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足挺進亞洲杯決賽之後,黃健翔老師和《足球報》的李璇老師都先後發聲了。
知名足球媒體人黃健翔呼籲:“強烈要求足協按照男足十二強賽赢一場六百萬的标準給女足發獎金!”
《足球報》國内部主任李璇稱:“男足12強賽的赢球獎金,據我所知不是600萬,應該是高于這個數字,不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希望中國足協把男足‘省下來’的赢球獎金發給中國女足,就按照600萬來也行,大家支援嗎?如果亞洲杯奪冠,建議翻倍。”
然後有人跳出來說,别忘了,“目前國内女超的投入世界第一,女超平均年薪世界前三,應該是第二。”
的确,這句話暫時沒有錯。

然而,現在“世界第六聯賽”能不能在2022年三月按時開打還是未知數,又有誰能拍着胸口保證女超聯賽能正常生存下來?
2021年的女超聯賽,由如下十支隊伍參加。武漢車谷江大、江蘇女足、上海農商銀行、北京北控鳳凰、長春大衆置業、廣東梅州客家、山東體彩、河南建業女足、浙江杭州女足、四川女足。
2020年的女超聯賽,由如下隊伍參加。江蘇蘇甯女足、上海農商銀行、長春大衆置業、武漢車都江大、北京北控發展、廣東梅州五華、河南建業女足、山東體彩、浙江杭州女足和河北華夏幸福。
看出問題了嗎?啥叫“城頭變幻大王旗”?
房地産鋸子們帶來的負效應,不可能不波及女超。而群衆基礎更為脆弱的女子聯賽一旦被波及,就是連根拔起的節奏。
現階段男子聯賽要重構更合理的市場結構,讓進入的俱樂部和企業能常駐,不再因為金元狂飙而朝不保夕,女子聯賽也是同樣的思路。
聯賽之外,照樣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國家隊獎金往上提肯定是其中一條,這一條的确必要,但不是最迫切。
先來說獎金的事兒。
女足姑娘們缺錢嗎?缺,很缺,極其缺。
高額獎金給到女足姑娘們,她們會像男足一樣不思進取嗎?
多慮了,這事兒根本都還沒發生過,誰能斷定女足姑娘們就一定不思進取了呢?
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标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别人并左右其行為,叫道德綁架。
别忘了,“你笑男足踢得菜,男足笑你還房貸”直到今天還有人朗朗上口。
如何讓人有更大的貢獻,自古以來說得很明白,出自《禮記·大學》。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
這裡說的是群體效應,不是個體效應,請區厘清楚。
邏輯鍊條寫得很明白,“家齊而後國治”。你連家都沒有,哪來的國治?
退一步來說,怕發了錢之後女足堕落,你發“北上廣深成渝六地”的房子行嗎?
不對,房子發不起,房地産鋸子們現在自保尚且不及。
再退一萬步,600萬元獎金是發到中國女足整個團隊,23名隊員不會獨享。就算獨享,一個人也不到30萬——沒準還要扣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可以免納個人所得稅。
如果600萬元以體育總局的名義發,不用納稅。如果以足協的名義發,足協并非國務院部委,也不是省級人民政府,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30萬元在“北上廣深成渝六地”,以年薪來看,确實不算讓人咋舌的高薪。女足姑娘平均磨砺兩年才盼來一屆賽會制大賽,能不能小組出線還是兩說(你看看東京奧運會),亞運會打成這樣已經是不敢想的成績,一個人才拿不到30萬,這叫多?
即便翻一倍1200萬元,絕對理想狀況下,23名隊員就算獨享,一個人也就52萬。
2022年2月5日,六地房價如下:
重慶:11085元/m (新房)
成都:14484元/m (新房)
北京:58773元/m (二手房),交易均價354萬每套
上海:54740元/m (二手房),交易均價300萬每套
廣州:33117元/m (新房),交易均價215萬每套
深圳:……2019年上半年起,深圳市房地産資訊平台公布資料中不再有新房成交均價、成交總金額。能查到交易均價323萬每套。
部分主要城市房屋交易均價(每套):廈門289萬、杭州234萬、南京209萬、甯波190萬、蘇州176萬、東莞175萬。
人均52萬能幹啥?還是絕對理想狀态下。
不怕說更難聽點兒,國家級運動員,左右腿任意一邊的膝關節半月闆/韌帶修複術,從住院開始到康複結束,30萬跟砸進水裡一樣,水花都不帶起一個。住院費手術費藥費護理費營養費康複期的器械場地人員費……能給你全折騰沒了。
(别問我怎麼知道的,我兩個膝蓋的半月闆壞了有二十多年了)
對了,2022年印度女足亞洲杯冠軍100萬美元獎金,亞軍50萬美元。諷刺吧,這是女足亞洲杯曆史上首次設立赢球獎金。此前沒有獎金設定,隻有參賽補助,中國女足在“烏金霸豬”年代,隻有榮譽,沒有金錢刺激。
“亞運村社群足球聯隊”啊……
是以“足球比賽獎金多少受哪些因素影響”這個分支問題,目前來看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成立的話,那就是歐足聯、國際足聯、南美足聯等組織,口袋裡确實有錢,國際大賽商業化運作能力又好,比賽影響力擺在那裡,的确可以吸引大批贊助商,獎金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不成立的話,就以女足亞洲杯為例子,“亞運村社群足球聯隊”想發就發,不想發那就不發。“市場化程度不高、影響力不足”的理由,還不如沒有理由。這東西不能深究,因為中東國家管子裡噴出來的,确實都是真金白眼,但窮得叮當響的國家也比比皆是。
假設絕對理想狀況下拿到冠軍,100萬美元落袋,以2022年2月5日外彙匯率,1美元=6.3605元人民币,總金額折算為636.05萬元人民币。
按照之前展示過的國家個人所得稅法條例:亞洲杯獎金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絕對理想狀況下,中國女足23名隊員人均拿到27.65萬元。加上之前說的52萬元,共計79.65萬元。
這一屆女足受苦受累十幾年,絕對理想狀況下,亞洲杯奪冠人均到手才不到80萬元獎金……居然有人覺得奢侈。
我覺得肯定有人忘了這條新聞。
為了世界杯40強出線,足協設定獎金方案:戰勝關島獎勵100萬元;戰勝馬爾代夫獎勵200萬元;戰勝菲律賓獎勵300萬元;戰勝叙利亞獎勵600萬元。
戰勝前三支隊伍并且不失一球,難道不應該是中國男足份内事兒嘛?
現在來說獎金之外的事兒。
和才力一樣,女足姑娘們缺的其實是退役後的生存能力(才力是誰請自行搜尋)。足協在當下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借着已經明确的“體教結合”政策,通過各種管道,包括市場開拓、資源互換等合作方式,探索和快速建立、健全合理機制,為中國諸多女足球員在服役期間,以及退役後,提供一定的教育資源——請注意,是資源,而不是保障——讓她們擁有更豐富(現階段不敢說更好)的退役後就業選擇。
當然,這依然是理想狀況。
即便選擇面狹窄一些,隻在足球圈内就業,也需要女足姑娘們有相應的綜合素質,能確定擁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這樣才能讓優秀的球員安心成為教練員,或者成為具備很好教學水準的教師,并逐漸向基層複制和孵化。
中國女足不乏明星球員退役後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的例子,但這些例子完全不具備普适性。别說足協自己,就連體育總局都不夠格去和教育部協商所謂的“特招”保障。
想擷取更多的教育資源,提升足球運動員、教練員的素質,真就隻能在“體教結合”的過程中進行資源互換。無論男足還是女足運動員,這樣的資源無疑是異常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