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旱峽玉礦遺址

一、遺址概況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三危山的後山東南部,西距敦煌市約 68千米,東北距瓜州 57 千米,南面為一百四十裡戈壁。該區域為典型的亞洲内陸幹旱戈壁荒漠區,屬石質中山丘陵區,殘丘連綿,礫石裸露,戈壁遍布。2014 2019 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對該遺址進行調查 [1] 。2019 年再次對該遺址進行調查和航拍測繪,經調查該遺址東西 3000、南北 1000 米,面積 300 萬平方米。共發現各類遺迹 147 處,其中礦坑 116 處、礦溝 8 條、崗哨 12 處、房址 8 座、選料區 3 處(圖一)。

旱峽玉礦遺址

各類遺迹沿三條玉礦礦脈分布于山體的南北兩側。礦坑多為古代開采遺存,但有部分為現代開采,亦有少量礦坑、礦溝是在古礦坑的基礎上進行現代開采,破壞較為嚴重。礦坑多為近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的淺坑,口大底小,礦坑周邊堆積大量的石料(圖二、三)。

旱峽玉礦遺址

崗哨位于破碎石質山頂,多為近圓角方形和長方形的石砌建築。各類遺迹分布特征呈現出山體頂部崗哨、山體兩側為礦坑、山麓附近為房址和選料區的組合特征。

二、主要發現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發掘 300 平方米,清理房址、礦坑、崗哨共計 12 處(圖四)。

旱峽玉礦遺址

房址包括地面石牆房址1座和半地穴式房址5座。半地穴式結構基本一緻,平面呈圓角方形,由房址主體、門道、儲藏坑(台)、操作台、竈、活動面等組成。其中 F1 F3 利用早期礦坑坑壁壘砌石牆建造(圖五);F4 利用山麓山體一側岩壁,地面壘砌石牆建造,房址内部結構與半地穴式房址結構一緻,由房址主體、門道、竈台和活動面組成(圖六);

旱峽玉礦遺址

F5、F6 岩石之上直接開鑿半地穴,之後壘砌石牆建造(圖七)。礦坑為沿礦脈開采形成的淺坑,平面呈不規則形,口大底小(圖八),礦坑局部儲存玉石礦脈,部分礦坑壁儲存火燒痕迹(圖九、一○)。

旱峽玉礦遺址
旱峽玉礦遺址

崗哨位于較高的山頂上,圓角方形或長方形的石砌建築,儲存較差,僅儲存較矮的石牆。整個礦區形成較為分散的礦坑、房址和崗哨為組合特征的聚落分布結構,形成采礦、選料、防禦一體的生産組織管理形式。

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料及石料(玉料圍岩)、動物骨骼等。出土陶片包括西城驿文化夾砂紅陶(圖一一),個别為彩陶,地表采集典型齊家文化橙黃陶片,飾有籃紋(圖一二),骟馬文化以夾砂紅陶為主,少量夾砂灰陶。石器主要為采礦選礦工具和生活實用工具,采礦選料工具包括石錘和砺石(圖一三),生活用具包括穿孔石刀和紡輪。

旱峽玉礦遺址

玉料主要為采礦殘留的碎小玉料,以透閃石為主,多青玉、糖玉,從産狀分析可分為山料和戈壁料,以山料為主(圖一四、一五),戈壁料較少(圖一六、一七)。

旱峽玉礦遺址
旱峽玉礦遺址

三、主要認識

根據房址、礦坑、崗哨的分布特征和排列規律,組成山頂崗哨、山體兩側礦坑、山麓底部房址和選料區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斷當時已經形成組織有序、管理嚴密的生産組織管理形式。同時房址以半地穴式為主,房址分布在山體南坡(陽坡)或山間低窪地區,房址門道向南或向東,證明當時人群已經對當地西北風盛行的氣候特點有了準确的認識,注重生産生活過程中對當地環境的适應。部分房屋利用廢棄礦坑改建,說明存在不同時期的開采,後期人群利用早期礦坑修建房址,同時房屋内部存在着改變房屋結構的現象,存在多次利用。根據遺迹分布、地層堆積、礦坑疊壓關系、房址多次利用、房址内部結構改變、出土陶器判斷,該玉礦遺址大緻分為四期,一期為西城驿—齊家文化時期,二期為骟馬文化早期階段,三期為骟馬文化晚期階段,四期為玉礦開采廢棄後的晚期自然堆積。

該玉礦遺址可以分為早期西城驿文化、齊家文化遺存和晚期骟馬文化遺存,出土西城驿文化夾砂紅陶器與西城驿遺址二期器物相似 [2] ,采集齊家文化橙黃陶籃紋陶片與典型齊家文化折腹罐一緻,判斷早期階段年代大緻在公元前 2000 前 1700 年;出土的骟馬文化夾砂紅陶器與火燒溝遺址骟馬文化陶器相似 [3] ,判斷晚期階段年代大緻在公元前 500 前 300 年。通過出土器物分析,該玉礦遺址早期由西城驿—齊家文化人群開采,晚期由骟馬文化人群開采,證明古代人群開采玉礦的時間早到公元前兩千紀,将河西走廊玉料進入中原地區的時間大大提前。出土齊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器物,對探讨齊家文化和西城驿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資料,特别是齊家文化向西擴張至敦煌地區提供了重要的證據。齊家人群開采玉礦的證據為齊家文化玉器研究、華西系玉器、早期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與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比較,走廊南山開采玉礦的年代遠早于北山地區,從遺址規模和遺迹分布比較,敦煌旱峽玉礦遺址開采規模較小、房址分布分散,沒有形成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的大型聚落,半地穴式房址都兼有生活、生産的功能。從出土遺物及相關遺迹現象判斷,兩處玉礦遺址都屬于露天開采,采礦選料工具主要是石錘和砺石,從礦坑壁上殘留的火燒痕迹及玉料火燒的痕迹推測兩處都采用燒山采礦的技術[4] 。

四、學術價值

河西走廊西部相繼在走廊北山發現馬鬃山徑保爾草場和寒窯子玉礦遺址,走廊南山發現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三處玉礦遺址是目前國内發現可以确定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料開采的工業遺址,對認識祁連山、北山軟玉成礦研究及尋找新的古玉礦遺址提供了新思路。器物研究對玉礦采礦技術、選料技術、生産組織管理、玉料的運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河西走廊西部玉礦遺址開采從公元前兩千紀一緻持續到西漢中期,為大陸透閃石開采史、西玉東輸、玉石之路研究提供了确鑿的證據,為認識西北地區古代采礦人群與中原地區人群的關系提供了新材料,乃至對揭示河西走廊地區對中原地區古玉供應運作體系意義重大,打破過去認為早期玉料可能來自新疆的傳統認識。幾處玉礦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史書記載的“三危山”和“昆侖”之地望的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考古調查報告》,《 考古與文物》2019 年第 4 期。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甘肅張掖市西城驿遺址》,《考古》2014 年第7 期。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 2005 年發掘簡報》,《文物》2019 年第 3 期。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考古》2015 年第 7 期。

來源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楊誼時 陳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