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采兒有一次參加節目時,說Jasper的爺爺很寵他,但是自己從來不慣着Jasper。朱丹聽完她的分享,忍不住問她:
“你是不是在生活中給Jasper立的規矩特别多?”

應采兒一臉嚴肅地回答道:
“這不是規矩,這是基本禮儀!你知道多少父母在外面被人家嫌棄嗎?”
接着,應采兒解釋道:比如說一桌子的菜,有的父母直接先轉到孩子那邊,讓孩子先吃。
她說Jasper的爺爺有時候也會這樣,看到菜上桌了,就會說:來,Jasper,你先吃,你先吃。
每當這時,應采兒就會在一旁不停地說:
不不不,我們可以等。等等,等等。
當Jasper有一絲絲動搖的時候,應采兒會很堅定地拍拍Jasper的手,讓他繼續等着其他人都上桌,絕不讓Jasper先動筷子。
聽完應采兒的分享,我對她産生了一種莫名的好感。
餐桌禮儀,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往往也是很多家庭最容易忽視的部分。
有位禮儀大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善于觀察的人,隻用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從飯桌上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生活在怎樣的家庭,受到的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而且,在飯桌上展示的也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特别是某些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免不了要歡聚一堂。如果我們從小不注重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那麼孩子很有可能給他人留下“沒有素質”的印象,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正常人際交往。
父母們對孩子的餐桌禮儀一定要有所要求,不要覺得這是小事,無所謂、不重要。
除夕那天,我們和孩子他爸的同僚們一起聚餐。當時飯菜上桌了,我們所有人都在等着主人過來招呼我們一起入座開飯。
但是有個小朋友卻自己先去桌上拿了幾顆草莓吃起來,當他把一張桌上的大草莓吃光了後,還去另外一張桌子上挑大一點的草莓吃。
這時,有好幾個人一直盯着這個小朋友。我當時的感受就是:
這孩子也太随意了。
更讓我意外的是,這個小朋友的家長居然也沒有過來糾正他的行為。如果說在這時,小朋友的家長能及時糾正他的行為,這樣小朋友一定會對“餐桌禮儀”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之前在網上讀過這樣一句話:
聰明的父母,一定懂得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在餐桌禮儀上下點功夫,至少不能讓别人看笑話。
那麼在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哪幾個地方入手呢?
1、不能浪費食物
我們經常念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之前應采兒參加《新生日記》這檔節目時,就展現出了她非常“虎媽”的一面。當時Jasper吃飯的時候,掉的桌上到處都是飯粒,應采兒馬上非常嚴厲地批評了Jasper,
隻要孩子懂事了,能聽懂我們講話了,我們就可以開始教育孩子,平時吃飯的時候,盡量做到“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費糧食。
2、保持讓人舒适的吃相
有的人在夾菜的時候,總是在盤子裡挑挑揀揀,選自己喜歡的菜夾。首先這樣非常不衛生,因為我們用過的筷子,在盤子裡不停地扒拉,肯定會讓整盤的菜都沾上我們的口水。
其次,這樣在盤子裡挑挑揀揀的方式,真的會讓人覺得很不禮貌。(不信你們下次在吃飯的時候,可以錄制一個視訊,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在盤子裡挑挑揀揀的動作。)
當孩子能和大人一同自主進餐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夾菜的時候要“快準狠”。就算盤子裡有些菜是自己不喜歡的,但隻要夾到自己筷子上了,就不要再抖到盤子裡。
3、不能吃“獨食”
其實,孩子吃“獨食”這一點,很多時候都是由于大人的疏忽造成的。就拿我家孩子來說,有一次孩子奶奶做了個南瓜餅特别好吃,孩子也非常喜歡吃。
孩子奶奶看到他那麼喜歡吃,就直接把一盤南瓜餅放到了孩子面前。當我們其他人想要吃的時候,孩子就冒出了一句:“不行不行,這是我的。”
如果孩子在家裡,經常受到這樣的“特殊待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他會覺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由自己一個人“獨享”并沒有什麼不對。
我們常說:
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改不掉。
我們平時在家裡吃飯的時候,就算碰到孩子很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習慣。否則,孩子以後在外面的人際交往之路,往往會不太順暢。
如果一張桌子上有好幾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孩子把好吃的食物都吃光了,另外幾個想要吃的小朋友肯定會不開心,還會略微有一點讨厭這個吃“獨食”的小朋友。
如果孩子去外面吃飯的時候,也像在家裡那樣很自然地吃“獨食”。同桌的人雖然嘴上不會說什麼,但心裡一定會給孩子貼上“自私自利”的标簽。
4、父母以身作則
著名教育學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餐桌是最好的課堂,家庭是最出色的學校。”
是以,在平時的用餐過程中,父母也要做好榜樣。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們完善自我的過程。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注:圖檔來源于網絡,隻為說明事實,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可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