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文/拜托了爸媽!

一直以來,熊孩子行為無度,影響身邊人生活秩序的事情時有發生,近日,網絡上就有這樣一則視訊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讨論。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視訊中顯示,在重慶市某超市中,一位家長帶着孩子,站在各色散裝糧食前,隻見視訊中的孩子将不同顔色的糧食随意混在一起,而且不隻兩種,超市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卻遭到家長的反問和質疑:“你們有監護權沒得!”

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不把孩子看管好,還怪上人家了,糧食有什麼錯?”、“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父母,家長平時不教育,孩子早晚要被社會毒打。”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其實,隻是件小事,事情發生後,家長出面教育孩子,然後和超市方面好好協商,把問題解決的了,事情就結束了,可這位家長不光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還把責任推卸給超市方面,實屬不該。

超市每天人來人往,有多好人會經過散裝糧食,别的家長甚至是孩子,都能管住自己的手,你家的孩子怎麼就不能呢?而且孩子混糧食的時候,家長又在幹什麼呢?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還有一個情況在于,有些孩子可能确實是出于好奇才這樣做的,作為家長也應該及時的制止這種行為,合理進行教育,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問題,而這次經曆,也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對他身心發展有利的一件事。

如何避免孩子變“熊”呢?預防是關鍵!

都說教育孩子不容易,“熊孩子”糾正起來也會有一些難度,但隻要從根源上避免孩子變“熊”,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很多麻煩了呢?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生活中有一些家長,總是不經意向孩子傳遞錯誤的資訊,比如說髒話、亂扔垃圾,或者是夫妻間打鬧沒有輕重等,孩子成長在這樣的環境,多少都會耳濡目染,一旦孩子走出家的範圍,這些壞習慣就會驅使着他做一些讨人嫌的舉動。

是以,家長們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最先要做的不是學習如何管理孩子,而是要先做好自己。

家長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應該盡可能的給孩子創造一個适合他成長的環境,糾正不良習慣,改善生活方式,科學育兒,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

面對孩子好奇犯錯,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孩子出生後面對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會抱有一定的好奇心,為了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孩子自然會做出相應的行為,比如穿大人的鞋子、藏鑰匙、拆玩具或者是打翻水杯等等。

對于這些行為,家長們應該學會合理引導,告訴孩子這樣的做法會給别人帶來困擾,甚至會讓孩子自己陷入危險。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家長也可以嘗試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藏孩子喜歡的玩具,而這對于孩子,相當于一種變相的懲罰。

當孩子感到困擾,家長就可以順勢進行教育了,較早的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對待身邊的事物以及人,在行為發生之前,孩子多考慮幾秒鐘,可能就避免了一些錯誤行為的出現。

規則意識的養成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事是因為太小了,長大就好了,殊不知,孩子小時候都不懂事,長大了更不懂事,而且再想管教,難度會比小時候難很多,生活中那麼多“熊孩子”,都是真實的例子。

建立規則感,可以從最基礎的事情入手,比如早睡早起、勤洗手、房間亂了要及時收拾等等,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能力,引導他自己去做,而不是什麼都幫他做好,因為你越幫,孩子就越懶惰,一旦産生依賴心理,就很難糾正了。

孩子在超市混糧食,從業人員上前讨說法遭質疑:你們有監護權!

另外,要讓孩子感受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孩子在家裡或許可以調皮一些,家長教育幾句也就過去了,而出了家門,社會上的規則就變多了,孩子需要更好的限制自己,才能被社會接受。

孩子走出家門,進入社會當中,普遍是從3歲後入園開始的,是以,把握好這個關鍵階段,及時向孩子傳遞相關知識,對其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孩子早期階段如何成長,與家長的教育密不可分,如果家長自己不重視,孩子變“熊”也隻是遲早的事情。

各位朋友,你是否遇到過“熊孩子”,如果遇到“熊孩子”的家長推卸責任,你會怎麼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