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油畫村”畫出新圖景——深圳大芬村見聞

這個春節,位于粵東沿海陸豐市金廂鎮的回鄉人員發現家鄉變了——一年前他們自己都不願多看一眼的村居,如今竟引來一批批遊客駐足打卡。

紅船搖曳、井岡山會師、紅軍萬裡長征……走進金廂鎮,一幅幅氣勢磅礴的紅色題材畫卷在村居院落、村道兩邊徐徐展開;一棟棟五彩缤紛的民居,與藍天大海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僅2021年“七一”期間,當地人流量就達20萬人次,有效帶動當地增收近千萬元。

金廂鎮的前後變化,離不開200公裡外的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大芬村。

新春走基層|“油畫村”畫出新圖景——深圳大芬村見聞

文化旅遊為金廂鎮帶來發展新氣象。 新華社發

從“中國油畫第一村”到“國際藝術社群”“鄉村振興藝術引擎”,面積僅0.4平方公裡的大芬村在“登高望遠”中釋放新的能量。

春節期間,在大芬村工作生活20多年的馮健梅,回老家待了兩天又傳回到大芬村。她與夥伴們啟動的國際藝術家駐地計劃,正如火如荼進行,支援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大芬村創作、展示和傳播當代藝術。

來自巴西的藝術家盧西亞諾·德雷默在駐地創作的藝術作品“完美能量共振”,将藝術與電子、制造相結合,售價數萬元,很快銷售了3件。

“我在國外就聽說大芬村,這裡的藝術創新引人關注。”德雷默說自己出于好奇來到了這裡,受到很多啟發。

不僅是德雷默,國際藝術家駐地已吸引19個國家的37名藝術家前來創作。

曾幾何時,大芬村默默無聞。通往大芬村的是泥沙路,公共汽車一走過,漫天塵土。由于房租較低、安靜惬意,自1989年開始,一些畫師來到這裡,大芬村慢慢形成油畫産業,并逐漸發展壯大。

新世紀畫行負責人周小鴻說,一開始大芬村畫畫的人才比較少,但是訂單非常多。“2004年第一屆文博會把大芬村定為分會場。大家就慢慢知道,國内有大芬村這樣一個市場。”

直至今日,超過8000名繪畫者聚集于此,全年總産值超40億元,大芬村也被稱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新春走基層|“油畫村”畫出新圖景——深圳大芬村見聞

因油畫産業知名的深圳大芬村。 新華社發

不僅集聚全球藝術資源、碰撞新的創意,大芬村也在利用自身的藝術禀賦,助力鄉村振興。

金廂鎮的一幅幅紅色畫卷就是出自深圳大芬美術産業協會名譽會長吳瑞球等畫家之手。

2021年,陸豐市将藝術擺上鄉村振興的議事日程。接到邀請後,吳瑞球結合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光榮曆史、金廂鎮的紅色元素,提出文化旅遊的想法,随即召集100多名畫家開展駐地創作。短短幾個月,該鎮紅色壁畫串珠成鍊,展示紅色文化動人魅力。

在陸豐市金廂鎮的成功案例後,吳瑞球摩拳擦掌,正将大芬村的“藝術引擎”複制推廣到更多地區。

“藝術從室内搬到室外有了不一樣的價值,藝術也能推動鄉村振興。”吳瑞球躊躇滿志。(記者周科、孫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