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新年這兩天主要精力都放在春節檔。
但如果:
沒有/不敢去/不能去電影院,春節還能幹什麼?

放心,Sir沒忘你們。
當大銀幕8部大片打得火熱,春節檔最容易被忽略的“第9部”悄悄開播。
不必去影院,不用挑場次,連上網在家就能看。
差別于春節檔熱鬧而短暫的團聚氛圍。
它試圖提供另一種更長久的“合家歡”。
無論你在國内或國外,城裡還是村裡,涉疫區或非涉疫區……
我們,都處在同一個:
《人世間》
前兩天剛一開播。
全網熱度第二,電視劇分類直接沖到第一。
這麼猛?
陣容上,絕對是不輸影院的全明星:
主演,雷佳音、宋佳、辛柏青、殷桃……
而作為央視的開年大戲,海報更暴露野心:
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别被吓到。
Sir看完8集後,翻譯成“人話”就是:
它可太适合春節一家老小圍着電視機一起追了!
01
雖說“合家歡”,可《人世間》的開篇一點不溫柔。
季節:寒冬。
地點:刑場。
1972年冬天,東北吉春市,大雪漫天。
木材廠上班的周秉昆(雷佳音 飾)被工友撺掇着,去刑場看槍斃殺人犯。
和其他人看熱鬧不同。
在場犯人中,有一個他的朋友,塗志強(沈曉海 飾)。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但看到好友被行刑的周秉昆,當場吓暈。
傻了。
從這天起,不論上班下班,他總會看到志強,出現在工地、食堂、宿舍,還跟自己打招呼……
打住。
央視大戲,怎麼成了走近科學?
别說,這正是《人世間》這回接地氣的地方:
用一個傻小子的視角,展現一整個時代風貌。
什麼風貌?
來,年輕人們來開開眼界。
那個年代的家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周秉昆的家庭,是成分最好,最根正苗紅的那種。
勞工。
父親(丁勇岱 飾),共和國第一代勞工,國家一聲令下,毫無怨言到重慶支援三線建設。
大哥周秉義,知識青年,響應号召,主動去建設兵團當兵。
姐姐周蓉,标準學霸,上山下鄉去遙遠的貴州農村插隊。
隻有周秉昆。
腦子不太靈光,又擔心在外邊學壞,國中沒讀完就和鄰居、發小們一起,到市裡的木材廠當勞工。
他真“傻”嗎?
不,人家是真·老凡爾賽了。
從小家裡有哥哥姐姐罩着,長大有鄰居發小撐着,動蕩時代裡一直呆在母親身邊被照顧着。
那時絕對珍稀的“傻人傻福”。
還有,那個年代的日常,那個年代的愛情。
作為家裡的老疙瘩,“傻小子”周秉昆一直順風順水。
除了兩件事:
一個,前邊說的,好友塗志強的鬼魂,另一個則是女人。
眼前的喬春燕(黃小蕾 飾)。
國營大衆浴池一位女修腳師傅,周秉昆發小,她看上了他。
要“處對象”。
怎麼處?
忘記現代偶像劇裡霸總瑪麗蘇的扭扭捏捏,老一輩才是敢愛敢恨。
等人,堵人,當面表白,為人考慮,替人分憂,絲毫不在乎其他一起長大的發小們的眼紅。
可惜周秉昆是個棒槌。
“鬼魂”事件,讓他丢了工作。
這在70年代,沒了機關身份,可是件大事。
幸福結束?
不,很快他又因為“鬼魂”的關系,結識了俏寡婦鄭娟(殷桃 飾),陷入情網。
工作更是在姐姐的追求者蔡曉光(王陽 飾)的幫助下,迅速在醬油廠找了新活……
OK,幸福生活繼續咯。
可能有人會說,這麼“凡爾塞”的“傻小子”,怎麼當得起《人世間》這麼大的命題。
但這恰恰是這部劇的亮點:
相比于其他“大戲”,主人公在大時代裡翻江倒海、做官置業,甚至出将入相、流芳百世的故事。
《人世間》裡,往後五十年,周秉昆一直是這個小城裡,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圍繞他的,或者是困擾他的。
始終是家人、朋友,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
他隻是這段人間史詩裡最不起眼的開端。
卻也是《人世間》最突出的題眼——“百姓”。
02
央視開年大戲,來頭一般都不小。
這回尤甚。
作者梁曉聲,與共和國同歲,大學老師、知名作家、影視編劇,也是“知青文學”的代表人物。
這部《人世間》,就是幫他獲得2019年茅盾文學獎的作品。
看業内評價,高得吓人:
新時代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新高度。
一代人的時代閱曆,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人民總結。
也是以,自從傳出要影視改編,《人世間》就備受矚目。
影視化陣容也是頂配。
導演李路,全民爆款《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的導演;
編劇之一王海鸰,《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等都是出自她手,被譽為“中國婚姻第一寫手”。
卡司更是超穩。
主演以外,許多中老生代戲骨都有露面:丁勇岱、薩日娜、成泰燊、宋春麗、張凱麗、馮雷、白志迪、馬少骅、李建義、許文廣……
連旁白都是陳道明配的。
如此陣仗,隻是一出“周秉昆的快樂星球”麼?
顯然小瞧了。
第一集,送别戲,Sir看的心顫。
分别舞台是火車站。
政策下發,一家人各奔西東,家裡成員的性格和關系在這一刻完全展現:
男子漢式的強裝堅強;父母之間的相濡以沫;姐姐古靈精怪,而周秉昆還是那個木頭棒槌……
那時沒有手機和微信。
分别,不能說是音信全無,至少也是生死難料,前途未蔔。
分别之後呢?
所有人都必須重新适應:
父親,為何每次在浴室用别人剩下的肥皂?
大哥,為何要主動跟女友保持距離?
姐姐,為何遠赴異鄉,差點與家人決裂?
隻有“留守”的周秉昆
他的“幸福”似乎始與家人的動蕩形成對比。
可他能一直這樣嗎?
姐姐的孩子需要撫養,鄭娟的孩子父親另有他人,母親的病,自己的愛情、家庭、事業、房子……最後,甚至因為意外和過失,還丢了工作,進了監獄。
預告片裡父親唠叨周秉昆,字字誅心:
照顧着腦血栓後遺症的媽媽
帶着姐姐的閨女
養着别人的兒子
可以肯定的是。
分别之後,這家人的“寒冬”才剛剛開始。
他們隻是小小縮影
在物質條件并不豐富的千百年來,最廣大的普通中國人是怎麼熬過來的?
劇中有個細節。
周秉昆在澡堂救下一位意外摔倒的老人,把人送到醫院才發現,人家是當地大上司。
爽劇開始,主角平步青雲?
沒有。
一頓飯,表達謝意,事情結束。
這是《人世間》這部劇着重描寫的地方。
它的好看,表面上,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生活越過越好的社會背景。
但内裡,則伴随着普通中國人千百年來始終堅持的善良底色。
03
作者梁曉聲在采訪中着重說到他創作《人世間》的原因:
看了這本小說,至少你能知道70年代怎麼回事兒,80年代怎麼回事兒……一進制錢能買多少東西,一角錢意味着什麼,爸爸媽媽們是怎麼過來的,哪怕你的爸爸媽媽是知識分子、是幹部,當年的知識分子、幹部又是怎麼樣的。
周秉昆是底層百姓,但頭腦活絡,先後經營飯店、書店。
而大哥周秉義,後來考上北大,成為官員。
姐姐周蓉,後來也考上北大,成為學者,知識分子。
而圍繞他們身邊的人,有老勞工,老幹部,有官員,有知識分子,有文藝工作者,也有小商販、個體戶,以及很多的低收入群體。
梁曉聲借着《人世間》小說建構了一幅時代群像。
劇中細節也如實還原。
醬油廠書記請周秉昆和同僚一塊吃飯。
書記家是平反的老幹部家庭,住洋房,有轎車、保姆、司機,讓一群工廠的小子好生羨慕,發牢騷。
老幹部家吃飯的餐廳,比普通人家的房子都要大。
好人是好人,特權是特權。
而另一邊,鄭娟家,門扉破敗,報紙糊牆,家徒四壁,女孩子洗完棉衣棉褲,就隻能呆在家裡,因為沒有多餘的衣服。
這種對于70年代的真實呈現,讓這個故事顯得特别立體。
但作為一個劇,總有一條主線把它們穿起來。
家。
有錢人和窮苦人,官員和小老百姓。
《人世間》裡幾乎所有角色都跟“家”這個詞,産生着不同的勾連。
大哥為官清正,一心為民,也是以總難兼顧到家人。
大姐一直追求理想的人生和愛情,看似個性獨立,但又一直受着家裡的恩惠(養女兒)。
可是到了故事結尾。
前者感到了遺憾決心彌補,後者主動選擇回歸家庭。
這既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人世間》這部劇的态度:
家,是普通中國人最無法割舍的眷念。
是以,不論是劇還是小說,才會把主視角放在了周秉昆這個“老疙瘩”身上
他的樂觀、努力、念舊、固執……尤其是對家人的責任與擔當。
有着最廣大中國人的影子。
回到《人世間》這部劇。
熟悉央視的都知道,每到年初它就播這種年度大戲的傳統,也總是會紮根現實,拍出各種史詩長篇。
從十年前的《闖關東》《走西口》《全家福》。
到近兩年的《跨過鴨綠江》《大決戰》《覺醒年代》。
相比于當下的熱門作品,這些大戲沒有流量,沒有刺激,更沒有什麼噱頭和爆點。
但卻總能收獲一批又一批的觀衆。
為什麼?
就像作者梁曉聲在采訪中所說:
"我們的青年,跨過這新中國建立的70年,對于以往的時代,談起民國知道一點兒,然後就穿越到唐朝、宋朝,對自己的國家所知甚少。這也不是曆史書能教會,也不是看專題片能看得出來的。巴爾紮克說,小說是民族和國家的秘史。秘史講起來不是說有多麼神秘,而是民間記憶。民間記憶口口相傳,它是一代一代人聊天中産生的。話語漸漸消失,但是小說會把這種記憶保留和呈現出來。"
不論是小說,還是劇。
史詩的意義,不在于開創,而在于回顧。
回顧峥嵘歲月,回顧青春熱血。
尤其在當下。
我們越來越需要《人世間》。
畢竟世界很大。
大到常常讓我們不自覺地淡忘:
何處是家。
哪裡才是歸處。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