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之嫁》-走入十九世紀馬六甲
最近春節放假,多了時間渾在家中,小編在各方好友的感染下,終于也加入Netflix的世界了。
然而,首先吸引小編眼球的劇集不是歐美劇,而是中國台灣地區制作的《彼岸之嫁》!小編一口氣已經把短短六集看完啦!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劇透,大家請謹慎閱讀。《彼岸之嫁》本劇改編自美國華裔作家朱洋熹的小說《鬼新娘》,是以十九世紀末的馬六甲的華人家庭為背景。女主角麗蘭被一大戶人家看中為其剛被下毒而死的兒子林天青當鬼新娘,林天青生母因得悉麗蘭父親生意遇上阻滞,以可以幫助其父為誘因讓麗蘭嫁入林家。最後因天青惡靈纏繞,麗蘭被迫下了地府,和天庭守衛二郎(是吳慷仁飾演的啊!!)一同追查真相。
此劇以十九世紀末的南洋為背景,場景道具都足見劇組的心機,不少地方都展現了中國傳統和南洋風味的結合,展現了「峇峇娘惹」(Baba Nyonya)文化。
所謂「峇峇娘惹」是指就是早期華人移民與當地人通婚而生的混血後裔,但也泛指隻跟同族通婚的土生土長的華人後裔。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這些落地生根的華人後裔,最早真正就是聚居馬六甲。
即使這些華人在馬六甲聚居幾代,中國思想文化也并沒有在當中被刷走。冥婚、燒衣紙到對地府和天庭的想象,其實也根深蒂固在他們的基因中。是以林夫人不甘兒子早逝,加上兒子惡靈騷擾,結果每日燒大量财物、食物、衣服和紙紮丫鬟給兒子,安撫早死和枉死的兒子,讓兒子也能買通地府判官,讓他能繼續留在陰間,不用去投胎。這些思想都與傳統華人對死後世界的想象一緻。
當然,作為女生,其實小編的重點是服裝和道具。小編留意到麗蘭衣服确實混合了馬來亞風情--像是改妝版的小鳳仙裝,有時更有會露出雙臂,頭丁上梳一個小丸子發髻。其實麗蘭身上正是早期娘惹常見的衣服-可巴雅(Kebaya)。
娘惹可巴雅又叫娘惹衫,雖然與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傳統服裝極為相似,但娘惹可巴雅源自早期松身長衫衣(Baju Panjang),衣衫長至腳踝,長袖而且對襟,版型與中國男士唐裝都頗為相似。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娘惹們開始上穿窄身設計的可巴雅,下身配紗籠(Sarong),與旗袍相似,貼身都能女性展現美好的身段。至于發髻,麗蘭簡單的一個小圓髻确實也是娘惹常見的發型(Sanggui),别上鮮花或發簪都可,與爪哇和緬甸的傳統風格極為相似。
劇中另一樣吸引小編的就是林家大宅。完全展現了馬六甲這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占領的地方與華人文化是如何沖擊這個大城市的。這個貌似中式四合院但同時混合西方和馬拉元素的大宅,印象深刻的是非常多拼花地磚以及深啡色的木制家具,但中式的擺設上又有歐陸紋飾,驟眼一看,跟本說不出這是哪個地方的大宅。
爬爬資料,原來劇組在場景和道具都落足心機,真的跑遍馬來西亞各地古城包括太平、怡保及槟城取景,才能呈現這個娘惹味十足的傳統宅邸!
順帶說說,劇中麗蘭的貼身仆人阿媽(Amah)與同鄉對話時是用廣東話,她也表明了自己是從廣東來馬六甲打工的。阿媽的背景其實也比較貼合當時的不少來自福建和廣東一帶的華人前往南洋打工這段曆史,也解釋了為何今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依然有不少人能操流利粵語或福建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