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充值剛”被起訴:誰還需要車評人?

作者:胖鲸頭條

曆來是廠商造車賣車,車主買車用車修車。不知從何時起,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多了一個“第三者”—車評人。當廠商和消費者出現沖突的時候,就需要車評人出來主持公道。車評人的作用,在自媒體時代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伴随着汽車圈生态環境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逐漸被打破。

1月26日,特斯拉以侵犯名譽權為由正式起訴擁有1400萬粉絲的大V“小剛學長”。車評人 “踩着電門測刹車”的舉動的讓人忍不住思考:我們還需要車評人嗎?

“充值剛”被起訴:誰還需要車評人?

1. 被起訴的千萬網紅

事情要從2021年4月份說起。

抖音車評人“小剛學長”先後釋出了兩期名為“用自己的兩台車,做一次緊急制動測試”的視訊。視訊中,小剛學長駕駛小鵬P7和特斯拉Model 3撞向事先安置好的1:1道具紙片和充氣假人,在距離目标50km/h的時候松開加速踏闆,僅憑汽車的自動緊急制動來控制車輛,以此判斷兩輛車的自動刹車系統(AEB)哪一個更靈敏。

測試結果顯示,小鵬P7沒有撞到道具和假人,完美滞停車輛,而特斯拉Model 3撞上了假人。是以小剛學長得出了特斯拉AEB不如小鵬汽車的結論。

“充值剛”被起訴:誰還需要車評人?

為了展現出自己的公平客觀,小剛學長在視訊中還多次提及,“并沒有踩誰或者捧誰,因為兩款都是自己的愛車”。可事實上,小剛學長的測試被很多特斯拉車主指出了異常,更有專業媒體發現,測試視訊中,小剛學長在駕駛特斯拉撞向緊急制動時,能量條顯示汽車仍有動力輸出。

這意味着汽車被踩了電門,而特斯拉在啟用AEB之後,如果繼續踩電門,那麼AEB就會失效。簡單來說,就是這“臨門一腳”才讓小剛學長得出了上述的結論。

對此小剛學長回應稱,他之是以點油門是為了達到50km/h的測試标準,使測試更加嚴謹科學,并不是要歪曲事實。

但在網友爆料出的聊天記錄中,小剛學長感歎:特斯拉Model 3的操控真好,并表示造謠特斯拉的原因是“關鍵是還沒給我錢”。

不管如何回應,小剛學長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确實在碰撞前多踩了一腳油門。

至于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特斯拉本就是話題之王。在國内,黑特斯拉算得上是人盡皆知的“流量密碼”。和特斯拉有關的話題,裂變傳播效果要遠超于尋常的說車視訊。

其次,回看這兩條視訊釋出的時間,正是特斯拉女車主在上海車展維權被拖走,特斯拉因“刹車失靈”備受争議的時期。這對于自媒體車評人來說,簡直是送到手的“熱點”,不蹭白不蹭。

深谙自媒體生存之道的小剛學長,自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蹭流量的好機會。然而他卻忘了,自己先是一個“車評人“,其次才是一個“網紅”。

2. 汽車宣發之變

車評人身份的轉變,可以從網際網路的環境中窺見一斑。

傳統網際網路時期的車評人,主要被各大門戶網站的汽車品牌以及汽車之家等垂類網站承包,車評依靠的是具有一定量汽車知識的專業媒體人。伴随着微信的興起,車評人也趕上了自媒體的紅利。傳統網站的車評人開始自立門戶,轉戰公衆号等流量私域。等到短視訊和直播席卷網絡,車評人的身份又一次發生了轉變。傳統媒體和圖文自媒體對于公衆的吸引力逐漸降低,反而是短視訊紅人和各類主播,在車評行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

整個汽車市場的營銷預算也随之傾斜到直播領域。原本的汽車宣發,隻是套路化的車展、媒體人的測評和試駕、明星代言以及影視贊助等方式。在短視訊之後,顯然多了更多的花樣,車評人已然成為了汽車宣發的重要載體。可以說,車評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汽車宣發的走向。

然而妖魔鬼怪橫行的現狀,讓越來越多的人對于車評失去信心。

去年年初小剛學長曾和另一位車評人“拜托了老司機”因為理想one在網絡互噴,小剛作為理想one堅定的支援者被“拜托了老司機”暗示被充值,是以被網友稱為“充值剛”。

在此之前,他還自導自演過一出提車鬧劇。視訊中,小剛學長在提一輛寶馬M4是故意将右前門刮傷,最後直接将車門卸下,挖洞當作爐竈在戶外生火炒菜。

這條視訊飽受非議的同時,也讓小剛學長收獲了一大波的流量。

“充值剛”被起訴:誰還需要車評人?

這也是車評行業的現狀:誇大事實、互潑髒水、亂象叢生。

類似的視訊在網絡上不計其數。車評行業最當紅的“動物園系”,猴哥、八戒等,大多是這種類型。喧鬧的内容、離奇的人設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内捕獲了大量的目光。從營銷的角度看,這種手段确實奏效。但越來越網紅化的車評人,似乎脫離了車評的本質。娛樂化和專業化本末倒置,緻使公衆對于車評人的質疑越來越多。

“充值剛”被起訴:誰還需要車評人?

3. 受寵的“網紅”

特斯拉不充值不營銷的态度一以貫之,始終堅信産品本身就是廣告。但是對于大多數車企來說,營銷還是很重要。

相較于傳統營銷來說,車評“網紅”在内容呈現上以個人IP為主,廣告屬性更弱。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這種類型的營銷,同時把對個人的信任感轉移到品牌身上。而網紅車評人最大的特點便是産出内容的無限包容性。多變的風格讓他們擁有更精确的閱聽人範圍,對市場反應的敏銳洞察保證了内容的傳播度。這在車企眼中,無疑是成本效益最高的營銷方案。

這也解釋了車評人頻頻“被充值”的原因。

車評人當有賺錢之道。測評汽車的成本相對較高,誰都不可能用愛發電。不接受汽車品牌的充值,這些車評人的生存确實是舉步維艱。但隻要充值的情況存在,就會出現“客觀”的問題。哪怕車評人内心對品牌多有不滿,但資金到賬後說給觀衆聽的也全是優點。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強的誤導性,同樣也無法直接将營銷效果映射在銷量上。

歸根結底,所有營銷套路的最終目的是銷售,不應該走偏。車評雖然應該考慮用娛樂來引流,但也不應該缺少最重要的專業内容。作為品牌和消費者的中間人,車評人接受品牌充值無可厚非,有個人主觀意願也可以了解,但把黑的說成白的,壞的說成好的,并不可取。做人應該有底線,車評人更應如此。

作者|大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