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藍和《革命家庭》

作者:新民網

多年前,一次在張瑞芳寓所,随便聊起她所接觸的演員,說到于藍時,瑞芳說,于藍比她小三歲,又說,她演的幾個女性角色給人家印象很深。聽她這麼一說我就生出了有機會時要去探望于藍的念頭。歲月容易,如今,老張已不在,于藍,也已仙逝;而六月三日,是于大姐百歲冥誕,理應誠心紀念一番。

于藍和《革命家庭》

北國風光使孩提時代的于藍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山河之美。不過,一旦接觸實際,又使她覺得頹然。

于藍十歲時從哈爾濱到了天津。她開始接觸文藝,讀了不少外國小說。日本人打進中國後,國家的危亡,現實的黑暗,使她陷入痛苦。有一回一位親戚介紹她讀了鄒韬奮的《萍中寄語》。這本書使她懂了不少道理。她向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到一個喜歡的國度去。

1938年于藍終于參加了革命。幾經周折,于10月份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在抗大、女大,她開始學了演戲,她的才華終于被發現,并成為了觀衆認可的優秀演員。在幾年的時間裡,于藍認真向生活學習,向善良的老百姓學習,同時也鑽研表演藝術,探索藝術的真谛。在生活中,她努力将捕捉到的農村婦女的神韻及氣質,融化在自己的表演當中,刻畫了衆多為人們歡迎的形象。

1946年于藍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全國解放後,50年和1951年,她先是在《翠崗紅旗》中扮演女主角向五兒;後來又參加《龍須溝》的拍攝工作,飾演程娘子。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使她進一步提高了藝術素養。1954年,她又去中央戲劇學院表演訓練班學習了兩年,有機會把自己的表演藝術作了理論上的梳理。

1958年對于藍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她在《革命家庭》中塑造了周蓮的藝術形象。

那一年,她讀了陶承的回憶錄《我的一家》,對陶承所走的革命道路向往,又感到熟悉。她非常期望自己能塑造這一革命媽媽的形象。于是于藍向曾同她多次合作的水華導演,作了自我推薦。

不久,作品由夏衍改編成電影劇本《革命家庭》。導演水華,于藍飾演女主角周蓮,男主角由孫道臨擔任。于藍接到這個角色後,多次與陶承敦談,與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孫道臨是位有經驗的演員,做事情一絲不苟。他倆拍戲時十分融洽。于藍非常注意調動起自己的生活積累,同對手一起努力進行再創造,使人物顯得真實可信,有血有肉。比如原先影片中有這樣一段戲:

結婚不久的梅清,得知妻子已懷孕,欣喜異常;

梅清取出一雙小孩的鞋子逗周蓮,周害羞,跑開;

梅清追上周蓮,兩人在一棵樹下嬉戲。

看了這段樣片,于藍和孫道臨及其他同志都感到不大滿意。當時于藍和孫道臨都已年近40,演這樣一段戲,多少有點生硬和别扭。後來,于藍回憶起她在童年時代曾看到她父親教母親寫毛筆字的情景,便向水華建議用“教寫毛筆字”來取代上述那組鏡頭。于藍這樣一講,啟發了水華,他也曾向攝制組的同志講過當年他的姐姐,以腼腆羞澀的神态教孩子識字的景況,于是上面那組鏡頭遂改成:

梅清握住周蓮的手,教她寫毛筆字;

後者害羞又喜悅;

毛筆字的特寫。

下面鏡頭即轉成:周蓮教孩子寫字。

這樣一組鏡頭,自然、生動,生活氣息濃重,既表現了特定時代這對少年夫妻的親密關系,也完成了周蓮這個人物從少女到少婦的過渡。

《革命家庭》攝制完成後,于藍的名聲響遍了海内外,她塑造的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成長起來的革命母親的藝術形象,也深入到了廣大群衆的心中。(李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