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上,因為媽媽的到來,我和老公在書房吵了起來,他說:“你們家真是欺負人啊,去年247萬的拆遷款一分錢沒給我們。你爸爸生病

晚上,因為媽媽的到來,我和老公在書房吵了起來,他說:“你們家真是欺負人啊,去年247萬的拆遷款一分錢沒給我們。你爸爸生病了,你媽媽來問我們要錢?”我說小聲點,擔心媽媽聽到。老公故意放大了聲音,說:“聽到又怎麼了?沒這麼欺負人的。我是娶了你,不是娶了你全家。”

媽媽聞言,推門進來,指着我老公就罵:“你怎麼說話呢?信不信我讓女兒跟你離婚。”

老公看了我一眼,說:“你媽讓你和我離婚呢?你怎麼說?”

我瞪了老公一眼,說:“離婚?想得美,這輩子我都跟定你了!”老公嘿嘿一笑,拉起我的手說:“走,回家去。”媽媽拉了我一下,說:“不許走!”

我看着媽媽,心平氣和地說:“媽,假如我沒記錯的話,你和爸爸不差錢,先不說去年老宅子拆遷的247萬。你們原本就有存款,看病住院,你們自己的錢都夠了。為什麼非得讓我們出錢?”我心裡是真的很委屈,我們家就我們姐弟兩個。小時候,我們關系挺好的,我比弟弟大兩歲,上國小那會,我們是一個學校的。每天早上,我們都手拉着手去上學,放學回來,我給他檢查作業,教她畫畫。

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關系似乎不如從前了,但也還可以。直到弟弟結婚,我們的關系一下就下降了不少。都說有些男人是娶了媳婦忘了娘,但是我弟弟是娶了媳婦忘了姐姐。就因為結婚前,我跟媽媽抱怨一句,說我那弟媳婦個頭太矮。弟弟對我就不待見了。說是暗地裡說他媳婦的壞話。

我媽也是的,我跟她私下裡說句話,結果她轉身就說給了我弟弟,我是真的無語了。有時候沖突就是這麼人為地制造出來的。

去年,家裡老宅子拆遷後,父母拿了247萬的拆遷款,我原本以為我至少可以得到100萬,結果父母連問都沒問我一聲,就把那筆錢全部給了弟弟。

事後,我去問我媽媽,怎麼能這麼偏心呢?媽媽先是說我家條件好,後來幹脆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你都嫁人了,還想着分家裡的财産?”

我說:“我也是你們的子女啊?就算不一碗水端平,也總的意思一下吧!”我并非要錢,我就是想争口氣,女兒怎麼了?自從畢業後,我自問在孝順父母這件事情上,比我弟弟做的好十倍。憑什麼有好處的時候,他們就把我抛棄了?此外,我老公對這件事情十分惱火,他說我這麼多年了,愣是沒有把父母的心焐熱,兒子再怎麼對他們,人家心裡始終還是覺得兒子好。

媽媽說:“你怎麼不懂事啊?怎麼嫁出去真的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處處為人家着想。”

我一分錢沒要上,反而被我媽媽罵得一通,什麼不懂事,不聽話,什麼外人得了便宜了。總之,理由一大堆,到了最後,反倒是我不孝了。那件事情後,老公就跟我約法三章,他說以後再不要給什麼過節費了,生病住院,你也不要管了。孝順可以,但是不能愚孝。

老公的話裡帶着怨氣,但是我知道,他說的也都在理。我爸媽重男輕女的思想确實很嚴重,我也有些心涼了。幾年前,媽媽生病住院花了6萬,當時我和弟弟每人3萬,後來報帳了4萬多,結果爸爸把報帳的錢全部給了弟弟。

當時我就生氣了,但是媽媽說弟弟家裡情況不好,弟媳婦不上班,他一個人賺錢養家壓力太大。

老公那時候跟我冷嘲熱諷:“你媽媽生病一次,你弟弟賺了一萬多,虧本的隻有女兒。”他說你媽媽多病幾次,你弟弟都不用上班了,小兩口都可以在家安心享受了。

我當時還和老公生氣了,我說你怎麼能這樣說話。老公反問我,不是事實嗎?我那會連反駁的話都沒有想到。

加上拆遷款那次,不僅我老公的心涼了,我也覺得心寒。是以這一次,我也同意老公的意見,不管誰病了,我們都不管了。自己又不是沒錢,憑什麼要我們拿?

老公要帶我回家,媽媽不讓回,她說:“白養了這麼多年,怎麼胳膊肘往外拐!你當初要是聽我的找個有錢人,誰還在乎那點拆遷款,你看你現在摳摳搜搜的,父母病了,幾萬塊錢也拿不出來,還老惦記娘家的财産,像什麼樣子?”

我差點被‘不講理’的媽媽氣哭,老公說:“走吧,别在這裡浪費時間了,兒子一個人在家,時間久了不好!”

我出門的時候,媽媽說:“走吧,走吧,就當沒你這個女兒。今天走了,以後就别回娘家了!”躺在病床上的爸爸說:“不孝女,等着被起訴吧!”媽媽追過來說:“對,我們起訴你不贍養父母。”

各位,我做錯了嗎?這種情況,父母可以起訴我嗎?

 @星條情感說

女士你好!感謝你的分享,我能了解你的心情!現實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這和傳統的思想是有關的。大部分老人認為,财産就應該是兒子的。不過與之相比對的是,大部分的家庭,贍養老人的職責也由兒子來承擔。

簡單一點說,你承擔義務的同時,也該享受權利。既然你家的存款和拆遷款都和你無關,那麼你也無需去做一個愚孝的人。

你老公的做法是對的,這錢不用管,一分錢都沒有。在此也提醒一下個别拎不清的老人,兒子、女兒都是自己的孩子,不要厚此薄彼,隻有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才能讓一家人更加和睦。也不要老想着給兒子謀劃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