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微網消息,“在依托原有供貨關系的基礎上,手機品牌廠商與手機上遊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針對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現狀,一位長期關注手機産業的資深人士做出如是評論。究其原因,他表示,“手機品牌廠商投資手機上遊供應商一般有兩個考量因素存在,一個是戰投主導,戰投主導就是供應鍊;另外一個是财務主導,就是考慮利潤。”
在競争激烈、創新持續更新的手機這一戰場,TOP級手機品牌廠商最受市場關注,因為它們擁有龐大的出貨,且優勢明顯。
一位深耕手機産業鍊的人士告訴集微網,其實,手機品牌廠商投資上遊供應商進行深度綁定,一方面是為了更好的掌握供應鍊資源,拿到更前沿、成本效益更好的元器件,做出差異化、具有競争力的産品,另一方面是為了擷取更多的利潤。
但歸根結底,手機品牌廠商投資上遊手機供應商,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自己的手機品牌,以獲得全球手機消費者的青睐,而當自身産品價值得以實作,那麼何愁利潤之說。
投資上遊供應商:手機品牌廠商打得一手好算盤
高明的玩家,善于赢得戰場。
手機市場是一個充分競争的市場,以歐美為代表的成熟市場起步較早,并經曆了高速發展階段,國際知名品牌廠商在全球手機市場占據優勢地位。但近年來,國内手機廠商的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市場佔有率快速增加,國産手機品牌廠商無疑成為高明的新玩家。
上述人士表示:“國産手機的高明之處是它們憑借完整的産業鍊優勢、低廉的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為消費者提供了成本效益較高的手機産品。”
在高端手機市場,華為成功實作突圍;在中低端手機市場,不論是華為、小米亦或者是OPPO、vivo都占有一席之地,并成功走向全球市場。
這其中,除了品牌自身外,ODM也是重要的貢獻者。
在電子資訊産業鍊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國内培育出了數量衆多且實力較強的電子元器件和ODM、OEM等産業鍊供應商。在保持高品質的前提下,ODM廠商可快速、大批量、低成本的将最新技術創新付諸生産。
同時,由于ODM模式的規模效應與技術複用,品牌廠商從ODM廠商獲得衆多高品質、低成本服務,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中更傾向于購買更具成本效益的機型,上述因素進一步助推了中國手機的發展。
當然,正如預料中的一樣,在激烈的市場競争面前,手機品牌廠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提升自身産品的市場占有率,“絞盡腦汁”投資手機上遊供應商。從華為、到小米亦或者是OPPO,均是如此。
(來源:集微網整理)
梳理OPPO投資上遊産業鍊時發現,近年來,OPPO的投資速度明顯加快,其中,晶片是重點投資領域。其主要圍繞其消費電子産業鍊業務而展開。投資标的既涵蓋內建電路設計、電源管理晶片、半導體元件、射頻前端晶片、移動終端裝置、光學鏡頭、模組等廠商,也包括高端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3D傳感晶片及通訊裝置維修廠商等。
而追溯至OPPO投資上遊供應商的目的,或許從沈義人早前的一席話可看出一二。
“手機發展到現在,一些通用型元器件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尤其是頭部廠商,未來會針對消費者的需求,更多去專門定制一些自己特色的産品。”沈義人說,OPPO現在也會把模組廠商、軟體廠商等各方公司都拉到一起,共同針對使用者需求來研發新功能,“這個行業越來越集中,隻剩下幾個廠商。如何洞察到使用者的痛點并解決痛點,一定是未來手機廠商進行研發時的考慮。”
由此可見,OPPO一系列投資動作主要是基于供應鍊戰投而做出的決定。
事實上,手機品牌廠商投資上遊供應鍊廠商早已不是新鮮事,國内TOP級手機廠商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這一“資本”方式,而背後的原因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本質上頗為相似。
一直以來,華為在投資方面都表現得非常謹慎和保守。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的投資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左右。彼時正值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大規模商用前期,華為作為後來者伺機搶先,在美國展開了一系列小規模收購。
在随後時間裡,華為又投資超過15家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法國、英國等歐洲地區,企業類型以通信、半導體為主。華為這系列投資的目的,是彌補自身相對薄弱的闆塊,同時能更好地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提升其歐美市占率。
近年來,華為也開始将資本目光投向國内。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0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透露,華為的核心業務是聚焦在聯接和計算,但在美國的制裁下,專門成立了哈勃投資,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整個産業鍊。郭平說:“華為是有很強的晶片設計能力,我們也樂意幫助可信的供應鍊增強他們的晶片制造、裝備、材料的能力,幫助他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
針對目前手機品牌廠商投資上遊手機供應商的現象,一位深耕于手機産業鍊的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認為,一般手機品牌廠商有兩個考量方式,一個是戰投主導,那就是供應鍊端,一個是财務主導,而财務主導就是更多的考量利潤因素,但其實主要還是想穩定供應鍊資源。
TOP級手機終端投資上遊,對上遊行業意味着什麼?
從目前整個手機上遊産業鍊端來看,以歐美為代表的手機上遊廠商憑借技術優勢在全球手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以晶片為例,從主要晶片到存儲晶片,從射頻前端晶片到光晶片、模拟晶片幾乎都是海外廠商主導,而中國的手機供應商多集中在技術相對薄弱的領域。事實上,中國的晶片産業在EDA軟體、原材料、裝置、制造等方面均面臨着“卡脖子”之痛。
由此也促使本土手機産業鍊企業加速技術創新,“手機品牌廠商投資多家上遊手機供應商,而上遊供應鍊國産替代是大趨勢。”上述人士表示。
同時,進入TOP級别手機供應鍊體系,意味着可有效避免過于激烈的供應鍊競争環境,是以,深度綁定大客戶成為各大供應鍊廠商的重要目标,不過其中的挑戰也不容小觑。
挑戰大多來自兩大方面。一是來自手機産品創新更新過程中的技術難度,二是來自低價競争壓力。
以手機攝像頭為例,當國産替代到來之時,價格戰打得異常猛烈,有的廠商因激烈的競争環境而退出市場。
“國産滲透率越高,為了拿到訂單,繼續被迫拼殺單價已成為手機攝像頭市場的一個現狀,從馬達到模組,再到鏡頭亦如此。”上述人士表示。
但回歸至本質,國産替代是國産手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對于國内手機産業鍊而言,隻有通過國産手機廠商反哺供應鍊,帶動供應鍊廠商共同發展,再通過全産業鍊的齊頭并進,利益共同化,才能實作中國智能手機産業的整體共同發展。(校對/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