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年夜飯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準時打開電視機,随後又罵罵咧咧地打開了社交軟體,與親朋好友和陌生網友進行實時春晚互(tǔ)動(cáo)。
在語言類節目的“反襯”下,還是歌唱類節目深得吾心。
有人留言,讓劉歡、韓紅、張也老師唱4個小時吧……
也有人留言,溫拿(樂隊)的串燒是跟家人唯一的交流時刻……

▲大年二十九,網友觀看春晚的實時評論。圖源:社交平台截圖
一年又一年,那些在春晚上成為經典的流行歌曲,緣何一唱封神?
01
1983年,央視第一屆春晚以現場直播的形式進行,當時在現場設定了4台電話,讓觀衆打電話參與節目點播互動。
這種形式,對觀衆而言是一次新鮮的體驗,對編導而言,則是一場刺激的挑戰。畢竟,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造成演出事故。
始料未及,晚會才剛開始不久,“事故”就出現了。
負責記錄點播電話的小女孩,端着滿滿一盤點播條走到導演黃一鶴面前,一看,都是點播《鄉戀》的。
黃一鶴頓時犯難,因為,《鄉戀》是禁歌。
▲83年春晚上用于接聽觀衆點播的電話。圖源:網絡
1979年12月31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結束後播放了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由李谷一演唱的插曲《鄉戀》也随之播出。一個晚上,憑借真摯、凄婉的演唱,這首歌立馬紅了。
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電視台節目《每周一歌》,整整一周,每天兩個時段都隻播這首歌,邊播邊教。毫不誇張,當時街上的人排隊買東西都在哼這首歌。
然而,《鄉戀》的流行很快遭到了攻擊。
有人說,大陸有個“李麗君”。
在《鄉戀》流行的前幾年,中國人聽的,還不是這種語調低回、婉轉的歌曲,而是激昂、有力的歌曲。随着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港台流行曲随着錄音機和錄音帶進入大陸,中國人才聽到了與以往風格極其不同的流行樂,其中,尤以鄧麗君演唱的《甜蜜蜜》《何日君再來》為首。
但這一切,很快被一些人指責為“靡靡之音”,原因隻是它們多表達情愛,毫無“大氣”。演唱者自然也受到了批評。
而用拟人手法表達對家鄉感情的《鄉戀》,由于歌詞和唱法,也“躺槍”了。
▲李谷一演唱《鄉戀》。圖源:網絡
黃一鶴面對眼前這一盤滿滿的點播單,無法定奪,于是,他讓小女孩去找不遠處的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吳冷西。吳冷西看到後,搖了搖頭,小女孩便離開了。誰知,随後一段時間,小女孩端來一盤又一盤點播條,依然都是《鄉戀》。
這下,吳冷西終于坐不住了。他到黃一鶴面前來回踱步,心中掙紮。這時,黃一鶴說了句:“電視點播,點了不播,不是欺騙觀衆嗎?”
最後,吳冷西一跺腳:“黃一鶴,播!”
此時,在台上接受點播、連續演唱了好幾首歌曲的李谷一還不知道背景發生了什麼事。
随着主持人姜昆報出“某某某等幾人,他們點播《鄉戀》,大家歡迎”,李谷一唱起了《鄉戀》。
▲83年春晚,李谷一在觀衆的點播下演唱《鄉戀》。圖源:網絡
電視機前的全國觀衆,終于聽到了他們想聽的歌曲。
02
由于第一屆春晚大受歡迎,是以,1984年春晚也在形式上作了延續。
觀衆依舊擁有點歌的權利。
“下面有很多點播條,點播香港優秀、人氣歌手,張明敏先生。”
“張明敏,你跟觀衆講幾句話吧。”
“我不會講話,我不如唱首歌給大家聽。”
“那我代表觀衆,點你一首,《我的中國心》!”
随後,一身淺色西裝的張明敏,深情地唱起了《我的中國心》。
▲84年春晚,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圖源:網絡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這首愛國歌曲,一夜之間傳遍大街小巷,挑動着世界各地華人的思鄉情緒。
《我的中國心》,創作于1982年,源于日本的一次冒犯。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審定中國小教科書時,公然篡改曆史教科書,歪曲侵略中國的曆史,激起了全中華民族的憤慨。而同年,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展開談判,香港問題被提上日程,鑒于此,香港永恒唱片公司找到黃霑,邀請他寫國語愛國歌曲。
受“教科書事件”的刺激,黃霑寫下了《我的中國心》,由王福齡譜曲,張明敏演唱。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黃霑。圖源:網絡
1983年,春晚導演組籌備84年春晚時,就希望能做一些創新,以符合主流意識形态的方式引進港台歌曲,希望能找到港台歌星到現場表演。
他們決定到廣東摸底。
在深圳的車上,依舊是春晚導演的黃一鶴偶然聽到了這首來自香港的國語歌曲:“河山隻在我夢萦,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如此激昂有力、飽含情感的歌曲,他一下子就被抓住了。經過多番尋找,他終于聯系到了張明敏,邀請他參加春晚。
然而,張明敏的北京之行并不順利,港台歌手是否參加演出,這一決定還沒真正拍闆。一直到春晚前幾天,他才被準許登台。
黃一鶴松了口氣。
1984年2月1日晚,張明敏如期上台獻唱。
從此,《我的中國心》唱響華夏大地,唱進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裡。
03
1985年,春晚的舉辦場地從央視演播廳搬到了北京勞工體育館。
這一年,春晚舞台上首次唱響了粵語歌。
《萬裡長城永不倒》。
▲85年春晚,呂念祖演唱《萬裡長城永不倒》。圖源:網絡
1983年,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引進大陸,率先在廣東電視台播放,之後遍及中央電視台及各地方台。無論在哪播放,《霍元甲》均得到了極高的收視率。
這部講述晚清愛國國術家霍元甲一生傳奇的電視劇,在大陸掀起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武俠文化和粵語學習熱潮。
熱度久久不散。
▲《大俠霍元甲》劇照。圖源:網絡
曾看到過網友記這樣一件事:1984年,還是小朋友的自己,看完來自香港的張明敏唱完《我的中國心》後,心情很激動,哭着喊着讓媽媽打電話去點播《萬裡長城永不倒》。
當然,因為家裡沒有電話,最後,這位網友的媽媽并沒有打電話點播,而張明敏也并沒有唱《萬裡長城永不倒》。他唱的是《壟上行》《外婆的澎湖灣》和《鄉間的小路》。
也許,在84年的除夕夜,帶有這個遺憾的觀衆并不止這位網友。
幸好,次年,這位網友的願望就實作了。
1985年除夕夜,全國觀衆在電視機前聽到了有“廣州劉文正”之稱的呂念祖所演唱的《萬裡長城永不倒》。
同年,全國助學工作中心邀請《霍元甲》導演,身兼歌手、演員多職的徐小明到北京勞工體育館開演唱會。于是,徐小明在北京開了三場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演出。
▲徐小明。圖源:網絡
這次演出,《萬》的作詞人盧國沾也在北上的演出團隊當中。他曾在文章中回憶:“這次演出非常成功,至今仍令我興奮難忘!”
他應該沒料想到,中國人對他創作的這首歌曲的喜愛,也同樣是至今難忘的。
有人說,它是粵語版的國歌。
04
經典之是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能讓人有着無數的上頭時刻,可以是深情的,也可以是歡快的。
1987年,在寒冬之夜帶給全國觀衆溫暖的,是春晚舞台上第一位華裔歌手、來自台灣的費翔。
當年,身着紅色西服,身材高挑、長相帥氣的費翔在台上演唱時,不知俘虜了電視機前多少觀衆的心。
▲87年春晚,費翔演唱《故鄉的雲》和《冬天裡的一把火》。圖源:網絡
在春晚舞台上,演唱前,費翔說:“能在北京過春節,我心裡十分高興,我想與大家分享這激動與快樂。這次回到祖國,我初次見到了我的外婆。”随後,他親吻了坐在台下的外婆。
▲費翔親吻外婆。圖源:網絡
他獻上了自己在春晚舞台上的第一首歌曲,《故鄉的雲》。他說,這首歌獻給我的外婆,我的母親,我的故鄉。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
唱畢,費翔輕輕地抹走了眼角不明顯的眼淚。而費翔的外婆,也在用手帕默默擦幹雙眼。
緊接着,費翔又說:“我還有一位百歲高齡的太外婆,在山東老家,此時此刻也許正坐在電視機前。我願為她,為所有的觀衆再獻上一首歌。”
話畢,剛剛還深情款款的費翔頓時載歌載舞,唱起了《冬天裡的一把火》。
費翔扭動的身姿和歡快的歌聲,不但讓現場觀衆,也讓電視機前的萬千觀衆激動起來。
來自費翔的這把火,點燃了大家對新一年的期待和熱情。
▲費翔。圖源:網絡
05
在進入90年代的前夕,1989年春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韋唯演唱的《愛的奉獻》。
晚會現場,韋唯在茶座席間對着一位啜泣的女孩深情演唱。
▲89年春晚,韋唯演唱《愛的奉獻》。圖源:網絡
這位女孩是誰?她是曾經在“棋聖”聶衛平家工作了幾年的一位保姆,龔義霞。
1987年,天意弄人,這位沒到二十歲的女孩竟患上了脊椎巨骨瘤,身上承受着難以忍受的劇痛。經專家診治,這種病的治療費用至少需要2萬塊錢。在人均月工資隻有百來塊的年頭,這一筆費用對女孩家而言,極其困難。而對已經為她奔走了許多的舊雇主聶家人而言,也很困難。
1988年1月,某報紙編輯部得知此事後,便對龔義霞的困境作了報道。随後,市民紛紛伸出援手,進行捐款。就這樣,龔義霞的手術費很快湊齊了。
手術後,龔義霞恢複得很好。在當時的醫療水準下,患了這惡性良性腫瘤的病人,能恢複到直立行走、生活自理的狀态,算得上是醫學奇迹。
不久,龔義霞便收到了春晚導演組的邀請,前往北京參加89年春晚。
在晚會現場,龔義霞再次見到了自己曾經的雇主和恩人,聶姐姐和聶哥哥。更意外的是,竟然有歌星用一首《愛的奉獻》,把她的故事唱響全國。
女孩依偎着身旁的人,邊聽邊啜泣。
在這個故事裡,有不幸的凡人,更有善良的“超人”。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因為善心,凝結成了一個無形的、堅固的整體,創造出很多奇迹。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将變成美好的人間。”
真善美,是世間上最打動人的旋律。當時,聽了這首歌的人,無不受觸動。
後來,中國人每逢困境,都少不了《愛的奉獻》。
06
當時間走到90年代,飛速發展的一切,讓人目不暇接。春晚上的流行歌曲,同樣讓人目不暇接。
中國樂壇迎來了又一個全新的流行時代。
回溯過去十年,1980年代,是中國大陸唱片業的起步時期。
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在一年後即生産800萬盒帶,采錄了内地幾乎所有知名歌手。從此之後,内地開始大規模生産流行音樂,并仿效香港由唱片公司與歌手簽約,打出偶像牌。
這種學習和模仿花費了大概十年,大陸流行樂壇才逐漸走向成熟,包括有原創流行樂的出現,以及大陸最早一批青春偶像的出現:陳琳、毛甯、楊钰瑩等人。
▲毛甯與楊钰瑩,最早的一批國産“小鮮肉”。圖源:網絡
93年春晚,毛甯演唱了《濤聲依舊》。這首歌,唱出了1990年代初,傳統與流行的交融: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93年春晚,毛甯演唱《濤聲依舊》。圖源:網絡
創作者陳小奇稱:“其實這是反映我們這代人‘邊緣人’狀态,就是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夾縫中。‘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的歌詞就是表達了處于邊緣的困惑。”
随後,在1995年春晚,觀衆們更是迎來了一次原創流行樂的狂歡:衆多大陸和港台的流行偶像齊聚一堂。
初代玉女偶像楊钰瑩唱《輕輕地告訴你》,将處于愛情中的甜蜜、青澀狀态一一道出,多少人醉在了她甜美的歌聲裡。
▲95年春晚,楊钰瑩演唱《輕輕地告訴你》。圖源:網絡
楊钰瑩
身着白襯衫的老狼唱《同桌的你》,填補了90年代大陸校園民謠的空白,傾訴那一代大學生的芳華。
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唱《忘情水》,诠釋男性的脆弱情感,引發無數聽衆的共鳴,繼續在大陸刮起香港偶像的旋風。
▲95年春晚,劉德華演唱《忘情水》。圖源:網絡
3年後,迄今在衆多回憶向的影視作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春晚節目,橫空出世。
那英和王菲在1998年春晚上演唱《相約一九九八》。
▲98年春晚,那英和王菲演唱《相約一九九八》。圖源:網絡
這次演唱成為春晚曆史上無法超越的經典,不是因為歌名與年份恰好相逢,而是因為,歌聲裡蘊含了改革開放20年後人們對新生活的期盼,以及不久前香港與大陸百年重逢的欣喜。
相約在甜美的春風裡
相約那永遠的青春年華
心相約 心相約
相約一年又一年
無論咫尺天涯
種種美好的畫面,展示着人們對溫暖、幸福生活的向往與熱愛。
人們在熱愛中,奔向未來。
07
踏入千禧年,接上網際網路的世界走得更快了。
而21世紀的中國流行樂壇,也正朝着多元化、無章法化發展。流行音樂如萬馬奔騰,千流競彙,一大批優秀的華語音樂人接連登場。
人們的審美日益多樣化,能夠接受各種曲風,也全面迎接日韓、歐美潮流的到來。那個時候,我們用Mp3、Mp4、手機聽歌,随手一點,就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
在這種環境下,一位叫周傑倫的年輕人帶着他别具一格的作品,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掀起了屬于他的潮流。
▲04年春晚,周傑倫演唱《龍拳》。圖源:網絡
有04年的《龍拳》,08年的《青花瓷》,09年的《本草綱目》,11年的《蘭亭序》,以及18年的《告白氣球》。
周傑倫
這些登上春晚舞台的作品,充滿着21世紀式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
▲09年春晚,周傑倫和宋祖英合作演唱《本草綱目+辣妹子》。圖源:網絡
當然,在周傑倫以外,千禧年後的春晚舞台上,還有很多風格的優秀流行樂曲成為經典。
2006年,一個蒙古家庭演唱的《吉祥三寶》,歌詞有趣,旋律輕快,讓人耳目一新。很長一段時間,都能在電視廣告裡聽到這首歌的改編版本。
▲06年春晚,布仁巴雅爾和妻子烏日娜以及他們的小侄女英格瑪演唱《吉祥三寶》。圖源:網絡
而王菲再登春晚舞台唱的《傳奇》和《因為愛情》,李健、孫俪唱的《風吹麥浪》,都成為了他們那一年春晚讨論度最高的流行樂作品。
那一年,随着王铮亮歌聲一邊在大螢幕播出的親子時光照片,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孩子漸漸長大,父親漸漸變老。
▲14年春晚,王铮亮演唱《時間都去哪兒了》。圖源:網絡
台下的觀衆真切地落淚,電視機前的觀衆,也在網際網路上表達了他們的淚光閃閃。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關注這些照片?我想,每個人看了這些照片都會想問自己,時間都去哪了呀?”主持人張國立說。
這樣真情實感的體驗,竟然是在8年前了。
最近幾年,談到春晚裡的歌唱節目,腦海裡浮現的多數是由若幹位明星組合演唱的各種“主題”歌曲。
這些歌聽起來、看起來都很熱鬧,但是,卻總感覺少了些東西。
一些觀衆想要的真實感。
08
有句話叫做,“流水的春晚,鐵打的李谷一老師”。
從第一屆春晚,李谷一老師一個人唱9首歌曲開始,迄今39年,她一共參加了20多屆春晚。
與李谷一老師一同“鐵打”的,還有其最早演唱的《難忘今宵》。從1984年起,《難忘今宵》作為春晚的結束曲目,也已經有20多屆。
在《難忘今宵》的歌聲中作睡前準備,成為了不少人迎接新年時必不可少的“新民俗”。
▲22年春晚最後一曲,《難忘今宵》。圖源:網絡
現在,當觀衆看到不滿意的節目,有的人就會揶揄一句“不如直接演《歡樂今宵》吧”。
有網友說,以前的春晚,舞台是舊的,節目都是新的;現在的春晚,舞台是新的,節目都是舊的。
近些年來,觀衆對春晚愈發不買賬,除了表演品質不盡人意,主要還是節目内容選擇上難以讓人滿意。
盡管近年有部分春晚歌曲節目可以被劃到“還不錯”的範圍裡,但也僅僅是還不錯,遠遠還達不到讓人心曠神怡,或是情感迸發的地步。
觀衆,需要的是他們想聽的歌,他們想看的節目。
期待以後。
參考資料:
李楊:《〈鄉戀〉解禁記》,《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13期
《聲動中國》編寫組:《聲動中國:七十年歌聲裡的中國故事》,山東畫報出版社,2019年
盧國沾:《歌詞的背後》,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
央視:《見證者說·張明敏》,訪談節目,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