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一到立春,相關話題總是會如約登上熱搜第一的位置。

傳統觀念中,立春又稱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有吉祥之義,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其實早在201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将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不僅從科學上肯定,也從文化的意義上肯定了二十四節氣,認為這是: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

而在現代國際氣象學界,二十四節氣地位也非常崇高,被認定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是以,二十四節氣背後,究竟蘊藏了怎麼樣的智慧?

今天,就趁着“立春”節氣,阿信為你推薦一本籌劃了好幾年的精美新書——《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兩位作者,徐立京是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徐冬冬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建立了中國抽象繪畫流派,一位負責撰文,一位負責書中百餘幅插圖的創作。

這是第一本用中國抽象繪畫的語言來描述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書,用抽象繪畫語言親近中國文化與中國智慧。

另外,書中還特别請來了王蒙,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别顧問丁一彙等一衆專家學者,從文學、科學、哲學等不同次元闡發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意義與影響。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品味天地之大美,感悟四季與生命,在中國人獨有的詩意生命美學中進行一場内心的修行……

用抽象繪畫來诠釋

“立春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春節氣與初候“東風解凍”:

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

東風解凍。當機于冬,遇春風而解散 ;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 :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意思是說,天地陰陽之氣的繼往開來由立春開始,春木之氣,也就是消融冰凍、催生萬物的陽氣,由此開始主宰天地。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如果說北國立春的氣息隐藏在冰雪融解的伊始之中,隐含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之中,那麼,立春時節的嶺南已是無限春光 :桃花紅得嬌豔,俏立在青山綠水之間 ;玉蘭朵朵,盛放在藍天麗日之下 ;氣溫回升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這些急劇發生的變化,其原因和本質,都在于天地之氣發生了根本的轉換。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 315 度時。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徐冬冬

在畫家徐冬冬筆下,冬的色彩具有了春的氣韻,并賦予天地極其劇烈的動感,春木之氣那破冰融雪、改天換地的氣勢,以一種特别的美感呈現出來,塑造出立春在二十四節氣中獨一無二的内在氣質。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釋立春二候“蟄蟲始振”:

蟄,藏也 ;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

意思是說,伏藏在地裡的蟲兒們感受到了春之陽氣的到來,開始活動起來了。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徐冬冬

奇異的畫面在這裡展開 :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紋,又比那稀世的青瓷開片色彩更豐富、變化更多端 ;像戈壁深處的筋脈石,而其變幻的紋理、絢麗的顔色,又比那受億萬年風雨侵蝕的奇石更細膩更靈異……

這樣的藝術境界,觀者或許不知其所起,畫者卻是有心而為之。

唐代王起寫有一篇《蟄蟲始振賦》,甚妙。他寫道:“跂行喙息,負日月之融光;蠕動蠉飛,得天地之仁氣。”小小蟄蟲是敏感的,又是幸運的,你看,當初春的氣息最早降臨時,它們便靈敏地感覺到了。

它們鑽來鑽去,從地下伸出頭來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陽麗日熏暖的空氣,而春天是多麼仁愛啊,她剛到世間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藏伏在地裡的不起眼的蟄蟲,春之陽氣不正是天地之仁氣嗎?

天地之仁氣,正是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時節天地之氣的本質,是春之陽氣的本質。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立春三候魚陟負冰》,徐冬冬

從“東風解凍”到“蟄蟲始振”,再到“魚陟負冰”,可以明顯看到,春天的陽和之氣在迅速地改變着宇宙天地。

“魚陟負冰”,融盡陰寒而育萬物。初春之美,在于陽和之氣化澤萬物,萬物皆是春意!

用一幅畫紙畫出萬物春意,這才是對立春的絕妙抒發。徐冬冬畫的,正是心中所感春之天地氣息,而非眼中所見具體一事一物。

隻有用心、用靈魂去體會初春的天地氣息,才能真正感悟到立春作為“春之建始”、二十四節氣之首的内涵。

用心去感悟立春,不唯冰之狀,而有東風消融堅冰之震動;不見蟲之具,而有春陽蘇醒蟄蟲之萌動;不限魚之形,而有春意化解陰寒之靈動,正所謂不着萬物一形一色,而俱得萬物之春也。

立春開啟新的春天之旅、四季之旅,靈魂的舞動也引領我們開啟新的生命之旅、問道之旅。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是一種科學體系

提起二十四節氣,大家印象中更多地感受到這是一種傳統,是一種審美。

但事實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代著名天氣與氣候學家、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别顧問丁一彙看來,背後蘊含着一種“大思維、大科學”。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丁一彙

在二十四節氣裡面,四個“立”是最關鍵的,因為它們代表了季節的更替,春夏秋冬的更替。

然後在春夏秋冬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才有五天或者六天這種候的變化,在這裡面看花,看樹,看河冰,看飛禽,看大雁。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據傳起源于山西臨汾地區的一個縣城,最早産生于夏朝,曆經夏商周,在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一帶逐漸發展。

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誕生地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些黃河文明誕生的地方。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基本上是中原農業文明的産物。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我們的祖先觀察氣候變化,第一個是天時,就是我們所謂的“天文”。第二個是物候。開花、結果、樹木發芽、河水結冰等,看的是這些大自然的現象。第三個是農業和天時物候的配合。

是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實際上是一種大思維、大科學,并且和農業密切相關,并不是對一個個現象簡單的描述與記載。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雨水初候獺祭魚》,徐冬冬

這種大科學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包含了天文、地理、農業等知識,是将各種知識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觀測結果,也是長期曆史總結的結果。

這個誕生于農耕時代的文明成果,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它所包含的科學的基本要素仍然是正确的,節氣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完全準确的。

其中,天文的要素變得很少,因為宇宙本身是以 1 萬年、10萬年、幾十萬年為尺度變化的。

變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随着氣候而變,譬如在冷期和暖期是不一樣的。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我們現在說氣候異常不異常,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樹立的這個坐标、這個标準來判定的。

這個坐标和标準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現有的氣候和這個标準偏離了,我們就認為氣候變冷了或者變暖了。

節氣和物候的變化是一個平均的變化,用科學的語言來講,所謂“曆法”應該叫“平均氣候”。平均氣候就是非常長的時段内氣候的平均情況。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雨水二候候雁北》,徐冬冬

“七九河開”,那河就開了 ;“八九雁來”,那雁就來了,很準的。這就是平均氣候在物候、天象上的反映。

我們今天所說的平均氣候,通常是指 30 年或 50 年内的平均氣候狀态。别的國家還真沒有類似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樣的科學體系,沒有這麼完整的經過 3000 多年一代一代積累的對平均氣候的觀察總結。

這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貴财富。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際氣象學界才會将二十四節氣認定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是一種令人向往的天地境界

幾千年來,中華曆法的發展、調整、完善,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個極大的貢獻。

在王蒙看來,中華文化對宇宙世界的認識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從系統出發,從整體出發,從包羅萬象的宇宙世界中找出萬事萬物最本質的聯系。

正因如此,談中華曆法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離不開中華文化傳統。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王蒙

王蒙說,如果光看阿拉伯數字的年月日,我們不會在瞬間對四季變化産生那麼強烈的自然反應和豐富聯想,但是一讀二十四節氣就不同了,馬上就對季節更替有了最直覺最生動的感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曆法對四時變化的概括,也是一首簡明、純真、親切、充滿生活氣息的對于天地、對于中華民族、對于先祖、對于重農親農的先民生活的頌歌、情歌。

而作為動物學、植物學與氣象學的圖表來說,七十二候的說法或有瑕疵,但七十二候,是天文觀,是以黃河流域為依據的地理觀,是季節與氣候的時間觀,又是農業生産、農業文明觀。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更是中國人的生命觀,是自然觀,是世界觀,是宇宙觀,是自古彌留的鄉愁鄉情,是對于神州大地的贊美與親近,是對各種生命現象的關注、興味、好奇、想象與富有好生之德的價值觀。

家喻戶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節氣與季候的文學性的顯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開”……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這些詩句雖然不是直接寫節氣季候,但都出自中華曆的時序感與歲月感、天地感。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令人不能不想到陽曆九月初的白露節氣與大體在十月份的中秋節。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文化體系中有兩大類作品很典型,一類是文人的詩詞歌賦,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另一類則是農諺,可以說是極其豐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間文學。

每個節令的農諺都很多,信手拈來,不勝枚舉,我們簡單列舉四個“立”字頭節氣的諺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立春了!中國人堅守了3000年的詩意生命美學,又回來了

《雨水三候草木萌動》,徐冬冬

從這些農諺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個“人”,那個勤勞的中國人,他看着天時,守護着田地,盤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時的耕種。

在從春到冬每個日子的辛勤勞作中,他給了生活以濃濃煙火氣的詩意。在所有的農諺中,我以為這兩句最有代表性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這就是天地之間矗立的那個中國人,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裡最優秀的人生觀、價值觀之一。

無論現在,還是将來,皆當傳承,皆應發揚。

探尋二十四節氣誕生的精神源頭

呈現七十二候的精妙體系

-End-

2022.2.4

編輯:楚旂 | 稽核:Yoy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