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文學史筆記:40蘇轼

作者:大貓老師有話說

第一節 蘇轼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

一.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

二.以儒學體系為根本,浸染釋、道思想是蘇轼人生觀哲學基礎。

三.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結合,人生态度樂觀曠達。

四.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谪生涯使蘇轼深刻了解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内心的情感波瀾,逆境促成其創作。

第二節 蘇轼的古文和辭賦、四六

  善于翻新出奇的議論文 叙事、抒情、說理三種功能的完美結合 辭賦和四六

一.自然與雄放。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推崇韓歐。獨特性:

(一)認為文章的藝術具獨立價值,并不僅是載道工具,其表現功能是精神活動進階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答虔倅俞括》)

(二)蘇轼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規律;主張文章應文理自然,姿态橫生;提倡藝術風格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一文風。

二.兼收并蓄的藝術氣魄。蘇轼散文多姿多采的藝術風貌:

(一)淵源:孟子和戰國縱橫家雄放氣勢、莊子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

(二)表現力高,風格随着表現對象不同而變化自如,自然暢達;

(三)韓文靠雄辯和布局蓄勢等手段取得氣勢的雄放;蘇文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湧的方式達到同樣目的,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

三.議論文。

(一)早年史論有較濃的縱橫家習氣,有時故作驚人之論而不合義理,如《賈誼論》《範增論》;有許多獨到見解,如《留侯論》《平王論》見解新穎深刻,富啟發性。

(二)早年政論文也有類似風格特點,之後縱橫家習氣遂減弱,如元祐後的奏。

(三)雜說、書劄、序跋等。善于翻新出奇,形式活潑,議論生動,往往夾叙夾議,兼帶抒情,以藝術感染力加強邏輯說服力,更具美文性質。如《日喻》《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四.叙事記遊之文叙事、抒情、議論功能交融,如《石鐘山記》。

五.蘇文以“辭達”為準則,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如其筆記獨幕喜劇,如《記承天夜遊》。

六.辭賦和四六。

(一)辭賦繼承歐傳統,更多融入古文疏宕蕭散之氣,吸收詩歌抒情意味,如《赤壁賦》《後赤壁賦》。

(二)四六。任職時制诰渾厚雄大;遭貶後表啟真切感人,如《謝量移汝州表》。

第三節 蘇轼的詩

一.對社會的幹預和對人生的思考。

(一)批判現實的主題。

1.常把耳聞目見的民間疾苦寫進詩中,如《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雪複作》寫北方遭受蝗旱之災的農民;《送黃師是赴兩浙憲》寫南方水災侵襲下的百姓等。

  2.對社會批判未限于新政或眼前,抨擊封建社會弊政陋習,展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如《荔支歎》。

(二)善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從平常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見出深刻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懷舊》,自然現象上升為哲理,人生感受轉化為理性反思,哲理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表達出來。類似作品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後雨》、《慈湖夾阻風》等。

二. 樂觀曠達的精神。

(一)在逆境中的詩篇有痛苦憤懑消沉的一面,如《寒食雨二首》。

(二)更多表現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如《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東坡》(莫嫌荦确坡頭路,自愛铿然曳杖聲),《食荔支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三)樂觀精神的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鬥争精神,故蘇詩筆勢飛騰,辭采壯麗,無衰疲頹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三.對藝術技巧的娴熟運用和超越。

(一)比喻生動新奇,如“春畦雨過羅纨膩”(《南園》)、“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百步洪》。

(二)因用典過多,遭後人批評;多數情況下用典穩妥精當,渾然天成,如安慰落第的李廌說:“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

(三)對仗精工、活潑流動,構思打破正常。如“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四)超越技巧,揮灑如意,毫無鍛煉之痕。如《出颍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四. 題材廣泛、表現力強—清趙翼:“有必達之隐,無難顯之情”(《瓯北詩話》)。

(一)臨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極平常事,如《泛颍》、《汲江煎茶》。

(二)難處理的題材化難為易,如《續麗人行》。

五.詩主張兼收并蓄,審美情趣多元化;重視兩種互相對立的風格的融合,提出“清遠雄麗”、“清雄絕俗”術語;主導風格是雄放,許多佳作剛柔相濟,呈現出“清雄”風格,如《遊金山寺》等,基本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

第四節 蘇轼的詞

一.成就。

(一)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改革,最終突破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

(二)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獨立的抒情詩體,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二.蘇對詞的變革,基于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一)詩詞一體的詞學觀。

1.晚唐五代來,詞被視為“小道”。文人以遊戲态度填詞,認為詞“方之曲藝,猶不逮焉”(胡寅《酒邊集序》);柳永雖專力寫詞,推進詞體發展,但未能提高詞的地位。

2.蘇轼首先在理論上破除詩尊詞卑觀念。

(1)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詞外在形式上雖有差别,但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一緻。是以常将詩詞相提并論。

(2)為詞向詩風靠攏、實作詞詩的互相溝通滲透提供理論依據。

3.為使詞的美學品位能與詩齊,提出詞須“自是一家” 的創作主張。

(1)語出《與鮮于子駿》,針對不同于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

(2)内涵: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緻;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真實性情和人生感受。

三.擴大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轼改革詞體主要方向。

(一)将傳統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充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将愛情之詞擴充為性情之詞,使詞可以充分表現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如《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繼範《漁家傲》後進一步改變了以紅粉佳人、绮筳公子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詞壇格局,改變詞原有柔軟情調,啟南宋辛派詞人先河。

(二)表現人生思考,增強哲理意蘊。

1.人生短暫,命運易變,命運難以把握。“人生如夢”(《念奴嬌•赤壁懷古》)、“世事一場大夢”(《西江月》)。

2.但未否定人生,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樂觀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較完整地表現由積極轉而沖突苦悶,力求超脫、不斷追求的心路曆程和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後,蘇詞抒情人物與創作主體進一步同一。

(三)朝外在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詞生活場景主要局限于封閉性的畫樓繡戶、亭台院落中→宋柳永始将詞境擴充到都邑市井、千裡關河、葦村山驿等自然空間;張先則向日常官場生活靠近→蘇詞大力描繪日常交際、閑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還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壯麗景色。

1.具奔走流動氣勢的,如“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滿江紅》);

2.清新秀美的,如“山雨潇潇過,溪橋浏浏清。小園幽榭枕蘋汀。門外月華如水,彩舟橫。”(《行香子•湖州作》)

3.把對自然山水觀照與對曆史人生反思結合,在自然美中融注入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4. 借和諧甯靜的山水,表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5.前代詞未關注過的鄉村,如《浣溪沙》組詞5首,多角度描寫徐州鄉村景色和生活情态;《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四)貢獻:蘇轼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使詞從“小道”上升為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四.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以詩為詞”。即将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表現:

(一)用題序。

1.蘇之前詞多是應歌而作的代言體,詞有調名表明唱法即可,故絕大多數無題序;蘇把詞變為緣事而發、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體,須說明詞作所抒情志或事由。然而詞體長于抒情,不宜叙事。為此,蘇詞多用标題和小序,使題序和本文構成有機體。

2.張先詞題僅起交代創作時間、地點的作用;蘇題序功能擴大:

(1)交代創作動機和緣起,确定詞中情感指向,如《水調歌頭》小序。

(2)與本文在内容上互補,如《滿江紅》(憂喜相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序紀事,本文重抒發所引發的情感。

3.好處:既便于交代寫作時地和緣起,也可豐富和深化審美内涵。

(二)詞中大量用典,始于蘇轼。

1.替代性、濃縮性叙事方式和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江神子•密州出獵》。

2.“以詩為詞”本質上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束縛,把詞變為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詞主要供人閱讀,注重抒情言志自由,遵守音律而不為音律所拘。是以,蘇詞揮灑如意,激情豐沛,想象力豐富,語言變化自如。雖多數詞風格接近婉約柔美之風,但有相當數量作品展現奔放豪邁的新風格,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第五節 蘇轼的意義與影響

一.在文、詩、詞方面都達到極高造詣,堪稱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二.意義:(一)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态度。(二)凡物皆有可觀的審美态度。

  三.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材,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錯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合稱“蘇門六君子”。

  四.詞體解放精神為南宋辛派詞人繼承,形成豪放詞派,影響波清陳維崧等;散文,尤其是獨幕喜劇文,是公安派的淵源,影響清袁枚、鄭燮。

第五章 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

  近人陳衍認為宋哲宗元祐時是古代詩歌史的三個黃金時代(開元元和元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