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等待半年的《長津湖之水門橋》終于上映了!
截止2月3日晚10點,該片的票房已經突破15億大關,看來不少朋友和烏鴉一樣期待着抗美援朝戰争被劇組再次搬上大銀幕。
我查過這麼多關于這場戰争的資料,寫了這麼多篇關于抗美援朝戰争的文章,說實在的,能看到這個題材能被大衆喜愛,心裡本身就是充滿感動和欣慰的。
在看完這部續作之後我對電影的評價是:
① 《水門橋》能滿足你對抗美援朝戰争的一切想象。
② 它将文藝作品和現實曆史的巧妙結合。
③ 電影同時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為什麼得出如此層次分明的觀後感自然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會把内心複雜的展開來說,看過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感受。沒看過的朋友我盡量不劇透,不妨礙你現在馬上買票去影院觀影。
1、電影是跟你講道理的,戰争不是
上一部《長津湖》可能大家多少都帶了些遺憾。無論從各種角度說,這都是一部沒有拍完的電影。
劇情上老雷的陣亡讓觀衆扼腕,七連的故事顯然沒有交代結尾,畫上句号。從曆史的角度來說,以長津湖為核心的第二次戰役沒有交代清楚,隻是圍殲了北極熊團,結尾簡單交待了聞名戰史的楊根思連和冰雕連的故事。
這樣的結尾讓很多觀衆都在期待這部《長津湖》的續作。事實上這部電影的确滿足和回應了大家的期待。
整體結構上《水門橋》的劇情完美符合真實曆史和戰争邏輯。好的戰争片,主角的部隊再微小,行動也要符合戰争的邏輯。因為在戰争裡所有士兵都有自己的責任,就像是造大橋需要詳細的分工一樣,每支部隊都有各自的分工。
(紅色框為水門橋,黃色框為下碣隅裡)
有時候,一些連級、排級的關鍵戰鬥,可能關系到整場戰役的成敗。而《水門橋》裡的七連就肩負起了這樣的一個任務。讓我們看看當時宏觀的戰役背景是什麼樣的:
在志願軍吃掉北極熊團後(前作劇情),美軍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以前美國人隻是知道對面的是中國人,但是志願軍有多少人?又是什麼性質的部隊?他們心裡并沒有數。
一些傲慢的美國軍官覺得,對手不過是一群農民武裝。他們武器裝備簡陋,沒有像樣的補給,甚至許多9兵團的戰士大冬天隻穿着南方的薄棉衣。比比美國打敗的對手,别說跟歐洲戰場的德軍比,就連太平洋戰場的日軍,裝備水準也比志願軍強吧。
然而北極熊團被圍殲,讓美國上到将帥下到士兵都意識到他們面前的是中國身經百戰的正規武裝,人數可能超過10萬人!
志願軍這邊情報也不是最新的。戰前的情報說長津湖圍住的隻有美國陸戰一師的三個團,攏共五六千人的樣子。咱們9兵團20軍和21軍,一共7個師九萬多人,美國人裝備優勢再大也能吃掉它吧?
但是志願軍不知道,長津湖這個口袋陣裡裝了可不止這點人:除開陸戰一師全部,還有第七步兵師的一個加強團,一個工兵營,還有南韓陸軍第三師,以及配合陸戰隊行動的英國41陸戰突擊隊(營級編制),包圍圈裡總共有三萬多人!
(美英陸戰隊同時出動,這兩支部隊上次聯手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争,跟中國人是老冤家了)
9萬打三萬,看來優勢在我。但是這批美國鬼子可全是扮演尖刀的突擊部隊,是精銳中的精銳。不僅大多是二戰下來的老兵,而且輕重裝備都十分完備。
而且3萬人背後還有一個運輸中隊負責運輸補給,和陸戰隊自己的一個航空大隊負責掩護。甚至調用了海軍7艘航母上所有的飛機進行支援,總計有800多架,平均不到50人就能有一架飛機掩護。像是運輸、掃蕩這樣的任務,志願軍要耗費大量人力去幹,美國人用飛機就完事兒了。
美國的裝備優勢和空中優勢,《水門橋》裡都有非常精細的描寫。
比如守橋的士兵不僅裝備了60迫和無後坐力炮,甚至還有坦克做火力掩護。電影裡執行空中戰術轟炸的,基本都是海軍或陸戰隊的F4U。他們掌握了制空權,給我軍帶來很大傷亡。
(電影裡F4U的航炮威力還原了真實,20mm口徑高爆彈直接打在身上,人确實就碎了)
是以,在美軍進攻受挫退守長津湖周邊的時候,志願軍才發現正面的三個師竟然沒法占到便宜。即便是已經合圍的狀态下,吃掉美軍火力強大的精銳比想象中困難得多!
是以戰鬥的邏輯就不再是陣地戰了,美國人要撤,志願軍要切斷美軍的後路。
是以《水門橋》第一場戰鬥就是七連奉命奪取下碣隅裡的美軍機場。這裡是美軍在長津湖地區最重要的補給站,美軍的武器和物資在這裡集結,1400多名傷員正在等待飛機運回後方,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的指揮部也坐落于此。
(下碣隅裡的美軍基地)
電影裡雙方的士兵幾乎是“攪在了一起”,這其實也是有曆史原型的。當時下碣隅裡隻駐紮了陸戰隊的兩個營。面對三個團的志願軍,美國連着傷兵和後勤兵都參與了戰鬥。
為了防止美國發揮空中優勢,許多志願軍戰士和美國鬼子短兵相接。曆史上甚至發生過美軍投下的凝固汽油彈同時燒傷雙方的事件。
(凝固汽油彈被投放到志願軍的陣地上)
盡管美軍每天都能靠空投獲得10噸物資和16噸彈藥,可是零下30度的氣溫和低迷的士氣,讓失去了機場的美軍不得不撤退。
寒冷對交戰的雙方是相對公平的。長津湖戰役雙方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都達到了50%以上。
2、我們卡住了美國人的脖子
眼看着美軍要突圍,九兵團司令宋時輪隻能改變戰法,集中力量快速消滅盡可能多的美軍部隊。這就需要穿插部隊趕在美國人的汽車輪子前,在關鍵節點上卡住美國人的脖子。他們在頭裡拖住的美軍越多,我們的勝果也就越大!
而這個任務恰恰落到了七連這樣的穿插部隊的頭上。在友鄰部隊的襲擾下,彙合後的美軍撤退速度很慢,有時候一天隻能前進500米。
史密斯不想讓自己的部隊看起來丢盔棄甲,他把能帶走的重型裝備全都帶走,帶不走的就沉到河裡。這就讓阻擊有了新的思路,
運送坦克等重型裝備到興南港,必經之路就是古土裡以南9公裡處的水門橋。這是一座水壩橋,雖然橋面隻有10米左右的寬度,但是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懸崖坦克想要撤離隻有從這裡走,如果炸斷了這座橋,就算是卡住了美國人的脖子。
(衛星圖上如今的水門橋)
這附近,隻有20軍和27軍的穿插部隊。180團一部依托橋附近的1081高地,趁着夜色,三次炸毀了這座橋。
但是美國的工兵就地取材,從木頭和鋼架修補了橋面。作為還擊陸戰隊調了一個營開始進攻1081高地,遭到了志願軍部隊的頑強抵抗。180團這支部隊戰鬥到了最後一個人,美軍最終攻下了高地。
第三次炸橋都無人見證,也沒有史料詳細記載。三炸水門橋的壯舉是如何成功的,卻成了無人能說清楚的懸案。
而電影《水門橋》就用自己的方式,還原了三炸水門橋的經過,同樣慘烈悲壯。并且在不僅100%還原了水門橋的場景,連美軍的武器配置、炸橋的部隊切換都做到了很棒的還原。甚至連棉服反穿這樣的小細節都做到了考據。具體劇情我就先不劇透了。
但是可以肯定,無論在曆史裡還是電影裡,水門橋都三次被炸斷了,整段混凝土的垮塌讓美軍無法通過。
(已經看過電影再看曆史照片,應該能體會電影的還原度有多高)
史密斯在得知水門橋被炸斷後,第一次感受到了絕望。總是自信滿滿的他意識到,陸戰一師有完全被吃掉的可能!
史密斯直接給日本東京的聯軍司令部發電報,高層想想辦法。陸戰一師是美軍的王牌,它撤出來還能說美國儲存了實力“全身而退”,可要是全被包了餃子,美軍就會在全球顔面掃地!
美軍司令部緊急聯系日本三菱重工,連夜訂做了8塊M2型鋼制移動橋。連夜加急送到長津湖。為了保證速度,美軍選擇了不太保險的空投運輸。如果陸路在被志願軍截了胡,陸戰一師可能徹底沒救了!
8架C119運輸機的轟鳴響徹長津郡的山谷,直徑近15米的巨大降落傘帶着8段鋼橋飛出機艙。為了保證空投的準确,飛機必須低飛。8架飛機返航後,有6架都在機身上找到了彈孔。那是志願軍戰士用步槍打出來的痕迹。倔強,但是又無奈。
8架鋼橋有一架降落在志願軍的陣地上,一架摔壞了,另外六架被美軍拿來修橋。修好水門橋隻需要4架鋼橋,史密斯慶幸麥克阿瑟給他多搞了一倍的餘量。
是的,我們的戰士用命炸了三次水門橋,美軍最後還是憑借強大的工業後勤能力修好了它。包圍圈裡的美軍傷亡近18000人,可是最後還是逃到了興南港。
在這裡,凍餓難耐的美軍士兵見到了數以百噸計的巨量物資。這些本來都是為了美軍後續進攻準備的,可是補給線被頻繁襲擾怎麼都運不上去。當然這不再是問題了,因為馬上撤離的美軍再也用不到這些物資了。
12 月 24 日 14:36最後一批美軍被趕下了海,登船撤離了興南港。美國士兵家裡寄來的聖誕禮物沒法帶走被堆了一地,卻跟着港口本身被付之一炬。第二天25日上午,志願軍占領了港口。美軍從此在38線以北再無大型軍事基地。
(興南港燃起的巨大煙霧)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主席在戰後向全體20軍指戰員發了一封電報:
宋時輪,陶勇及二十軍全體指戰員:
看到東線戰鬥的報告,我的心情也極度的沉重,東線傷亡4萬多人,其中凍死凍傷就有3萬多人,教訓慘痛啊!大傷了我們的元氣。
九兵團久居江南,一切戰備訓練都是解放台灣,現在卻來到風雪連天的高寒地區去打仗,先前沒有任何準備。另外,北韓軍情十分緊急,部隊在開往東北的火車上才得到通知入朝,沒來得及換冬裝就直接渡過鴨綠江。志願軍九兵團将士始終在作戰中保持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顯示了超出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的勇敢精神和戰鬥力。二次戰役東線戰鬥的勝利,是我們把美帝國主義侵略軍于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上、保障了北韓人民的生存,保護了祖國的安全。戰鬥的勝利說明我們是不可欺負的,侵略者的進攻是可以擊退的。
二十軍此次入朝作戰,打得比較艱苦,戰役結束之後,可以到鹹興五老裡為中心進行休整,那裡比較暖和。
毛澤東
庚寅隆冬于京
1950年,志願軍入朝的年份,也是一個虎年。
我們犧牲了大量的将士,卡住了美國的脖子,為的隻是保衛我們的祖國!
3、鋼七連的前世
(以下内容含有劇透)
其實曆史戰争片是無所謂劇透的。因為曆史不容篡改,你我的今天便是劇情的結尾。
喜歡編劇蘭曉龍的作品,特别是看過《士兵突擊》的朋友,《水門橋》這部電影應該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他講述的士兵突擊裡“鋼七連”前世的故事,是以它是續作,同樣是一部“前傳”。
我們先看幾個數字,在《水門橋》的結尾,伍萬裡七連最後活着歸隊的兵。他是鋼七連第677個兵。《士兵突擊》裡,鋼七連到改編一共有過5000個兵,其中1104名在戰争中成為了烈士。
鋼七連從孟良崮戰役就開始作為穿插連。其原型已經确定為20軍的一個連。20軍後來還在北韓繼續作戰到1953年。之後還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和對越作戰。鋼七連在伍萬裡之後又犧牲了427人,這幾乎是兩個半滿編連的人數。
也就是說在之後的戰鬥中,七連不止一次遭受過極其重大的傷亡!
《士兵突擊》中還說,“攻必克守必堅,踏敵屍骨唱凱旋!”會唱這首鋼七連的連歌的人,已經全部在戰争中犧牲。
是以我們幾乎能總結出一個殘忍的現實:最後幸存下來的伍萬裡,應該也在後來的戰鬥中犧牲了!
《水門橋》有許多的畫面都和《士兵突擊》産生了關聯:
排長餘從戎向伍萬裡道歉,伍萬裡指着連長伍千裡說:不光他是我哥,你們都是我哥。
而七連的入連儀式裡會有這樣的問話:
電影裡伍萬裡給宋時輪提了一個要求,就是恢複七連的編制讓薪火相傳。
七連後來的入連儀式裡也有這樣的情節:
《水門橋》最後有個畫面,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我們的志願軍把美軍趕下海後,我們的将士們在海岸上搖着紅旗歡慶勝利。其中隻有伍萬裡一個人臉上沒有絲毫喜悅。
末代七連長高城也曾描述過這一幕:
整部電影幾乎悉數都在回收《士兵突擊》台詞裡的名場面,讓人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這是一支延續了57年的隊伍。他們的精神一直影響到了今天,這支隊伍今天還在我們身邊!
“有的連,因為某位戰鬥英雄而驕傲,有的連因為出了某位将軍而驕傲。鋼七連的驕傲是軍人中最神聖的一種。鋼七連的士兵是活在烈士們的希望和榮譽之間的。”
《水門橋》裡有一個場景就解釋了烈士們的希望到底是什麼:開始炸橋之前,全連官兵向着祖國的方向一起敬了一個軍禮。這個形式感過強的畫面,可能有些觀衆會覺得出戲,覺得太形式化了。
了解那段曆史你就會明白,那正是七連“不抛棄,不放棄”六字信條的總結。也是對抗美援朝戰争的最好總結。
彼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帝國主義包圍了我們,我們必須用一場勝利來保衛我們的國家的未來!七連沒有抛棄和辜負那個被孤立在“世界之外”的新中國。
這個不到200人的小集體,為了大集體的榮譽和未來,甘願獻上自己的生命。
水門橋很難炸,美國人的脖子難以遏住。但是七連沒有放棄,敢于為了犧牲的兄弟們,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這與現實中炸水門橋并且堅守1081高地,戰鬥到最後一人的部隊達成了呼應。
尾聲
文章開頭我就說了,《水門橋》是一部有現實意義的電影。
因為我們如今依然在享受着抗美援朝帶來的紅利。同時我也愈發覺得,今天的中國和當時的中國遭受到了類似的挑戰。
北京冬奧會已經開幕了。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然在打着莫須有的旗幟,用外交手段抵制一切中國覺得對的事情。
中國的強盛是現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願看到的。七十多年過去,帝國主義卻從來未曾消失。他潛入了世界人民的腦袋裡,把所謂的侵略和強權包裝成民主和自由,他在人們的心底裡腐爛着,他在散發着臭氣!
思想的問題隻有用思想來解決,現實的困難我們亦能從曆史中找到答案。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是希望《長津湖》系列電影能大賣的,能讓更多人知道,其實當年我們一窮二白的時候,就打赢美國。
希望更多人能通過熒幕上七連的形象,獲得改變生活的勇氣,也找到我們的人生意義。
時光荏苒,中國從未像今天這般繁榮,我們正在日益強大,交鋒的戰場也早已變換。可是隻要我們能拿出不抛棄、不放棄的精神,一切妄圖限制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發展的圖謀都不過是紙老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