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不是生産糧食!而是忍受長期的低價輸出農産品】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是通過上繳公

作者:中建觀社會

【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不是生産糧食!而是忍受長期的低價輸出農産品】

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是通過上繳公糧、生豬、棉花等農副産品,出義工、接受城市裡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幫助城市緩解失業壓力)等,進而有效地支援了國家當時的工業化,因為當時的工業化的載體就是各層次的國有企業和不同範圍的集體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生産糧食,既是為自己,也為了交換實作經濟利益,這是分工的需要。反過來,城市裡的勞工也在生産化肥、機械、農膜等,不存在誰養活誰的問題,工農之間、城鄉之間是互相依存的。

不要覺得反映老農民可憐,就是要吃白食。老農民年輕的時候,生産的農副産品都低價甚至義務繳給公家了,轉移到城市了。他們因為教育程度低,他們的思想也很質樸,因為他們翻身是共産黨上司,他們覺得這就是農民的義務和翻身的回報。他們的付出還少嗎?

提高老農民的養老金水準,并不是要跟城裡職工看齊,隻是讓他們能體面地生活下去。而且資金的來源,就要從國有資産的收益中來劃撥,并不是要動誰的蛋糕!

#在農村,為何有些七、八十歲的老農民依舊下地幹活##農民老了,退休工資能不能和退休勞工平等##共同富裕#

【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不是生産糧食!而是忍受長期的低價輸出農産品】農民對國有資産的貢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是通過上繳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