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6号火炬手,張旗

作者:平安北京

“我叫張旗,是來自北京市警察局通州分局警務支援支隊的一名科技警察。”80後張旗經常用這句話當成介紹自己的開場白。大多數時候,像他一樣的科技警察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這一次有些例外——他是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的“1/1200”——2月2日上午,他作為116号火炬手,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參與冬奧火炬傳遞。

此前,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火炬傳遞專項團隊新聞宣傳副主任呂欽介紹,參加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的約1200名火炬手,來自各行各業,大多在本系統、本領域取得傑出成績或作出突出貢獻,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先進性。

116号火炬手,張旗

2月2日上午,張旗在火炬傳遞現場。

“我們其實就在你們身邊,一直用科技守護着大家。”張旗說,他們所做的就是用科技資訊化手段與犯罪分子較量,與破案時間賽跑,在繁雜的資訊中尋找線索。

2007年8月,張旗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一串數字見證了張旗的警營生涯:他創新科技警務應用,首創研發20類應用子產品服務市域治理現代化,服務城市管理16.4萬餘次;創新組建智能化應用隊伍,打造技戰法矩陣體系,利用科技手段協助破獲案件3500餘起;新冠疫情來襲後,他“逆行”而上,晝夜無休,深入一線,搭建20餘個防控資料模型,在防疫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020年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号。

這就是張旗,從警以來,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當時,張旗本想請個假,因為參加工作13年以來,他沒在家過過除夕。但是,請假條還沒遞出去,疫情發生了。請假條變成了請戰書,他在北京市警察局和通州分局黨委的帶領下組建了公安科技防控疫情青年突擊隊,頂在防控陣地最前沿。醫護人員在醫療一線搶救生命,他則和同僚們也同樣在阻斷傳播路徑。

“科技資訊化手段就是戰友的眼睛。”這雙眼睛,不僅守護着現在,也“穿越”了時空。張旗和同僚曾僅僅利用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就将在逃21年的犯罪嫌疑人抓獲。

在清理疑難積案的過程當中,張旗等人通過查找大量曆史資料,翻出一張犯罪嫌疑人陶某21年前較為清晰的黑白照片,随後進行逐一細緻核查,不放過任何細節,最終從100張相近的照片中确定其中的張某極有可能是已經洗白身份的陶某。

他們立即與屬地派出所聯系,對張某的身份資訊進行詳細核對,發現了破綻,印證了之前的推測,陶某很快被抓獲。

116号火炬手,張旗

一個個獨立的案件在“資料科學家”的眼睛裡也有巨大的意義。張旗提煉了同類案件中應用性最強的技巧,打造了42類實戰戰法,全面推廣公安一線使用,辦案效率提升數倍。“打個比方,就好比民警在偵查過程中拿到了破案的公式。”張旗說。

張旗是在智慧警務的科技發展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他也常常思考如何将手裡業務的“火炬”傳承好,讓科技的“火種”照亮和守護更多的警務工作者,也為自己尋找到更多“同路人”。

為了進一步培養壯大警務科技資訊化工作的骨幹力量,張旗提出了工作室培養機制,讓隊員全面參與到隊伍建設、系統研發、實戰應用當中。他的徒弟中3人考取了進階工程師,5人獲得三等功以上獎勵,還有一位95後今年剛剛獲得了“全國最美基層民警”的榮譽。為了将自己的科技資訊化實戰經驗傳授給更多同僚,他總結近年來科技資訊化實戰經驗,牽頭編制了《科技資訊化實戰應用經典案例彙編》,供分局全體警務人員學習。

2月2日上午,作為冬奧火炬手,他手持“飛揚”火炬微笑奔跑着,經過短短的距離,将它平穩地交接給下一棒火炬手。而在科技警察的“戰場”上,張旗的“長跑”仍在繼續。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