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群眾使用移動支付比例越來越高

台灣群眾使用移動支付比例越來越高

采用移動支付的台灣街邊店鋪。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新華社台北2月6日電(記者何自力 徐瑞青)台灣群眾支付習慣逐漸改變,使用移動支付(在台灣稱之為“行動支付”)付款比例已越來越高。

根據台灣聯合信用卡進行中心研究資料顯示,2020年9月行動支付占整體信用卡消費筆數與金額分别為15.7%與4.9%;至2021年9月時,筆數占比提升至20.2%,金額占比提升至7.8%,較前一年雙雙增長。

移動支付可概略區分為“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前者包括以掃碼(QR Code)為主要支付方式的第三方支付、電支機構電子錢包等,後者則包括以NFC感應支付為主的移動裝置錢包。

台當局金融監管機構引述聯卡中心研究資料指出,2020年第1季“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筆數占比約為65%及35%,金額占比約為48%及52%;至2021年第3季,“掃碼支付”筆數占比已增加至近7成、金額占比增加至6成,顯示“掃碼支付”被商家采用的情形逐漸提升,“掃經濟”蓬勃發展。

台灣群眾使用移動支付比例越來越高

台灣群眾在街邊餐飲場所消費。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台灣“掃經濟”的影響力為何逐漸擴大?台當局金融監管機構分析:“掃碼支付”建置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對于商家而言,有利于快速導入;同時“掃碼支付”業者可通過App整合回饋折抵、促銷活動等服務,貼近群眾生活,容易獲得群眾青睐。

以2021年前9月消費場域分析,台灣群眾較常于餐飲、電商、便利商店、生鮮食材超市及水電瓦斯、行政規費上使用“掃碼支付”;在交通及百貨公司則使用“感應支付”較多。

此外,“感應支付”各月平均單筆消費金額落在580元(新台币,下同)以上,“掃碼支付”平均單筆消費金額較小,最高為524元。

從2021年前9月持卡人性别及年齡分析,不論男、女性,年齡20至50歲族群行動支付使用頻率以“掃碼支付”居多,占比約7成;60歲以上消費者使用“感應支付”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族群,使用率達4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