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小夥八年公益拍攝全家福 記錄鄉村巨變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見聞)雲南小夥八年公益拍攝全家福 記錄鄉村巨變

中新社保山2月4日電 題:雲南小夥八年公益拍攝全家福 記錄鄉村巨變

作者 陳靜

“段叔!你還記得我嗎?七年前我給你拍過全家福!”雲南小夥楊董清在保山市施甸縣擺榔鄉大中村一碗水村民小組的段繼傑家激動地問道。春節期間,楊董清帶着“全家福公益攝”拍攝小組第八年走進大山。

看到楊董清,52歲的段繼傑笑逐顔開,從客廳櫃子裡拿出一張裝框的全家福說,“我記得,你拍的照片我還留着。”照片裡的段繼傑還沒有白發,和妻子、兩個女兒一家四口站在老木房前,拍了第一張全家福。

今年29歲的楊董清老家在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太平鎮地理脈村沙子坡組,是名副其實的山區,大學畢業後他選擇返鄉創業,成了一名自媒體人。2015年,還在上大四的楊董清受邀到村子裡幫朋友拍全家福,這次偶然事件讓他意識到,在許多偏遠山區,别說全家福,有些老人一輩子連張正式的照片也沒拍過。

“就拿我家來說,五代同堂六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以前爺爺一直想整整齊齊拍個全家福,但當時條件不允許。等我有了照相機,爺爺已經不在了。”一張全家福,成了楊董清和家人的遺憾。于是,在父親的鼓勵下,楊董清決定免費給老鄉拍全家福,以十年為目标,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下來。

從2015年到2022年,“全家福公益攝”從未間斷,已經走到第8個年頭,楊董清帶領的小團隊累計為2000多戶人家拍攝了1萬多張照片。去年,拍攝小組首次走出保山,走進大理、麗江、迪慶、怒江等州市,為雲嶺大地的更多家庭、更多人定格美好瞬間。

“我們曾遇到過由傣族、傈僳族、白族、彜族、漢族5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拍下了70多人的全家福。也在蒼山下洱海邊,為精心裝扮、熱情淳樸的納西族老奶奶留下美麗的笑臉。還有熱情好客的藏族同胞、搬進新居的怒江群衆。現在的鄉村,和過去已經大不一樣了。”楊董清說。

位于西南邊陲的雲南,曾是中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随着全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雲南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0萬人實作了“挪窮窩”“斬窮根”,曆史性地解決了困擾雲南千百年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2021年,雲南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精準幫扶51.2萬人消除返貧緻貧風險,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322.18萬人。

楊董清感慨地說,過去拍全家福要坐拖拉機進村,再換機車到村民家。拍好的照片帶回城裡沖洗,裝框後再拜托村幹部帶回去。而現在,再險峻的地勢都通了路,村民家家通水通電通網絡,電視機、電冰箱、電熱水器一應俱全,有的還住進了小别墅。帶上便攜列印機和相框,現場就能把照片給村民,拍攝的小視訊也立刻就能傳到網上。更難得的是,許多年輕人重新回到鄉村,他們回鄉養豬、養牛、種茶,給鄉村發展帶去更多可能。

再次來到一碗水村民小組,段繼傑一家已經搬進了地勢平穩、交通友善的大中村安置點,住進了兩層水泥民房。這裡半小時就能到鄉鎮,趕街、看病、上學都十分友善。段繼傑和妻子在自家院子裡種了很多蔬菜,平時就近務工,空閑時上山挖些蘑菇、野菜,生活平靜簡單。

新的一年,楊董清想給段繼傑家再拍一張全家福。得知這個消息,段繼傑的妻子穿上布朗族節日盛裝,七年前還是小姑娘的大女兒如今已為人妻,一家三口站在自家堂屋前,留下了第二張全家福。

“雖然工作在城市,但我很喜歡鄉村。這裡有清新的風、壯闊的山,和熱情的老鄉曬着太陽聊着家常,時間都慢下來了。”楊董清說,看着老鄉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心裡說不出的高興,要繼續公益拍攝活動,用影像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