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建築是城市文化的載體,是活着的城市曆史。為加強曆史建築保護,2017年起,泉州市持續開展曆史建築保護認定工作,已先後公布三批曆史建築保護名錄,1658處建築榜上有名。其中市轄區公布了146處曆史建築,截至目前已完成市轄區第一、第二批123處曆史建築挂牌。
視訊加載中...
花巷46号民居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這棟融入了南洋和伊斯蘭建築風格的閩南洋樓,結構、造型、裝飾,處處顯露着建造者的匠心獨運。2020年,花巷46号民居被列入泉州市轄區第二批曆史建築名單,經過修繕提升,這棟中西合璧的兩層洋樓保留了建築的整體風貌,盛放的三角梅,更是為其增添了幾分生機。

泉州市住建局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 李溢海
被認定的曆史建築物、構築物,它是要達到一定的房齡,基本上要在50年以上,它能夠展現我們泉州地方特色的建築藝術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曆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那麼通常在沒有達到文物保護機關的标準,也沒有納入未登記的不可移動的文物之前,我們經各縣(市、區)的人民政府組織現場核驗,并征得業主的同意還有專家的意見之後,報市政府同意,我們就對外公布成為我們泉州市的曆史建築。
截至目前,泉州已先後公布三批曆史建築保護名錄,1658處建築上榜。其中市轄區公布了146處,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二批共123處曆史建築的挂牌。此次加挂的保護牌上附有中英文介紹及二維碼,掃碼即可詳細檢視建築的簡介、文史資料、方位圖等資訊。
經過認定了以後,我們就要開展測繪建檔,編制圖冊,同時我們要明确曆史建築的保護人,并且開展一定的預防性的保護,比如我們的白蟻防治,還有日常的抗震,日常的修繕,同時我們政府在這個上面我們有一定的保護資金,進行修繕和完善。
曆史建築的挂牌保護,也是貫徹落實《泉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重要舉措。由市風貌辦組織開發的城鄉建築風貌管理平台也已正式上線,平台集合展示了全市曆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曆史建築的基本資訊,市民群衆進入平台後即可擷取。此外,平台還設有風貌漫遊、設計圖集、建築租養等功能。
目前,泉州正着手啟動第三批曆史建築測繪建檔、圖則編制等系列基礎性工作前期準備,繼續組織開展新一輪曆史建築普查認定工作,加快完善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