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而北京是林海音的。1931年6月24日,四十四歲的台灣人林煥文在北平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逝

作者:九尾貓的陪讀小窩

餘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而北京是林海音的。

1931年6月24日,四十四歲的台灣人林煥文在北平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逝世,妻子黃愛珍帶着六個孩子打算長居北京。長子燕生捧着骨灰盒居中,長女含英一臉哀傷侍立一旁,當時年僅十三歲的林含英,在十三年後用一種懷念的語言,勾勒出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城南舊事》,署名林海音。

林含英出生在日本大阪。父親林煥文出身于台灣望族,祖上是從廣東蕉嶺遷台的客家人。林煥文師範畢業後,從教兩年後,到大阪做生意無所成,隻好先期孤身一人前往北京謀生。後來5歲的小英子,随父母從台灣搬到北京,這個隻會說日本話和客家話的小家夥。入學後,很快就學會了北京話。也開始了對北京這個地方的思愁,之後有了城南舊事。

這樣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在小英子稚嫩的視野裡,那個時候的北京已經在悄悄紮根,不管時間怎麼去遷移,也更改不了這份鄉愁。父親的驟然去世,當小英子拿着畢業證書,一份長大的證明,匆忙地趕到家。家裡妹妹還在搶弟弟的玩具,弟弟正往玻璃瓶裡灌沙子。小英子注目院子裡垂落的夾竹桃,還有最想交給的人—不在的父親,在那顆幼小的心裡,已經告别了童年,她應該長大了。心裡無限地默念道: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這本書分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短篇故事,每一篇都值得我們仔細去品讀,我想到的是我們讀過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堂,和有閏土的少年時光。這裡,在小英子的追憶裡,我們有着完整憂郁的故事,就像我們自己的童年畫面,一點點随着時間模糊,但是我們自己卻一直倔強地補全和美化。

《惠安館》的癡情人秀貞和好友小桂子,讓我淚目不已。秀貞的精神失常,是已經背棄的男人和孩子的失去,沒日沒夜地念叨着舊情人思康以及可憐的孩子“小桂子”。小英子的同情和孩子固有的善良,都在這個凄婉的故事裡,像一根燭火點亮了這黑暗的角落。終于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好友——妞兒竟然是一直尋找的小桂子,她轉身拿走了母親的金镯子,送給秀貞和妞兒作為盤纏,并将她們送上了火車。

《我們看海》裡面善良的哥哥被警察帶走,他偷竊是為了弟弟的學業。而在英子的眼裡,哥哥是無辜的,大人的世界更加難懂。還有《蘭姨娘》裡面的小把戲,《驢打滾兒》裡面的宋媽,對于宋媽這個角色,這是她在《城南舊事》裡的名字,本姓馮的傭人。來自順義,宋媽為了“一個月四塊錢,兩副銀首飾、四季衣裳、一床鋪蓋”,必須把自家孩子留給鄉下丈夫帶,來給林家做奶媽,一待就是四年。在小英子眼中,宋媽會講鄉村故事,做針線活,給她們唱“雞蛋雞蛋殼殼兒,裡面坐個哥哥兒”這樣的兒歌。

宋媽她日思夜想的兒子溺死,她的女兒生下來當天就被賣給了陌生人。宋媽吃着驢打滾兒的小餅,四處找尋,一無所獲。此後,她沒有了故事,也沒有了兒歌,隻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後來她又屈服了,回鄉下繼續養兒育女,這個故事讓我自己心底好不悲涼。

我看完這本書,有一點兒小小的後悔。我寄予着兒童時光的彩頁,像葉廣芩的《土狗老黑闖禍了》等等,那種童趣和溫暖,但是這些故事裡面傾注了太多真實,你一旦走進了,就會在這些故事裡泛起波瀾,我們都在這波濤起伏的生活裡,陪着小英子再次回顧這些鮮活的人和事。

但是除了我們朝思暮想,都在賦予快樂的童年。我們已經無聲無息地長老了,不久的将來,也在不知不覺中老去,我們也會給我們的孩子講述童年,講述我們淘氣的小時候,念叨着我們被父母在雞飛狗跳中追逃的事迹,開懷大笑。

每一份童年都是珍貴無比的,也是獨一無二的。你會不由自由地回憶,你會一直珍藏在心底,你也會有你的舊事。

 #閱讀的溫度##讀書#

餘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而北京是林海音的。1931年6月24日,四十四歲的台灣人林煥文在北平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逝
餘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而北京是林海音的。1931年6月24日,四十四歲的台灣人林煥文在北平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