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改邪歸正>【漢語拼音】gǎi xié guī zhèng>【成語解釋】> “改”、“歸”,【成語典故】分别作“背”、“向”。指改正錯誤的行為,傳回正途。語本漢.應劭《漢官》。>【成語典故】> 漢.應劭《漢官》(據《北堂書鈔.卷五三.設官部.諸卿揔》引)> 卿,彰也,明也。言當背邪向正,彰有道德。>【成語注解】> 1、卿:古代官員的名稱。西周、春秋時,卿分為上、中、下三等。秦漢時期三公以下設有九卿。> 2、 彰:顯著。>【成語出處】> 1、《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2、《西遊記.第一四回》:“這等真是可賀!可賀!這纔叫做改邪歸正,懲創善心。”> 3、《封神演義.第五六回》:“父親若肯依孩兒之見,歸順西周,改邪歸正,擇主而仕;不但骨肉可以保全,實是棄暗投明,從順棄逆,天下無不忻悅。”> 4、清.孔尚任《小忽雷.第一六出》:“足下莫非是吳将軍麼?怎換了大唐旗号,敢是改邪歸正,恭喜恭喜!”> 5、《三俠五義.第五○回》:“誰知江樊見了相爺秉正除奸,又見展爺等英雄豪俠,心中羨慕,頗有向上之心。他竟改邪歸正。”> 6、《孽海花.第二一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阿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指改正錯誤的行為,傳回正途。> 使用類别 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改邪歸正造句】 > 1、雖然他從前做了不少惡事,但如今已經改邪歸正了。> 2、一個壞人如果能改邪歸正,我們應該給他自新的機會。> 3、一個改邪歸正的人,我們應該歡迎他,不可心存偏見。> 4、隻要你有改邪歸正的決心,每個人都願意全力協助你。> 5、這篇報導記述了一個罪犯如何改邪歸正的過程,讀來十分感人。> 6、你那麼年輕就幹起非法勾當,為什麼不改邪歸正,找份正經的工作?> 7、在愛心力量的感召下,這位煙毒犯不但改邪歸正,并成為倡導戒毒的義工。> 8、他決心把自己改邪歸正的心路曆程寫成一本書,提供給迷途少年做為借鑒。>【近義詞】 改惡從善,改過自新,棄暗投明>【反義詞】 怙惡不悛,執迷不悟> 辨似:> 形音辨誤 > 同 “改邪歸正”及“棄暗投明”都有改正過失,回到正途的意思。> 異 “改邪歸正”側重于改正錯誤行為;“棄暗投明”側重于改變立場。> 改邪歸正 棄暗投明 辨似造句> 在愛心力量的感召下,這位煙毒犯不但改邪歸正,并成為倡導戒毒的義工。> 我方利用廣播勸告敵軍棄暗投明,産生了很大的效果。>【參考詞語】:背邪向正>【漢語拼音】:bèi xié xiàng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北堂書鈔.卷五三.設官部.諸卿揔》引應劭《漢官》:“卿,彰也,明也。言當背邪向正,彰有道德。” >【參考詞語】:反邪就正>【漢語拼音】:fǎn xié jiù zhèng>【成語解釋】:即“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公孫度》裴松之注引《魏略》引三國魏.明帝〈赦遼東吏民公文〉:“若股肱忠良,能效節立信以輔時君,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參考詞語】:棄邪從正>【漢語拼音】:qì xié cóng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有能棄邪從正,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參考詞語】:矯邪歸正>【漢語拼音】:jiǎo xié guī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晉書.卷一二二.呂光等載記》:“史臣曰:『……向使矯邪歸正,革僞為忠,鳴檄而蕃晉朝,仗義而誅醜虜,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參考詞語】:反邪歸正>【漢語拼音】:fǎn xié guī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既如此,何不乘機反邪歸正?朝廷必有酬報。” >【參考詞語】:去邪歸正>【漢語拼音】:qù xié guī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關公曰:『綠林中非豪傑托足之處。公等今後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元紹拜謝。”> 2、《西遊記.第一九回》:“高老見這等去邪歸正,更十分喜悅。” >【參考詞語】:棄邪歸正>【漢語拼音】:qì xié guī zhèng>【成語解釋】:猶“改邪歸正”。見“改邪歸正”條。> 1、《水浒傳.第一○七回》:“盧俊義慰撫勸勞,就令武順鎮守城池。是以賊将皆感泣,傾心露膽,棄邪歸正。”> 2、清.鈕琇《觚剩.卷七.舒氏義烈》:“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改邪歸正】> “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别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胪、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于許,典章湮沒,應劭于是綴集所聞,着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傳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成語出處】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
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