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這份閱讀書單首發于2021年的三八婦女節,包含了一些99讀書人所出版的,探讨女性權利、女性教育、女性生存、女性作家們的創作思考等主題的圖書,希望她們的聲音、思想、态度能給予更多女性朋友啟發和力量。

# 01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

《女性作家訪談》是《巴黎評論》編輯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輯,迄今為止已出版兩輯。此次推出的《巴黎評論 女性作家訪談》篇目上有所調整,收錄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訪談:瑪格麗特 尤瑟納爾、伊薩克 迪内森、希拉裡 曼特爾、埃萊娜 費蘭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溫特森、伊麗莎白 畢肖普、瑪麗蓮 羅賓遜、簡 莫裡斯、多蘿西 帕克、瓊 狄迪恩、格蕾絲 佩雷、娜塔莉 薩洛特、尤多拉 韋爾蒂、安 比蒂、洛麗 摩爾。

作為《巴黎評論》出版史上第一個女性作家訪談特輯,本書的十六篇訪談也可以看作“對話中的散文”,既是極具水準的對寫作技術的探讨,又涵蓋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細微卻折射性格的細節:她何時确立寫作的志向?她的文學啟蒙是什麼?在寫作不同的寫作階段,她遇到的具體阻礙是什麼?她如何面對外部否定和自我懷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對手又是誰?她和女性主義思潮的關系如何?……

# 02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房間裡的阿爾及爾女人》

阿西娅 吉巴爾出生于法國殖民時期的阿爾及利亞,在法國著名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她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搖旗呐喊,又為女性權利筆耕不綴。她用法語寫作,用阿拉伯語祈禱,阿西娅 吉巴爾是她的筆名,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安慰”和“不妥協”,這也許就是文學對于這位阿爾及利亞女作家的意義所在。

《房間裡的阿爾及爾女人》原是德拉克洛瓦作于1832年的一幅名畫,那時阿爾及利亞剛被法國征服不久;而一個半世紀後,阿爾及利亞取得獨立已二十年,那些在獨立戰争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阿爾及利亞女人,她們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樣?她們尚需作出哪些努力去擴寬自由度?阿西娅 吉巴爾向我們講述女性的生存經驗和困境,反抗與服從,法律對女性的嚴苛以及動蕩不定的女性地位,這使得此書受到廣泛的注目,成為一部經典之作。這部短篇集初版于1980年,現增添了新的篇目。

# 03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女性的權利》

本書第一篇《我們都應該是女權主義者》由奈及利亞作家奇瑪曼達 恩戈茲 阿迪契根據她2012年的TED演講修改成的長文。阿迪契從自身的女性經驗出發,逐一反駁人們對“女權主義者”的各種認識誤區和偏見,犀利地指出在職場、家庭、公共場合,女性因性别因素承受的各種不公境遇。阿迪契巧妙地借用她在奈及利亞、美國親曆、見證的一系列故事,号召那些或沉默、或逃避的男性和女性一起,直面社會對待性别問題的僞善和不公,“修正”性别問題,為創造讓女性享有平等人性的社會和文化而努力。

# 04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親愛的安吉維拉》

幾年前,奇瑪曼達 恩戈茲 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詢問這位美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奈及利亞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兒養育成一個女權主義者。《親愛的安吉維拉》即是阿迪契給好友的一封回信。這十五條無價、睿智的建議,其實是關于如何将女兒培養成一個強大、獨立的女性。

這些建議直接、有力而坦誠,從給予女兒(如果她渴望如此)選擇一架飛機模型而非布娃娃當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兒開放讨論穿衣、化妝或者性向的問題,讓她不要将婚姻視為一種“成就”;作家還鼓勵讀者破除陳腐的性别觀念,抛棄那種認為女性的生活就該以廚房、家務和丈夫的需求為中心的褊狹之見。同時,作家還反駁了那種看似進步、公平的表達背後的不公平預設,比如女性“被允許”去獲得成功,本質上其實是認為女性不應該擁有權力的落後意識。

《親愛的安吉維拉》尖銳地觸及了21世紀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開啟一場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論,即在當下,女性應該如何定義并塑造真實的自我。

# 05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愛說教的男人》

本書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動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創作緣起是女作家親身經曆的一次“男性的說教”(mansplain):在一次聚會上,一位男士對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絕大談她新近出版的關于攝影的一本書,即使他對該書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爾尼特有力地印證了男性如何長期霸占說教者和審判者的位置,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女性的聲音和觀點則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甚至不可信,這種錯位和扭曲導緻女性幾千年來的被動噤聲。從觸目驚心的強奸文化,到結構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爾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過犀利的論述,審視了針對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過厭女語言、對女性身體的物化和對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續得到強化。

索爾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劇的共同命運,女性就像神話中被詛咒的卡桑德拉,因為挑戰男性權力,她的預言和見證無人相信。這本書呼喚社會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詛咒,讓女性不再是處于永恒的隸屬地位的客體,在社會制度和想象空間層面獲得雙重解放。

# 06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那不勒斯四部曲》

2011年至2014年,埃萊娜·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們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群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範圍内掀起了“費蘭特熱”,千萬讀者為書中對女性友誼極度真實、尖銳、毫不粉飾的描述所打動。雖然作者從未公開其性别,但媒體和評論家從其“自傳性”色彩強烈的寫作中判斷其為女性。2015年,埃萊娜·費蘭特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女性”。2016年,《時代》周刊将埃萊娜·費蘭特選入“最具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家”。

# 07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碎片》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20 餘年來的書信、訪談和散文集。作家在書中袒露了自己對寫作風格和主題的探索曆程,并回顧了自己經曆的自我懷疑和突破,這些對話睿智地诠釋了女性和家庭、神話和文化、城市和記憶,以及作家和讀者的複雜關系。《碎片》既是深入費蘭特的文學世界的指引,同時也是一份智性、鮮明而堅定的文學宣言。

全書按年代分為三輯: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書信往來,重點讨論了《煩人的愛》中母親的身體與寫作的隐秘聯系,也收錄了她和導演就該小說的電影改編進行的細緻商榷,還包含了作家從未被發表過的一些創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圖2003—2007”收錄了作家和導演就《被遺棄的日子》的電影改編進行的往來書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說中探尋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書信2011—2016”收錄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來作家接受的部分書面采訪,讀者可以窺見作家對這部小說的解讀,以及對女性寫作的曆史和任務的犀利看法。

本書标題“碎片”(frantumaglia)來自作者的母親常用的方言詞彙,指遭遇沖突和混亂的個體體會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發展為自己的文學理念,并嘗試在多年的創作中釋放這個詞彙背後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這種旋渦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風險,抵達令自己、令讀者陌生的真實經驗。

# 08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米夏埃爾》

《米夏埃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名作。這部作品中,作者圍繞着兩個年輕的女學徒英格麗特和蓋爾達,通過她們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生活,描繪了一群在當代物質社會中異化的人們,否定司空見慣的社會人際關系,蔑視高高在上的權錢階級,意圖喚醒被電視等大衆媒體控制的普通人。作品形式新奇、大膽,能給人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耶利内克先後獲得過海因利希 伯爾獎、施蒂利亞州文學獎、格奧爾格 畢希納獎等許多獎項,2004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奧地利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女權主義和社會批判色彩,寫作風格靈活多變。她也是戛納大獎電影《鋼琴教師》原著作者。

# 09

九久讀書人女性書單|她們也想看看,可以為自己謀得怎樣的人生

#《死亡與少女》

“我很高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也為變成大衆所知的公衆人物而絕望。”2004年,埃爾弗裡德 耶利内克得知自己獲得了文壇最高榮譽時如是說。的确,耶利内克的寫作和語言一直帶着“反大衆”“反流俗”的抗争傾向。她将語言作為自己向内、向深處挖掘的工具,力圖在更加抽象而超越語言的世界觸碰關于終極問題的真理。同時,耶利内克也是一位有着深厚哲學、文學、藝術修養的小說家,善于将自己的知識儲備轉變為創作素材,以魔術師般的技法化用加工,重新糅合再創作,利用跨文本、跨文體、跨領域的互文性,引發讀者腦中的共振,将讀者引向作家指明的方向。

《死亡與少女》就是這種“危險”文本的典範,其文體介于中篇小說和戲劇集之間。它借舒伯特的名曲作為标題,以白雪公主、睡美人、羅莎蒙德、傑奎琳 肯尼迪、瑪麗蓮 夢露、西爾維娅 普拉斯、英格博格 巴赫曼、戴安娜王妃為主人公,化用海德格爾、羅蘭 巴特、格林兄弟、海爾米納 馮 謝濟、瑪爾倫 豪斯霍弗爾等人的思想和文學,在艱澀的文字背後打開了立體的思辨世界,用抽象的閱讀體驗帶來震撼的藝術共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