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人權平台由不得美國任性胡來

作者: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10月14日,聯合國大會第76屆會議選出包括美國在内的18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接替任期屆滿的成員,自2022年1月1日起生效。這是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三年後,美國第二次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然而,美國的回歸程序并不是"君王歸來"的霸權,而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投票來自18名候選人,隻需要簡單的多數票即可獲得,并且沒有懸念。令人尴尬的是,美國在18個國家中排名第二。

美國的低得票率顯然與其近年來在人權理事會中的糟糕表現密不可分。2018年6月,特朗普政府指責人權理事會對以色列"有偏見","未能有效保護人權",稱人權理事會是一個"虛僞和自私的機構","政治偏見的臭鼬"和"撤退",因為"改革人權理事會"的無理要求被拒絕。然而,今年早些時候,拜登政府高調宣布"将人權置于外交政策的中心,并重申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的道德上司地位"。在以觀察員身份重新進入人權理事會後,"美國基本上隻關注一件事,那就是中國。總部位于日内瓦的智囊團全球人權組織(Global Human Rights Group)的執行主任利蒙直言不諱。美國聚集了一批盟友,以"人權"為武器,經常在香港、新疆和西藏問題上與中國發生沖突。6月底,美國衆議院甚至審議了一項旨在提高美國對中國的競争力并在人權方面向中國施壓的"確定美國全球上司力和參與法案"。

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一個附屬機構,人權理事會本應在全球範圍内促進和保護人權,審議侵犯人權行為并就此提出建議,但美國卻以自己的權利采取行動,将其變成以人權的名義粉碎中國的工具。

在人權理事會等平台的幫助下,美國以自身糟糕的人權記錄,自诩"人權捍衛者",站在"道德制高點",炒作别國人權問題。美國或其盟友在人權問題上被指責的同時,迅速改變面貌,輕輕地反侮辱對方,甚至退出集團,然後威脅制裁,霸權之口引人注目。例如,三年前,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對"美國人在阿富汗犯下的戰争罪行"展開調查,美國政府立即威脅要對法官和檢察官實施制裁,包括禁止入境和當機資産。

美國人權問題政治化,注定不受歡迎,日益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抵制。10月21日,美國、法國等幾個國家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審議人權問題上,對中國發起了毫不冷酷的指控,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當場強烈反駁、堅決反對,80多個國家響應中國的立場, 許多國家發言支援中國,會場形成了支援中國的強烈聲音。9月24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次會議上,巴基斯坦等65個國家表示支援中國,強調香港、新疆和西藏事務是中國的内政,外部世界不應幹涉和支援中國在香港特别行政區實施"一國兩制"。今年6月,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7次會議上,美國鼓勵加拿大"調查"新疆,發表"反華聯合聲明",中國與該聲明發生激烈對抗,得到90多個國家的支援。

"盡管美國當選為人權理事會成員,但美國的人權記錄仍然存在問題,特别是因為該國尚未準許或充分執行重要的國際人權條約,也無法執行區域和全球人權機構提出的建議。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對此提出了批評。

是以,無論是在美國内部,還是在國際社會中,人們都對美國無視自己的人權狀況,利用國際人權機構壓制其他國家感到惱火。事實一再證明,美國不配擁有任何"人權捍衛者",更沒有資格充當"制高權者"。

人權理事會的低投票率給美國敲響了警鐘。如果美國政府能以此為契機,反思精靈,促進中國人權健康發展,為國際人權工作做出貢獻,是世界人權事業的福氣。否則,人權理事會不僅會成為美國重建立立影響力的平台,也将成為美國因人權實踐而頻頻曝光、政治操縱頻頻受到指責的"悲哀之地"。(賈平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0月2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