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春節期間,東莞市博物館“華彩宮瓷—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宮瓷器展”頗受歡迎,不少市民紛紛前往,觀賞來自沈陽故宮博物院的90件精美瓷器。

觀展過程中,觀衆用現代審美解讀了一件件宮廷瓷器,如“長了小耳朵的瓶子”、“雙手叉腰的花瓶”、“仿佛在說‘放馬過來’的龍紋圖案”、“頭頂大蒜的蒜頭瓶”……這些鮮活形容的背後,反映的是瓷器中的精巧設計和吸睛亮點又再一次被人關注。

南方+記者特此整理有關瓷器形狀的知識,帶你解讀瓷器“姿勢”,讀懂瓷器“知識”。

原來瓷器也會長“耳朵”

在“華彩宮瓷”展的瓷器中,不少瓷器的兩側都長有“小耳朵”,看上去與今日瓷器上用來握住的把手大相徑庭。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這些部位在瓷器中被叫做“耳”或者“系”,它們通常出現在瓷器的肩部。“系”有捆綁、打結之意,在古代,這些“系”上通常有一個小孔,使用者可以用繩子穿過小孔後打上結,便可以輕松攜帶瓷器,提升運輸的效率。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瓷器上的“耳”經曆了一系列的變化,從最初的豬耳、牛耳、犧耳等家畜紋飾逐漸演變為龍耳、螭耳等,由原本“系”的功能逐漸發展為以裝飾功能為主,使瓷器有了更為優美和協調的曲線,同時也顯得更為精緻,增強了觀賞性。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除了雙系、雙耳、單耳外,在瓷器的“耳朵”中,有一種名為“貫耳”的尤為特别。貫耳瓶兩側的“耳朵”呈短管式,據悉,這種瓷器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遊戲——“投壺”。

瓷器拍照也喜歡“叉腰”

在逛展時,不少人喜歡擺出叉腰的姿勢拍照留念。在本次的展品中,不少瓷器乍一看也如人一般擺出了叉腰姿勢,或是單手、或是雙手,在一衆瓷器中尤為顯眼和吸睛。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這些“叉腰”的姿勢的瓷器有的是清宮的飲食用瓷,绶帶狀或者曲形的把柄往往是為了友善使用,和今日的茶壺、水壺把手無異。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瓷器裡“小短腿”才是流行

不同于今日的“大長腿”審美,在古代瓷器中,“小短腿”才是最為常見和受歡迎的一類,尤以“三條腿”的瓷器更為普遍。瓷器“長腿”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瓷器的造型多元,其背後的來頭也頗有講究。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在本次“華彩宮瓷”的展品中,四足、三足的瓷器都有出現。據悉,瓷器的很多器型是從青銅器變化而來,最初是四足鼎,随着古人對科技的探索,逐漸發現了三角形的穩定結構,由此催生了三足器物。

同時,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用來祭天的圓鼎一般是三足鼎,用來祭地的方鼎往往是四足鼎。演變到瓷器上,圓形器物搭配上三足更為美觀和使用,由此也更為普遍。

此外,在本次展覽中也有一些“長腿”瓷器,比如清嘉慶款的青花勾蓮紋高足杯,現代人的各種審美都能一一滿足。

瓷器也愛模仿“葫蘆娃”

近年來,各類早年國産動畫“文藝複興”,葫蘆娃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同時也掀起了模仿“葫蘆娃熱”。本次展覽中便有幾個長成“葫蘆”樣式的瓷器。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據介紹,葫蘆瓶是一種瓶的樣式,因外形酷似葫蘆而得名,大多是用作陳設用品。在古代,“葫蘆”音近“福祿”,有祈求吉祥福祿之意。宋代南北方均有燒造,元以後景德鎮大量燒制葫蘆瓶,有八方形、上圓下方形、扁腹形、長腹形等,尤以明嘉靖時期為多。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葫蘆瓶常見,但本次展覽中有一個“套娃”葫蘆瓶尤為罕見。清乾隆款的粉彩镂空轉心葫蘆瓶是由景德鎮窯所創,專供宮廷使用,數量極少,奇特之處在于它是由四部分組成——上部為套頸、中間為套瓶内芯、外罩镂空葫蘆瓶形套瓶、下部為底托。轉動時,瓶上的圖案随之轉動,頗有古趣,恰似紋飾等躍然“瓷”上,栩栩如生。

有“少女心”的瓷器也愛蕾絲花邊

古代瓷器中,各種花卉不僅進入了瓷器的紋樣,更進入了瓷器的形狀之中。菊花花瓣形狀、海棠花形狀……各種花的形狀化身成瓷器的“蕾絲花邊”,讓瓷器顯得頗為精緻,作為飲食用瓷時秀色可餐,方能配得上美味佳肴。

科普|新春來莞博“碰瓷”,這些“姿勢”你一定要會

其中,海棠花式是古代盤式之一,流行于遼金時期,為八曲海棠花式,盤面扁長,寬邊,平底,大多施以黃、綠、白三色釉,色彩嬌豔,兼具實用與美觀,展現了古代手藝人的智慧與匠心。

【撰文】馬新傑 章倩倩 何绮瑩

【創意】馬新傑 曾競

【設計】曾競

【作者】 馬新傑 章倩倩 何绮瑩 曾競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