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這一晚,我在鳥巢現場看到了從容、開放、青春的今日中國
在零下4℃左右的寒冷裡在鳥巢現場觀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心裡卻是熱乎乎的。她給我最深刻的一點感受是,如果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的話,那就是通達,也就是通融、彙通、暢達。
無論是倒計時的中國24節氣景觀,還是運動員入場時播放的世界經典名曲串燒,無論是由冰球運動員射門後破冰而出的奧運五環圖案,還是靈感來自中國結圖案的雪花,無論是滿場撒歡的孩童,還是手手相傳國旗的普通人,每個細節都聯通着體育和生活、古代和現代、中國和世界、過去和未來等。“不點”主火炬,屬于一次重要創新,既符合當代綠色低碳環保觀,更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無為而為”理念的從容而又創造性的運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我們帶着一種急切證明自己的心情,要一舉展現五千年的傳統中國,一個正走向世界的中國;14年後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我們有了一種從容不迫,心态平和地讓大家看到已經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她的從容、開放、浪漫、青春、多彩的身姿。
滕俊傑(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
中國人的浪漫,就寄托在星辰大海綠枝春生之中
這一晚是影像視訊藝術與實體表演藝術完美融合的典範,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運動之美渾然一體的盛宴。整場開幕式,超大型地屏與豎屏聯合打造出裸眼3D的效果。數字科技創新下,我們得以清晰看見中國人鮮明獨特的奧運美學。
承接二十四節氣的倒計時,開幕式視覺開篇驚豔。草木春生,也如綠芽破土,一切就如冰天雪地時刻的立春,是大自然的絮語,也如奧林匹克,活力流轉生生不息。如此嫩綠色的大視覺運用在曆屆冬奧會是少見的,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傳遞了我們清晰的理念——中國人的浪漫和美學意韻,就寄托在星辰大海、綠枝春生之中,表達了對生态文明追求的終極目标,藝術地凸顯北京冬奧“一起向未來”的硬核主題。當蒲公英搖曳,冰雪不冰冷,我們綠色辦奧的理念哲思被全世界看到,我們在高科技時代仍詩意栖居的文化自信被全世界感覺。
夏煜靜(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這是“用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最動人的作品
2月4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立春,也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拉開大幕的日子,開幕式既傳統又現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奧運現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不論是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的倒計時,還是所有參賽代表團的雪花引導牌拼接而成的“大如席”的巨型雪花,細細品味,無不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令人震撼之美,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北京冬奧會開幕儀式精彩亮相的本身就是“用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最動人的作品。
谷好好(昆劇表演藝術家、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
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中傳遞力量、希望與智慧
非常振奮!非常激動!這是一場提振人心的開幕式,它不僅是屬于冬奧會的,也是屬于中國人民的一首豪歌。随着主火炬的點燃,我心中的那把火也燃開了。這兩年來疫情的反複讓人總有些擔憂,開幕式則一掃心中的陰霾,因為它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中傳遞了力量、希望與智慧。“立春”之日,冬奧會開幕。倒計時表演《立春》裡的一片綠意盎然昭示新的開始和勃勃生機,春天的朝氣撲面而來。看到用代表二十四節氣的24個數字倒計時,我非常震撼,每個節氣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故事,這是文化自信的表達,向世界展示和推廣了屬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毛時安(著名文藝評論家)
綠色環保低碳,智能光影構成完整的中國精神中國形象叙事
這個夜晚的主角是人,年輕人,中國人和地球人,超越地域、種族、宗教、制度。人類戰勝一切災難,需要我們共同攜手,走向未來的美好。
當各行各業各族兒女傳遞國旗,當世界各國青年一字排開并肩向我們走來……我被深深打動,中國人對祖國、對人類的愛是那麼博大而純潔動人。
冬奧會主題符号是雪花,以橄榄枝和參賽代表團雪花引導牌組成的雪花,賦予雪花人類團結、追求和平、讓世界充滿愛的多重美好寓意。2008年以夏奧運展現紮根于深厚中國曆史文化沃土的自豪,2022年冬奧會展示一個走向未來的中國文化的自信、從容。
從過去時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到新時代正在進行時的中國文化,舞台上,綠色、環保、低碳,智能化的光與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精神、中國形象的叙事——很中國、很世界,很古老、很現代;再現了當代中國人陽光、向上、友善的形象,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想而奉獻冰雪晶瑩的中國智慧中國情懷。
王為松(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開幕式讓中華文明以年輕時尚活力的風格呈現出來
這一晚,是冰天雪地,也是春意盎然。
一年之計在于春,開幕式寓意着良好的開頭。另一亮點是孩子的形象,在冰雪中摸爬滾打,開心前行。我們這代人從小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每天做早操前說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次更多以孩子的形象與視角,寓意少年強則中國強;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
開幕式讓五千年中華文明以年輕、時尚、活力的風格呈現出來,兼顧時代特色、世界視野、中國智慧,在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展現了“一起向未來”的奧運理念與美好願景。
備受關注的點火儀式上,在雪花引導牌組成的大雪花中央,沒有點燃,卻永遠燃燒——讓冰雪點燃熱情,讓世界充滿愛;讓奧運凝聚力量,讓青年聯接世界。
辛麗麗(上海芭蕾舞團團長)
中國式的浪漫給了我無盡的靈感和震撼
在二十四節氣的流轉中,開幕式倒計時從“雨水”開始,到“立春”落定,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以偉大的中華文化為載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向國際社會發出攜手共創未來的時代之音,大國風範與風采使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春草、蒲公英,中國式的浪漫在這個舞台上呈現得淋漓盡緻。磅礴的中國力量,構築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所有人心願和信仰。
傅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
絕美的數字藝術作品讓人驚豔,熠熠生輝
這次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升旗儀式之後出現的一組連續的絕美數字藝術作品讓人驚豔,熠熠生輝,非常流暢,一氣呵成,讓人看得甚為過瘾。
從中看出中國數字藝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重大國際性慶典中大規模運用的趨勢。數字藝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逼真性。在日益精湛的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數字藝術令人身臨其境,極具感染力。以數字媒介作為載體的數字藝術,讓媒介本身成為藝術,藝術又成為重要的大衆傳播媒介,這或許是數字藝術在這樣大型活動中大放異彩的原因所在。
代曉蓉(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教授)
向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象
虎頭帽、雪花中國結、傳統窗花紋樣的中國之窗……中國文化符号構成的視覺系統,非常“張藝謀”、令人驚豔,而李白《将進酒》中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作為五環出場的舞美設計構思,更是讓人驚呼“太中國”——冬奧會開幕式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簡約而不簡單、樸素而浪漫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象。
這場開幕式運用現代技術,以超現實的方式演繹本屆奧運會的主題,文藝表演貫穿融合其中,簡潔而飽滿。在“冰雪五環”中裸眼3D、雷射技術的應用,以破冰雕刻出五環,晶瑩剔透、光彩奪目。開幕式通過數字互動、動作捕捉技術,完美地把冰上表演、童聲合唱與立體的視覺畫面相融合,虛實結合,以科技之美展示了人、自然、運動之美。
韓可勝(文化學者,上海江東書院創始人)
用中國文化核心元素來開啟,應天時、合地利、稱人心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正值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導演組用節氣為開幕式倒計時,從“雨水”開始到“立春”結束。一個世界性的運動節日,用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來開啟,應天時、合地利、稱人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能不說是一個讓人驚豔的創意。由此,人們将永遠記得這個冬奧會——無法複制,它是屬于中國的冬奧會。
節氣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科學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它總結太陽在周年運動過程中到達相應的位置,時令、氣候、物候、動物、植物、人所出現的特定狀态,引導人們去科學地生活,順應自然,而不是悖逆自然,其中包括運動和鍛煉。從這個意義上說,用二十四節氣為冬奧會開幕,觸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
這次冬奧會開幕式雖然不穿古裝、不講5000年的故事,但每一分鐘實際上都寫滿了中國文化,整體創意和創新展現的都是中國人的價值觀、美學觀、世界觀、生命觀、自然觀等,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
龔天鵬(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家)
我的淚點是小男孩小号獨奏《我和我的祖國》伴随五星紅旗交接
這一夜,我的淚點是小男孩的小号獨奏《我和我的祖國》伴随着五星紅旗的交接。
對我而言,這是中國人在傳遞與世界守望相助的赤誠信念。對我而言,這就是我每天都希望用音樂所做的。對我而言,這就是“初心”的聲音。2008年,我就是被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的美麗所震撼,進而決定做一名交響樂作曲家的。14年後,人類社會又不知經曆了多少跌宕起伏。但這一刻,就像各國可愛的運動員踏着創意性改編的世界古典名曲大串燒節奏入場(我們全家玩了一個小時的作品出處搶答環節),滑冰隊伍伴随中西兩首催淚老歌引出四句格言那樣——世界人民大團結,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卻又這麼寶貴。
滕肖瀾(著名作家)
這是隻屬于冬奧的畫面,美得純淨之至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序曲行雲流水——綠色小草代表立春節氣,象征萬物複蘇和勃勃生機。随即一束蒲公英,由小男孩的剪影吹散,銀色種子飄向天空,彰顯無窮希望。
稍頃,滔滔黃河水從天而降,又化作晶瑩冰立方,将曆屆冬奧會一一展示。幾記冰球,電光石閃,定格在2022北京冬奧會。
當中國元素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空靈壯闊中見匠心,冬奧會開幕式充滿時代感又充滿人文氣息。
傳遞國旗環節,能看到兩隊傳遞者們眼底的珍視。短短一刻,卻最是動人。
當雪花紛紛落下,一朵雪花就是一個國家,這是隻屬于冬奧的畫面,美得純淨之至。尤其喜歡插入的冬奧短片,将冬奧細節與日常點滴相呼應,哪怕是略帶狼狽的摔跤,都充滿着生命力,還有人間煙火氣。
正如雪花終将融入大地,冬奧盛景最終将屬于全世界,激勵着人們不斷向前,向着美,向着愛。
作者:文彙報社
編輯:蘇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