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火箭實力”書寫冬奧傳奇

用“火箭實力”書寫冬奧傳奇

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指揮系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好評如潮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既是中國作為東道主的“迎客禮”,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冬奧專項工程項目的“第一章”。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技術保障實施機關,火箭院通過成功實施十一個核心關鍵項目,用毋庸置疑的“火箭實力”書寫着人類冬奧曆史的傳奇故事。

當“航天科技”遇到“藝術呈現”

用科技手段呈現藝術想象,在火箭院曆史上尚屬首次。該院冬奧專項辦公室副主任張雯雯坦言:“如果說導演團隊創意持續變化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那麼因地制宜保障藝術效果則是我們作出的最大創新。”

工程伊始,善于科技攻關的航天團隊與長于藝術創意的導演團隊之間很難找到一個高效溝通的平台。目前者說“我們确定一下規格參數吧”,後者卻言“這裡要一個晶瑩剔透的感覺”。術業有專攻,火箭院技術保障負責人曹嶺在第一次與導演團隊溝通後,幾乎一無所獲。

“科技與藝術之間需要一座橋梁,這座橋梁隻能由我們來搭建。”曹嶺和同僚們意識到:航天任務的目标是遙遠太空中的預定軌道,而冬奧專項任務的目标則是藝術效果的觀衆視角——既然沒有任務書,沒有核心參數,目标變了,那麼方法就要因地制宜。

火箭院冬奧專項團隊站在全局的高度審視了十一個核心關鍵項目,先形成技術方案開展初樣研制,帶着初樣效果與導演團隊溝通,再根據溝通結果進行方案疊代。“最初一個方案要疊代20多次,後來我們的方案可以給導演啟發,産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曹嶺說。

用“火箭實力”書寫冬奧傳奇

奧運五環與冰立方呈現效果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開幕式上,奧運五環緩緩升起,将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但在最初的設計中,燈光打在五環上,怎樣才能呈現流光溢彩的效果,成為困擾導演團隊和專項任務團隊的一大難題。不過,航天人善于從源頭解決問題,提出了“自發光”方案,将奧運五環設計成一個巨型顯示器,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呈現導演想要的效果。

将美輪美奂的藝術想象用紮實的科技手段呈現,并非易事。導演的思想創意持續變換,火箭院人就迅速響應,及時調整;專項工程橫跨幾十個專業領域,火箭院人就逐個牽頭攻關;數萬名外協人員同步施工,火箭院人就靠前指揮,陣前領戰……無論是宇宙山河浪漫,還是祖國人民期盼,都是他們勇毅前行的動力。

燃起“米秒不差”的“精神聖火”

火箭發射追求“米秒不差”,冬奧專項工程是國之重任,火箭院人同樣以“米秒不差”為目标,點燃為國争光的“精神聖火”。

2022年2月4日晚,随着《義勇軍進行曲》在冬奧會開幕式現場奏響,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百餘秒的時間内,升旗裝置保障負責人楊衛傑的手心裡全是汗。

除了要與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規則保持一緻外,楊衛傑還率領團隊為開幕式升旗裝置作了大量防風險設計。按照火箭研制的精度要求,時間要精确到微秒,高度要精确到厘米——僅百餘秒的可靠性,他們就計算了兩個多月、驗證千餘次。

兩萬餘平方米的舞台下,是重約5000噸、近6層樓高的鋼結構焊接“骨骼”。據地面舞台保障負責人趙勁彪介紹,如此規模的鋼結構舞台要想足夠穩定,就需要一組像手臂一樣“扶”在側面的橫梁,“但鳥巢建築結構特殊,不允許搭建橫梁”。

用“火箭實力”書寫冬奧傳奇

地面舞台結構效果圖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我們就向地下紮根。”舞台施工負責人趙翔帶隊計劃施工進度,逐平方米測量标高,逐塊螢幕測試穩定性。炎熱的夏季,在驕陽的炙烤下,鋼結構表面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他們一焊就是幾個小時,臂膀被燙出水泡也渾然不覺,硬是将這座全世界最大舞台的精度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開幕式上,晶瑩剔透的冰立方緩緩升起,夢幻般的光澤美得令人窒息。冰立方升降裝置保障負責人肖亮并沒有陶醉在這份浪漫裡,而是保持着慣有的沉穩,用冷靜的目光穿透裝置内部,仔細考量其運作軌迹……

為了實作冰山呈現的效果,肖亮帶隊曆時數月進行疊代設計。第一輪實物試驗結果出來後,連親自參與施工的外協人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小時耗電315千瓦的電機拖着400噸的冰立方走完10米行程,實際傳動效率與理論計算值僅相差0.01!

當面積143平方米、重3.2噸的五環、厚度僅350毫米的奧運五環閃耀在國家體育場“鳥巢”上空時,全場觀衆的熱情被點燃了。“五環面積巨大、結構超薄,吊點稍有偏差就會彎曲變形,即使輕微的碰撞也會導緻表面燈珠受損。”趙勁彪強調。

一道道難題像一堵堵牆橫亘在團隊面前,但大家堅信,牆推倒了就是橋。他們将備援措施精确到最小顆粒度,任何一個燈珠熄滅都有備份實作零秒切換;整個五環有一點閃失,藏于地下的備份五環都能準時升起。如今,使命完成了,趙勁彪很想拍拍潛心備戰卻不曾露面的備份五環說上一句——“咱們的使命完成了,台前幕後一樣光榮。”

在鋼鐵森林中築起“安全長城”

盛夏,在悶熱的基艙監督吊裝;寒冬,頂着呼嘯的北風巡察線路;雨中,合練LED舞台全系統;雪裡,檢測維護指揮控制系統……與設計論證環節一樣嚴苛的,還有冬奧專項工程的安全保障任務。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鳥巢”時,身穿航天藍工服的火箭院人已開始忙碌起來,隻見30餘台吊車的吊臂上下翻飛,機械聲震耳欲聾……在有着30多年工作經驗的馬國祥帶領下,安全保障人員實行24小時“三班倒”,確定工程進度和安全措施齊頭并進。

鋼材一次起吊數十噸,有沒有系安全繩?基坑動辄10餘米高,有沒有設定警示帶?電氣線路電壓高,有沒有考慮科學防護?這些在忙碌中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卻是安保人員心中不可碰觸的紅線——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鬥大的風,再小的流程瑕疵和操作漏洞都可能養肥風險“灰犀牛”。

每天一次檢查,每周一次清查;整改結果拉條挂賬,檢查回報當周歸零。“任務一天不結束,我們就一天不松勁兒。”馬國祥和同僚們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用最嚴格的措施直面最嚴苛的考核——在“鳥巢”年度安全大檢查中,專項工程紮實的防高空墜落方案獲得各方稱贊:“航天人,就是不一樣!”

北京2022年冬奧會恰與世紀疫情交織,能否舉辦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全球體育盛會,展現出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群組織、實施、管理能力。事實證明,火箭院冬奧專項團隊抓總協調7萬餘人為期10餘個月的技術保障,已化作人類文明與民族文化展現的實力,将奧林匹克精神镌刻進永垂不朽的歲月。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蕾 通訊員 張娟娟)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蕾 通訊員 張娟娟

責編:張永群

編輯:孫小婷 邢妍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