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遊龍”千折百轉,揭秘“雪上F1”醫療保障

醫療保障團隊揭秘如何做好“雪遊龍”賽時醫療保障。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 (杜燕 鐘豔宇)北京冬奧會即将開幕。雪車雪橇堪稱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項目,這項“勇敢者的遊戲”平均時速超過130公裡,被譽為“雪上F1”。為什麼“雪遊龍”上救人難?為什麼醫療站設在彎道附近?為什麼隊員要穿防護服?……今天,作為場館保障醫院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2年冬奧會醫療保障團隊揭秘如何做好“雪遊龍”賽時醫療保障。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位于京北第一高峰小海陀山的半山腰,中國第一條奧運标準的雪車雪橇項目賽道,全長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設有16個角度、傾斜度不同的彎道。因其外形猶如一條銀龍盤繞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稱為“雪遊龍”。冬奧會期間,這裡将承擔雪車、鋼架雪車、雪橇全部比賽項目。

比賽時會出現哪些危險情況?

雪車雪橇比賽被譽為“雪上F1”。醫療保障團隊介紹,因其速度“飛快”,運動員一旦沖出賽道或撞擊圍欄,重者有生命危險,輕者出現骨科的損傷,例如,肩部和四肢的損傷、脊柱的外傷、頭外傷,在頭外傷中腦震蕩的發生率也是非常高的,以往比賽中,也曾出現過運動員飛出賽道的死亡事故。

是以,除了佩戴頭盔等保護裝置外,運動員也需要精确控制自己的身體來保障自身安全。

與此同時,專業、高效、技術過硬的醫療保障尤為重要。

誰為“雪上F1”保駕護航?此次出征北京冬奧會醫療保障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保障隊共54名隊員,是來自27個臨床、醫技等學科的核心骨幹。他們各學科間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既側重于運動員受傷的創傷救治、骨外傷領域,還兼顧從業人員和觀衆的需求,配備了包括創傷、骨科、外科、急診、内科等學科在内的專家,以滿足整個場館内可能發生的各種醫療處理。賽時,隊員們将分布于FOP10醫療站(賽道醫療站)、FOP15醫療站、出發區、結束區、從業人員、觀衆區6個醫療站參與保障工作。

兩年多來,隊員們從了解比賽項目開始,反複模拟演練,用雙腳丈量出寶貴的救援地圖。

醫療保障團隊隊員們拍攝的淩晨六點和午夜時分的“雪遊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為什麼醫療站依“彎”而設?

“雪遊龍”從上往下共設定了16個彎道,其中第11個彎道為全球獨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彎道。

出發區醫療站是運動員做準備和出發的地方,要求運動員要有爆發力,是以運動員在此可能會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意外。往下,是FOP10醫療站,一旦在螺旋彎的高點之前發生事故,運動員可能會停留在第10号彎附近;往下,是在15号彎的位置,這裡是整個賽場的最低點,也就是速度最快的點,運動員時速可達130至140公裡,這也是整個比賽醫療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結束區醫療站,運動員在此屬于爬坡的過程,速度在減慢的過程中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翻車翻撬的事故。

“雪遊龍”上救人為什麼難?

醫療保障團隊介紹,整個賽道非常狹窄,僅有1.5米寬。在如此狹窄的賽道達到非常高的速度,可想而知,如果出現意外的話,運動員所面臨的危險是非常大的。

醫療隊員要迅速趕到出事運動員的地點,但超長的彎道,讓尋找運動員變得不易。加之疫情要求,醫療隊員需要穿着二級防護朝着運動員跑。整個賽道從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醫療隊員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擔架把百十公斤重的運動員擡出賽道,對醫療隊員的體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為什麼醫療隊員全程穿防護服?

醫療團隊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預認證保障活動及世界杯賽均是首次大批境外人員入境參與的重要測試活動,要求閉環内的醫療保障隊員全程保持二級防護。

隊員到達自己服務的醫療站點,全場都需要穿防護服,随時待命。

隊員們按早晚兩班分成兩組人員進行。因為醫療站沒有衛生間,隊員們在出發前盡量不喝水。一旦賽道發生事故需要救援,至少要6-8人在最短時間内以最快速度趕到現場。

因為比賽均在戶外完成,對于醫療隊員們,寒冷是面臨的又一個考驗。同時,醫療站清潔消毒工作由醫療保障隊員全權負責。每一個醫療站點一般分為“三區兩通道”,其中“三區”就是清潔區、半污染區(緩沖區)和污染區,在穿好防護服後,隊員們需要将站點區域所有的物品、藥品規範擺放、核查名稱數量,還包括打掃衛生,如擦桌子、擦地、收垃圾、封箱、倒垃圾,隊員均要遵循流程完成。

54名隊員,按照高低風險醫療保障不同人物分為兩組,即賽道和觀衆醫療保障區,兩組隊員的工作生活區域不在一起,承擔閉環外觀衆醫療站的醫療保障任務的有8名隊員,在保障期間,吃住和服務均不能與閉環内為賽道服務的46名隊員接觸。工作期間,他們可能偶遇到,隻能遙遙相望、隔空問候。(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