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智駕──集萃産學研企名家觀點,全面剖析AI晶片、第三代半導體等在汽車“大變形”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集微網消息,“事實上,我不看好換電市場,因為它需要形成生态,對資金的要求非常高。甯德時代在中國擁有超50%的市占率,它有實力去推動換電模式,但市場能否認可還未可知。”锂電行業分析師陳磊表示。
随着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高速發展,行業需要探索最優補能方案,充電模式及換電模式再次出現了分化,其中換電模式已獲得蔚來汽車、吉利集團、東風汽車、甯德時代、協鑫能科、融合電科等代表企業的推動。
不過,行業對該補能方案卻持兩種态度,既看到換電方案的優點,但也發現其痛點,“個人消費市場才是補能方案的重心,現在提出換電方案的企業其實看重的也是個人消費市場,如果拿不住個人消費者,換電方案還怎麼談未來?”
發展換電模式,資金是最大問題
汽車電動化發展過程中,裡程焦慮、充電時間長、電池更換成本高一直是消費者的主要擔憂,“我的純電動車标準續航裡程為250公裡,已經開了5年多,現在電池衰減厲害,續航裡程隻有原來的1/3多些,更換電池又需要數萬元,不劃算,最後隻能把車賣了。”一新能源汽車車主表示。
而随着新能源汽車使用周期不斷拉長,類似的情況隻會越來越多,市場對充電方案的擔憂也變得更加強烈,使得換電方案再次重回大衆視野。
一般認為,換電方案的電池由營運商或電池銀行營運管理,車主隻需根據需求購買服務即可,不用再擔心電池衰減以及更換電池包時的高昂成本支出,同時可以根據續航裡程需求,選擇合适的容量電池,解決裡程焦慮的問題。
“換電模式有單包換電和多包換電兩種方案,單包換電時換掉一組電池就要安裝一組電池,适于短途市場,可節省租金,但并非理想方案;而多包換電可以同時租用一組或多組電池,使用者可根據行程距離選擇電池組數量,解決裡程焦慮的問題。”業内人士表示。
陳磊也表示,換電模式确實比較靈活,針對短途市場,如市内通勤,即便多包換電方案,也能隻租用一組電池組就能滿足需求,還節省了租金支出。
上述人士同時認為,換電方案還将帶來購車成本的大幅下降,“目前重卡單車裸車價大概是33萬元,如果是換電車型,減去電池成本以及9%的購置稅,一輛重卡可節省17%的成本;乘用車的話,純電車型也能減少5萬元-6萬元支出。”
在使用成本方面,換電方案也要優于燃油車,“以目前油價,重卡每公裡大概需要花費2.5元成本,而換電方案中每公裡費用大概是2.1元,每公裡可節省4毛錢。很多使用者表示,隻要換電成本不會高于充電成本,而且換電網絡足夠密集,願意接受換電模式。”
雖然換電模式優點不少,但換電市場始終不溫不火。
上述專家經過測算認為,一座換電站一天可以滿足300輛車的換電需求,如果全國汽車全部電動化,需要建設100萬座換電站才能滿足密度需求。
據了解,一座換電站,僅裝置價值就高達200-250萬元,具體細分主要有100多萬元的機械臂、20多萬元的集裝箱、30萬元-40萬元的充電櫃,同時液壓舉升機、輔件等也是不小的支出。以此推算,100萬座充電站,對資金的需求就高達2萬億元,“此外還有電池、租金、電網建設、網絡營運維護等成本支出,目前資金是換電模式的最大問題,換電站對資金的需求巨大。”上述專家表示。
車企創新被束縛,難以形成換電生态
目前,一直主打高端市場的蔚來汽車,是市面上為數不多堅持采用換電方案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截至1月21日,蔚來已完成800座換電站布局,并計劃在今年再建設1300+座換電站,滿足其使用者的換電需求。
而其他車企中,推進換電方案的主機廠也在漸漸增多,吉利集團、東風汽車、力帆汽車金龍客車等已在嘗試。去年7月,吉利與協鑫能科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商用車換電模式;12月底,吉利又與力帆成立合資公司,計劃研發包括換電車型在内的營運汽車;另外,東風汽車也研發并推出了換電乘用車車型。
不過,換電市場并未爆發,“推廣階段,商用車市場要容易很多,如礦場、計程車等市場,需求量大,使用頻率高,推動難度小。”陳磊同時認為,“個人消費市場才是補能方案的重心,現在提出換電方案的企業其實看重的也是個人消費市場,如果拿不住個人消費者,換電方案還怎麼談未來?”
直至1月18日,伴随甯德時代釋出換電服務品牌EVOGO及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引起了行業的極大轟動,大有“換電時代”到來之勢。
陳磊表示,甯德時代之是以引發市場轟動,主要是因為“甯德時代占據了中國超50%的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重要的是,甯德時代有足夠的資金去推動換電模式。”
上述專家同時認為,技術的領先性,也是甯德時代能夠推動換電模式的重要原因,“多包換電作為最佳方案,其難點在于多塊電池并聯時會形成支線回路,如果兩個電池塊電壓不同,電池塊之間會互相充電,還容易導緻起火情況發生。而甯德時代攻克了這個技術瓶頸。”
陳磊指出,甯德時代推動換電模式,背後其實還是要擴大市場容量和市場占有率,“甯德時代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夠高,随着二線電池企業的崛起,已經對其市場地位構成威脅,他需要尋求新的增量市場。換電模式下,将會打破車與電池1:1的比對關系,需要1:1.3~1:1.5的搭配比例,這樣,甯德時代的電池出貨量将提升30%~50%,這是甯德時代的新商業邏輯。”
“事實上,我不看好換電市場,因為它需要形成生态,對資金的要求非常高。”陳磊指出,從車企角度看,換電模式需要将底盤标準化,車企的創新将會被束縛,而底盤标準化将會讓頭部企業失去競争優勢,“标準化下,汽車變成底盤加4個輪子,再加幾把凳子,這會讓車企産生抵抗心理。沒有車企的支援,就不會形成換電生态。”
另外,換電模式也反映了目前動力電池面臨技術天花闆,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改變應用形态,滿足市場需求,“但不代表未來動力電池技術不會取得新突破,一旦技術獲得突破,已巨額投資的換電産品該怎麼處理?這對換電市場來說是巨大挑戰。”陳磊如是認為。
需要指出的是,固态電池已經面世,在電池容量、使用壽命等方面都很有優勢,通過充電就能達到換電的目的,解決充電方案的痛點,這将使換電的投資變成損失。同時,使用量最大的乘用車市場,一輛車的使用周期有限,根據《存量車市洞察報告(2020版)》報告,目前中國乘用車的平均車齡為6年,與6-7年的換車周期大體相當,“事實上,充電模式下,目前的動力電池已經能滿足6-10年的使用需求,理論使用周期還更長。換電模式的必要性并不高,也讓這種商業模式缺乏足夠的基礎。”
而在特殊情況下,換電模式并不可靠,陳磊舉例道,“如春節出行高峰期,換電等待的時間,可能要遠遠超過充電的時間。”而這一情況已經在蔚來的換電場景中出現。
對于消費者來說,使用成本才是推動充電或換電方案發展的驅動力,“目前換電方案中,租金以25%的回報率來計算,如容量為50度電的電池塊的租金可能是1000元,且電池容量越大,成本回收周期越短。目前在商業領域,根據業内統計資料,不到9個月就能回收成本,剩下的都是利潤。如果是自購電池,隻要不是頻繁換車,充電方案的使用成本是要低于換電方案的。”另一位業内人士繼續表示,“這對時間相對充裕、使用頻率不高的個人消費市場,并随着充電網絡密度增加、快充等技術的進步,其實對換電方案的需求并不高。”(校對|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