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脫單盲盒、劇本殺,這屆被催婚的年輕人,逃離了相親網站

脫單盲盒、劇本殺,這屆被催婚的年輕人,逃離了相親網站

文|程靓

編輯|楊潔

“已經相了十幾次了,但還是沒有遇到合适的人。隻要沒有看對眼就會一直相,直到遇到對的人。”24歲的周弋說,今年過年在家又有幾場相親等着他。

周弋并不排斥家裡人幫忙張羅感情,雖然才剛畢業不久,但對于做工程設計的他來說,已經到了該考慮成家的年紀,但囿于社交圈太窄,平時他能接觸到的異性太少了。“現在相親是大趨勢,我周圍不少人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另一半。當然,雙方最後能不能走到一起,還是要看緣分。”

2022年伊始,“首批00後步入婚齡”的話題就登上了熱搜。逢到佳節,每個年輕人們,都逃不脫被催婚、安排相親的命運。

根據比達咨詢公布的《2021年度中國網際網路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婚戀交友市場規模達到72億元,同比增長11.6%;在使用者方面,男性明顯多于女性;30歲及以下使用者占比超六成,其中25歲以下使用者就占了27.6%。

但是,曾靠着相親生意登陸資本市場的傳統婚戀網站們,卻越來越難以俘獲Z時代們追尋愛情的心了。

“我根本沒有用過傳統的婚戀網站,像世紀佳緣、百合網和珍愛網等等,我雖然知道它們,但從沒想過去用。對我來說,這些都是web 1.0時代的産品,感覺是上一輩人的相親方式了,而且它的閱聽人更多地是奔着談結婚條件去的,不太符合我想要的找對象的感覺。”95後王加對《财經天下》周刊表示。

在2021年12月,世紀佳緣還曾被媒體曝光稱,其中普遍存在銷售侵犯使用者隐私的行為,他們可以在管理背景檢視使用者的聊天内容以及浏覽的資料,并以此為依據對使用者進行精準營銷。随後,百合佳緣、珍愛網、我主良緣等多家機構被多個省市相關機構約談。

初代婚戀交友平台已經日漸“老去”。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對于年輕的Z世代們來說,他們更注重精神社交,比起“門當戶對”,他們更偏向“能不能聊得來”。那些玩法更新、閱聽人更垂直的婚戀App和陌生人社交軟體湧入年輕人們的視野,蠶食着傳統婚戀網站們的“蛋糕”。

相親不如社交?

根據比達咨詢報告顯示,2021年,主要婚戀交友平台服務進一步轉向場景化,線上互動性、趣味性和内容驅動使用者規模不斷增長。而在對網際網路婚戀交友使用者服務的需求上,“相親”和“戀愛社交”的意願比重開始不相上下。

步入婚齡的Z世代們,頂着家裡開始催婚的“炮火”,卻沒有急着在傳統婚戀網站上注冊,反而是在各種陌生人線上、線下社交場景中,玩得不亦樂乎。

脫單盲盒、劇本殺,這屆被催婚的年輕人,逃離了相親網站

(圖源:視覺中國)

“與其說我想相親,不如說是想拓展朋友圈。我婚戀的目的性并不是太強。而且在我看來,一上來就談物質的相親有點‘掉價’,不是說現實條件不重要,而是我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王加認為,在傳統的婚戀網站上,一切都很資料化,一個具體的“人”被分解成了身高、體重、相貌、固定資産等等的一堆資料,但是每個使用者本身的個性和内在往往都被湮沒了。

身為Z世代,王加直言,自己和周圍的朋友更重視對“精神社交”的需求,并且這才是決定他們能否和其他人進入戀愛關系的重要因素。相比去婚戀網站尋求愛情,通過社交方式收獲靈魂契合,更受到他們的青睐。

自2016年起,王加就開始用社交軟體Soul釋出一些個人動态。主打不露臉社交的Soul,成了她日常生活的“樹洞”。而同樣作為Soul使用者的95後山丘說,自己還在平台上交到了現任男友,目前戀情穩定。

不過,他們并不認可Soul這類陌生人社交App會成為一個新的“相親平台”。山丘說,自己感覺二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相親還是更看重對方的真實身份、物質條件的,Soul對我們來說,就是個‘走情懷’的平台,硬扯上相親會很别扭。而且,這些是虛拟的社交平台,和其他使用者要不要建立起真實世界中的聯系,是要順其自然的。畢竟,這類平台上也會存在不少陷阱。”

北漂兩年的谷栎,也開始試圖通過輕社交去開拓更多新的人際關系。她嘗試下載下傳了探探後,在不足一周的時間裡,就看到首頁上收到了超過千人的“喜歡”,她覺得有了一種滿足感。“之前隻是好奇想嘗試一下,現在覺得,雖然可能是軟體在欺騙我,但這至少給了我一種社交的自信心。”

“平時工作太忙了,沒有太多交朋友的機會,更不要說談戀愛了。我剛畢業不久,爸媽雖然提過相親的事,但也沒有太着急。不過,我自己還是很期待能找到一個聊得來的朋友或者戀人的。”谷栎說。

跟随着其他朋友,谷栎還把拓展人際關系的目标,放在了參加一些線下的劇本殺和同城活動上。“我覺得大家一起玩劇本殺這種方式很好,線下見面,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并且和刻意地相親比起來,玩遊戲不會有太多的負擔,還能通過對劇本的解讀和演繹了解到對方的智商和溝通能力。”

在小紅書等平台上,“脫單劇本殺”,“适合相親的劇本殺”等種草筆記,點贊量動辄上萬。無數部落客親自講述,劇本殺是怎麼做成“相親局”的。有劇本殺門店的店主也表示,不少年輕人通過玩“情感本”的劇本殺變成了戀人,甚至有人專門為了“脫單”來玩劇本殺。

此外,銷售脫單盲盒、脫單漂流瓶的“脫單便利店”也在北上廣以及南京、成都、長沙等一二線城市興起。在這些便利店裡,年輕人們可以将自己的個人資訊、聯系方式等放入漂流瓶,等待“有緣人”,也可以打開别人的漂流瓶獲得資訊,與對方建立聯系。

相較之下,傳統的婚戀網站們,就未免顯得已經有些“過氣”了。

婚戀網站近黃昏

2021年12月,一則調查報道把老牌婚戀網站世紀佳緣再度拉回公衆視野。

據澎湃新聞披露,世紀佳緣某線下門店存在紅娘當“托”、設立虛假人設,會員隐私資訊被随意檢視等問題。報道中提到,甚至有相關人士聲稱即便偷看到“殺豬盤”的套路詐騙,也要裝不知道,以免被使用者舉報侵犯隐私。

随後,世紀佳緣在官方微網誌釋出緻歉聲明,表示有員工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濫用職權查閱使用者資訊的嚴重違規行為,目前公司已經在背景開始去除此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緻歉微網誌僅收獲了4條轉發、45條評論和109個贊,和官方賬号顯示的224萬粉絲及網站上的2億注冊會員數相比,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無人關注”了。雖然問題被曝光,但很多人看起來,已經不再關注曾經在婚戀市場上叱咤風雲的世紀佳緣了。

十年前,還是世紀佳緣意氣風發的時候。随着婚戀節目《非誠勿擾》的熱播,各大婚戀網站迅速走紅,其中世紀佳緣率先步入資本市場,于2011年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婚戀第一股”。

2015年,百合網又在新三闆挂牌。同年,世紀佳緣與百合網全資子公司達成并購協定,随後從美股退市。2年後,百合網與世紀佳緣正式完成合并,并稱為百合佳緣。但是合并後的百合佳緣業績并不理想,甚至在2019年申請摘牌時也未能扭虧。

在市場頹勢之外,婚戀行業頻繁爆發的欺詐事件也在不斷地消耗着使用者的熱情。從2017年以來,世紀佳緣就頻頻曝出“殺豬盤”騙局,其中WePhone創始人蘇享茂被騙婚自殺的新聞還曾引發過網絡熱議。

脫單盲盒、劇本殺,這屆被催婚的年輕人,逃離了相親網站

根據黑貓投訴顯示,截至目前,與世紀佳緣、珍愛網和百合網相關的投訴分别有4381條、2137條、1652條。多名使用者投訴稱,這些公司存在虛假宣傳、退費難,以及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私自扣費、被“紅娘”誘導消費等問題。

90後周舟就曾因為看過太多相親網站的負面新聞而被勸退。“世紀佳緣等婚戀網站給我的感覺是,它們太‘老’,還有點不靠譜。我并不是很信任一些所謂的紅娘服務,還聽說這些網站上入會價格并不便宜,萬一沒找到合适的,就‘人财兩空’了。”

珍愛網前員工姚冉對《财經天下》周刊表示:“一般來說,網站完整的服務會包括銷售紅娘和服務紅娘。銷售紅娘負責聯系顧客,并邀約他們到線下門店談單,充錢辦會員卡,顧客也隻有在辦卡後才能享受服務,像安排相親和參加聯誼活動等。而不同的會員,繳費的金額是不一樣的,這主要看投入的周期和對相親對象的品質要求。”

“例如,紅娘會安排顧客先試試為期3個月的相親,并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對方的年齡區間、是否有穩定工作、是否有房有車等,智能系統會綜合衡量,生成報價單,然後雙方簽訂協定。據我當時的了解,短期内最便宜的訂單費用也在8000元上下。”姚冉解釋。

可見,即便年輕人有強烈的婚戀需求、想覓得佳人,也要先考慮看看自己有沒有條件能買到“相親門票”。此外,姚冉也覺得,相親網站上的“愛情買賣”其實更多是碰運氣。“雖然也有顧客最終相親成功,甚至有人在門店求婚,但我也見識過不少奇葩。”

“不過,疫情之後主打線下的婚戀網站也開始走下坡路了。原來珍愛網線下一個門店會有近千平米,含40多個包廂,現在已經縮減到300多平米了,而且以前北京差不多有6家門店,疫情後直接減到3家了。”姚冉說。

愛情生意不好做

對于傳統的婚戀網站來說,在目前的婚戀交友賽道上,除了面對迎合年輕人需求的輕社交選手外,還要應戰順應平台發展誕生的新相親勁敵。

根據艾媒咨詢資料顯示,2011年1月到2021年9月,陌生人社交賽道共計融資239起,涉及投融資金額高達88.36億元。而從2020年11月起,百度、騰訊、位元組跳動等網際網路大廠就開始相繼布局相親交友業務了。

從去年9月Soul遞交的招股書裡可以看到,Soul的最大外部股東為騰訊全資子公司ImageFrameInvestment(HK),持股49.9%。而騰訊自身也在近年内相繼推出過不少新型社交産品,包括輕聊、歡遇、輕緣、燈遇交友、Hood和去聊等。

在直播大潮的推動下,打造出“直播+相親”模式的伊對App在2020年完成了B輪融資,其投資方包括小米、雲九資本等。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在主要婚戀交友平台累計活躍使用者方面,前三名分别為百合佳緣、珍愛網和伊對,其活躍使用者市場佔有率分别占28.7%、19.6%和10.9%。

盡管閱聽人需求和産品形式發生了變遷,但打着“愛情”旗号的平台們的發展,最終還是要依賴于成熟的商業模式帶動。目前看來,它們要分出勝負也不能僅靠流量競争,還有對使用者大資料的争奪以及相應服務的比對和完善。

但在這個過程中,陌生人社交的“老毛病”也仍舊在困擾着不少平台,如打軟色情的“擦邊球”、涉及虛假宣傳、誘導或強制消費等。

對此,有法律專業人士表示,這些平台也必須重視使用者實名制,而相對完善的資訊認證體系也能給予使用者更高的保障和平台更良性的發展。“婚戀交友平台需要做的是實名驗證;在核實使用者的其他資訊,包括财産資訊、工作經曆資訊、教育資訊、犯罪記錄等方面,則需要其與相關政府部門資訊互通,雙方共同建構更全面的使用者身份認證體系。”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曾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周弋、王加、山丘、谷栎、周舟、姚冉均為化名)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