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7年6月,渤海灣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漁村裡,來了幾張異國的面孔。這裡位于冀魯邊界,是海軍的一處要塞,今天他們的任務是招

作者:費小五說故事

1957年6月,渤海灣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漁村裡,來了幾張異國的面孔。這裡位于冀魯邊界,是海軍的一處要塞,今天他們的任務是招待6位前來度假的蘇聯專家。

第二天清晨,女橋梁專家伊哈諾娃一覺醒來,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聲:夜裡有人闖入了她的房間,偷走了一條項鍊、一枚鑽戒、一塊遊泳表、一架照相機和若幹現金,這不是最重要的,她随身帶着一本絕密筆記本,裡面的内容是大陸正在研制的新型舟橋,但筆記本的最後兩頁被撕走了。

這件事驚動了中央,派出的調查組陣容龐大,他們對整個基地進行地毯式搜尋,幾乎挖地三尺,卻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國際間諜”的任何線索,關注案情進展的羅瑞卿部長不禁有些焦躁,他撥通河北省公安廳的電話,劈頭問道:你們河北不是有個号稱“北方名探”的魯奉節嗎,他怎麼沒去?

對方支支吾吾地說:魯奉節他……他不友善去。

羅瑞卿再三追問,對方才透露說,河北省廳已經向上面遞了材料,準備将魯奉節劃為“右派”。羅瑞卿果斷地說:犯過錯誤的同志怎麼就不能工作了?再說,你們不是才遞上去材料,還沒定性嘛。

魯奉節何許人也?他是沈陽人,出身于捕快世家,曾公派留學英國學習現代刑偵技術,回國後在京津一帶任刑事警官,屢破大案,解放後在河北省公安廳當科長,專破疑難案件。

話說魯奉節抵達基地後,将自己反鎖在屋中,廢寝忘食地閱讀案卷。幾個小時後,他打電話要了一份要塞地圖,又過了半小時,他要求和蘇聯專家伊哈諾娃面談。

晚上,偵查指揮部召開案情讨論會,魯奉節開門見山地說:這不是什麼間諜案,隻是一起普通的盜竊案!

話音未落,舉座皆驚,有人擔憂地說:老魯啊,說話要負責人,你才犯了錯誤,可不要被人上綱上線。

魯奉節微微一笑,分析說:大家想想,案犯為何隻撕走兩頁紙,而不将整本筆記本順走呢?要知道筆記本比其他失竊物品重量更輕、體積更小,而且我問了蘇聯專家,最後那兩頁的内容并沒有前面沒撕走的部分重要。

有人問道:那他為啥要撕走最後兩頁呢?

魯奉節說:這應該是臨時起意,最大可能是他當時内急,又沒帶手紙。

衆人哄堂大笑,魯奉節嚴肅地說:别笑,我想來想去,隻有這個可能性最大,明天我們在大樓附近,特别是旁邊小樹林裡找找,也許會有線索。

屋後的小山上果然發現了丢棄的兩頁紙。盜賊的排洩物中鑒定出大量“海果子”殘渣,這是當地一道特色海鮮,但不宜食用過多,這說明案犯很可能是個外地人,這樣,搜尋的範圍一下子就縮小了。

奇怪的是,附近村民都說家裡并沒有來外人,不過某個獨居竹林的單身漢引起了魯奉節的注意,此人名叫傅培文,其父是被鎮壓的漁霸,曾因盜竊入獄。進一步走訪的結果令人欣喜:案發前一天,傅培文買過一籃子海果子,而且買過七八次的燒酒,有村民還看見他家門後晾出從未見他穿過的衣褲。

偵查員們及時出擊,他們從傅培文的床底搜出失竊的鑽戒和一沓人民币。

原來,基地在解放前是一片度假區,傅培文曾和漁霸父親在裡面住過,熟悉道路,恰好服刑時有個室友馬明山,是個著名的慣偷,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提供圖紙,一個入室行竊,才做下了這件大案。

#費話曆史#

1957年6月,渤海灣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漁村裡,來了幾張異國的面孔。這裡位于冀魯邊界,是海軍的一處要塞,今天他們的任務是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