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鑒!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衆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美名。

馬踏飛燕出土于1969年10月,當時甘肅省武威縣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結果挖到了一個古代的墓葬,據考古學家分析,這應該是東漢晚期一位将軍的磚石墓葬,而馬踏飛燕就是随葬品中價值最高的一件。當時這個墓葬出土了99件銅車馬儀仗俑,所有的馬匹都是靜止狀态,唯有這一匹馬踏飛燕姿态靈動。
根據測量,馬踏飛燕的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重7.15千克,制作極其精緻。它昂首嘶鳴,呈奔馳狀,右後蹄踏在一隻飛燕之上,其餘三蹄定格在淩空奔騰的姿勢,就好像駿馬疾馳騰空于雲霄之間,整座銅馬充滿了動态與力量的美感。
自馬踏飛燕出土後,就引來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物界極其重視這座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1986年即定其為國寶級文物。除此之外,馬踏飛燕還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曾被列入國小國文課本,還在2002年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這一傑出而著名的文物,現在存于甘肅省博物館,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日參觀它的遊客絡繹不絕。但很多沒有現場見過它的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馬踏飛燕的幾乎所有宣傳圖都是側面,而極少見到正面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馬踏飛燕的正面,實在是有一點不太嚴肅。
這座銅奔馬的側面是極其完美的,它的構思也非常巧妙,用展翅的飛燕充當奔馬的底座,既可以保持作品的靈動,又能把握平衡和穩定。此外,它風馳電掣的姿态也制作得細緻入微,使得整個作品看起來活靈活現,仿佛下一秒它就會真的奔馳起來。
馬踏飛燕整體是非常寫實的,也就是這種寫實讓它的正面出現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也許是跑得太急太快,駿馬的頭以一種有些扭曲的姿态微微歪斜着,配合它長大的嘴以及瞪大的眼睛,不僅沒有側面表現出來的神駿,還露出了一絲“憨傻”之氣。
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宣傳圖,基本都不會放國寶的正面上去,雖然它不醜,但是比起側面的靈動飄逸确實有些遜色。文物專家們大概也是希望人們腦海中對于馬踏飛燕的印象以莊重、雄偉為主,而不是一匹“撒歡的野馬”。
作為國寶,馬踏飛燕表現出的是漢代人的勇武豪邁的氣概,還有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它傳達的是一種積極正面的精神,自然要嚴肅地看待。是以一些馬踏飛燕的仿品也會在這一點上做一些小小的修改,将它們做得盡量“正”一些,不過經過改動之後,看起來确實就沒有真品這般靈動和寫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