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有了幾十萬年的曆史。在如此源遠流長的曆史中,人類創造了無數輝煌燦爛的文明。
這些文明的誕生,不僅是人類進化的标志,也是社會形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文明在曆史中湮沒,也有着一些文明能超越時間,在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
在英國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内,有一件最著名的文物,就是來自埃及的“羅塞塔石碑”。

石碑并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之是以這塊石碑被人關注,是因為這塊石碑上刻着大量密密麻麻的碑文。
由于碑文是古埃及的文字,近代的文字都無法破譯。這個問題困擾了西方學者20年,但是,這些文字最終卻被一位漢語言學家用漢語破解。
石碑的來源
這塊石碑叫做羅塞塔石碑,它是拿破侖在1799年遠征埃及的時候,手下的士兵在進入尼羅河三角洲的一個小村莊發現的。
士兵們發現石碑後,趕忙把這塊石碑挖了出來。挖開之後,石碑上的文字映入眼前。士兵們發現,石碑上一共有三種不一樣的文字。
随後,士兵們把石碑的事情上報給了拿破侖,拿破侖得知後,找了許多學者進行翻譯,但是當時受限于教育程度不高,并沒有人能夠翻譯出來。
拿破侖深知這塊石碑一定有着某種程度上重要的意義,于是他下令把石碑運送到了開羅,讓學者們繼續研究翻譯。
在1801年,法國戰敗,英國作為戰勝國逼迫法國簽署了一系列條約,其中就包括了将那塊石碑移交給英國。
此後,這塊石碑就被英國以戰利品的名義儲存在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中。
碑文被學者用漢字破譯
二十年後,這塊石碑上的碑文卻被一位學者用漢語言所破譯。
自拿破侖發現這塊石碑開始,到這位漢語言學者之前,并不是一無所獲。在石碑剛剛到達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後,就有一位英國的學者對碑文進行翻譯。
他把石碑最下方的古希臘文翻譯成了英文,至此人們才了解了這塊石碑的來源。
但是,英文并不能讓這位學者将石碑上的所有文字翻譯出來,石碑正文的含義還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後來,一位法國的漢語言學者在見到羅塞塔石碑上的碑文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和漢字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之處。
經過研究發現,石碑上的文字在語言結構和文字結構上都和漢字十分相像。比如說,漢字裡有的文字的偏旁部首是這個漢字的同音,而古埃及文字也有這樣的特點。
因為這位學者精通漢字,于是他把漢字中的象形文字的解讀搬到了古埃及文字上,最後破譯出了碑文的含義。
在古代及不同的曆史時期,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随着社會的發展發生多次變化,這也就是早期的學者難以破譯碑文含義的原因。
在古埃及的中國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又出現過民書體。到了羅馬統治時期,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
這是一種根據希臘字母演變過來的文字,然而,由于曆史因素,這種文字并沒有發展成為字母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中國的象形文字大有相同之處。一般來說,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及部首所組成。
其中,表意是用來表示一些文字的含義,但是卻無法表達讀音,而表音部分就是用來表達發音的,它是用一些圖形來表示。
而部首部分就是為了區分相似的文字讀音,我們的漢字也有部首,部首在文字上的作用就是大同小異了。
然而,由于長期的戰争,再加上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相對較難,在曆史程序中沒有作出改變和簡化。
是以,随着古埃及的滅亡,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逐漸被其他文字替代,人們也就慢慢忘記了埃及的象形文字。
然而正是因為象形文字的結構和造字思路和漢字有着共通之處,這位學者才能用漢語言破譯碑文的含義。
碑文的含義
通過對碑文的解讀,人們才明白了這段碑文的真正含義。原來,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的一些僧侶們為了贊美歌頌當時的國王而寫的一封感謝信。
這位國王在任期間,不僅取消了僧侶們的稅款,而且還為僧侶們的日常開支提供了新的經濟來源。
與此同時,國王還大力支援僧侶們傳播這些思想,為神廟提供了一系列建設和保護措施。正是因為這位國王的善心,令廣大僧侶十分感激國王。
是以,僧侶們專門寫了這封感激信,并且用了兩種文字将這封信刻在了石碑上。
因為有這樣一塊具有曆史意義的石碑,發現石碑的城市也是以舉世聞名。而這塊石碑,也被收藏在了大英博物館中。
總結
面對衆多古代文明,我們必須盡快研究出它的含義,不至于使得最後消失不見。
為了能夠更好地研究這些古代文明,我們要聯合全世界人類的所有文化,嘗試每一種方法。通過嘗試和對比,進而得出最好的結論,碑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隻有将全世界文明進行聯合,人類文明的瑰寶才能得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