。

同心奔小康丨富裕村在撂荒地上墾出新希望

趙茂興(左)看着田間生長的核桃樹苗

一張白皮書。這個村莊是一片荒地

重慶東南部的太陽山海拔數千米,山中深處的富村并不富。

"富村"這個名字在40多年前被當地村民改了。之後,村裡人靠耕種和工作,基本解決了吃飽的問題,但好日子依然是奢侈品。

幾年前,村裡的年輕人和老人出去打工,土地荒蕪。

"隻是點菜和谷物。"整個村子就像一張白紙,"趙回憶道。2015年7月,52歲的縣殘聯副會長趙茂興被派往此擔任村一書記,大約兩年半後,他被推薦為黨支部書記。

村民剛來這裡時,生活有多艱難?

"山路陡峭,全是毛茸茸的,沒有一寸硬化的路。趙茂興說,村裡要趕鎮20多公裡的路,一大早就從天黑中趕回去。"電也是個問題,碾米機半夜要通電才能轉過來。

對趙茂興的苦惱,村裡要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産業擺脫貧困,但現實是,很多留在村裡的人都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我想開個會,但我不會來村裡。趙先生說,在白皮書上畫出藍圖并不容易。

為了調動村民的内生動力,趙茂星去村裡幹活,還借了三部關于殘障人士自我完善的劇情片,在六個村組裡播放。

"把人們聚集在一起花了很多功夫。趙茂興歎了口氣。

同心奔小康丨富裕村在撂荒地上墾出新希望

6年突破之路,行業初具規模

"我以前從未真正問過任何人,這些年來已經轉移了你周圍所有可以調動的資源。趙茂興說,為了讓村子改變世界,他多年來堅持在村裡吃飯,住在村裡,幹在村裡。

通過他的多次努力,籌集了1800多萬資金,使村裡的道路、飲用水等基礎設施完全改變,汽車可以開到村民的大壩。

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村裡發展的關鍵是工業。但這個行業從何而來?

在一次通路中,趙茂興被路邊一棵滿是綠色果實的核桃樹所吸引。

"這個行業正在萌芽。趙茂興到處查找資訊,為村裡精心挑選核桃産業。"核桃耐旱,貧瘠,山坡上人煙稀少,'劣勢'是'優勢'。

錢從哪裡來?

"除了保單錢,我到處打情感牌來籌集資金。趙茂興說,他籌集的數百萬元成為該村工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在種植核桃樹之前,有人建議找挖掘機把垃圾打開,可以被趙茂興拒絕:花在挖掘機上的錢,最好放進村民的口袋裡。

"整個村莊都荒無人煙,沒有一個坑是挖掘者挖的。"趙茂興說。

整個2016年冬季,村民們開墾了1700多英畝的荒地,挖了25687個巢穴,并在次年3月種下了所有幼苗。

同心奔小康丨富裕村在撂荒地上墾出新希望

一張藍圖,森林裡所有的果實

腳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理。

2015年7月,趙茂興的微信發出了第一個朋友圈動态,就是富裕村裡的一頭豬和山羊。多年來,他的足迹遍布整個村莊,核桃樹生長最多,其次是樹下的雪百合,洋芋和芋頭。

農村最大的資源之一是土地。不久前,重慶釋出了《綜合利用荒地促進農業生産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做好荒地積極利用工作。

"現在富村子已經看不到荒地了。趙茂興肯定,即使在偏遠的荒地上,也已經開辟了核桃樹,有的還發展了森林下的經濟。

截至去年,富村核桃種植面積3200餘畝,共有52307棵樹木,全村248戶有核桃種植239株,平均核桃種植面積14.5畝,植株227棵。

"去年有幾噸粗略的計數。趙茂興說,現在一千多畝的核桃樹開始挂果實。

同心奔小康丨富裕村在撂荒地上墾出新希望

富村探索效益關聯機制,采用"公司與專業合作社-農民"的模式,由公司提供品種、技術及自下而上的回收利用,專業合作社對公司和農民負責。

為了消除村民的擔憂,明确核桃樹屬于村民,調動村民管理和保護的積極性。看到效益,每棵樹要給專業合作社每年支付1~5元,破解"貝殼村"難題。

"一棵樹上的核桃搖晃下來的遠遠超過五美元。趙茂興說,核桃樹的效益比較長,管理好能結出幾十年的果實,可持續效益好。

富村還鼓勵村民長與發展相結合的"林下經濟",在核桃樹下種植優質高山馬鈴薯、雪蓮果、中藥材、魔馬鈴薯等短期作物,并由富村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和銷售。

1月,趙茂興卸任黨支部書記職務,繼任者将帶領村民走向繁榮。一旦在一張白紙上,正在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藍圖,一片荒原成長了新的希望。

上遊新聞 重慶早報 記者 郭法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