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築冰雪夢 一起向未來

作者:新民網

“這是百年變局的一個縮影。”

今年元旦過後,習近平總書記冒着嚴寒,第五次實地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從百年前的“奧運三問”到今天的“雙奧之城”,總書記感慨系之。

百年曆史回響,一幅壯闊的冰雪畫卷正徐徐鋪展。

“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宏偉目标,“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的殷切囑托,“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的堅定信心……

冬奧之約,兌現中國之諾。

體育,是國家強盛的一個辨別,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象征。奮進的中國與奧林匹克再度攜手,體育強國夢連着民族複興夢,交彙在“兩個一百年”的曆史坐标中。

“一張圖”謀劃——

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玲珑塔,跳動的倒計時鐘,傳遞着一份深深的期待。今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将如期開幕。

一步步走來,申辦、籌辦的往事曆曆在目。今年1月4日的考察途中,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這些年:“從無到有啊!2015年申辦成功,奔着當時提出的願景目标,我們按計劃一件事一件事地辦,都辦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

月曆翻回到2015年7月31日。

馬來西亞吉隆坡,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進入最後角逐環節。習近平主席渾厚有力的聲音傳遍世界:“我相信,如果各位選擇北京,中國人民一定能在北京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

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念出“北京”那一刻,神州歡欣,世界矚目。

觀照冬奧會的曆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放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籌辦工作千頭萬緒,如何破題?

2015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作出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重要訓示,為如何籌辦冬奧會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方向既明,京張大地迅速湧起“撸起袖子加油幹”的奮鬥熱潮。

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拿設計施工難度最大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來說,建設者從零起步,自主建成全球第一條360度回旋賽道。數百次試驗,打破了國外對混凝土噴射工藝的壟斷。

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設計師分析了上萬種情況,編織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馬鞍形“天幕”。3360塊曲面玻璃、屋面及幕牆拉索全部來自中國制造。

像這樣的國内首創、全球領先,在冬奧建設中比比皆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強我們自身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的重要訓示要求,冬奧團隊攻堅克難,解鎖多項國内空白技術。

戰勝挑戰,也意味着樹立标杆。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中國制造,融彙為冬奧籌辦的“中國方案”,為奧運添彩,令世界矚目。

奧運史上首次實作場館綠色電力全覆寫,“冰絲帶”首次采用碳排放趨近于零的制冰技術,國家遊泳中心成為全球首個完成“水冰轉換”的場館……科技為“綠色”賦能,展開了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一張藍圖繪到底。

習近平總書記特别強調:“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辦過之後就成了‘寂靜的山林’。”

建設,規劃先行;動工,生态先行。所有建立場館都擁有一份“面向未來”的腳本,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11個場館也被再利用。冬夏項目場地可雙向轉換,賽後利用和全民健身充分結合,現代建築與自然山水、曆史文化交相輝映。

2017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來到張家口賽區考察冬奧籌辦工作。總書記走到展館外的平台上。眺望遠方,燕山山脈和陰山山脈交彙,皚皚白雪同湛藍天空輝映。總書記指出:“樹立了科學和先進的規劃理念,路就選對了,道路對了不怕遙遠。哪些事要早做,哪些事及時做,要配合好,恰到好處。”

現在看,“每一步都踏踏實實走過來了”。

堅持疫情防控和冬奧籌辦“兩手抓”,3個賽區工作不斷、力度不減、标準不降。2020年底,12個競賽場館全部提前完工。面對嚴峻挑戰,冬奧籌辦有條不紊“按規劃和計劃推進”,堅實履行各項承諾,其背後是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實作經濟複蘇的大國擔當。

在冬奧籌辦進入全力沖刺、全面就緒、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全面防範化解各種風險,精心做好賽事組織、賽會服務、科技應用、文化活動等各項籌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風險。”

“盡管受疫情影響,冬奧籌辦工作進展十分順利,這幾乎就是奇迹!”巴赫的感言,正是“中國之治”在冬奧舞台寫下的最新注腳。

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再一次展現了黨的上司和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世界期待中國,中國做好了準備。

“一攬子”解決——

努力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

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專機到達張家口市甯遠機場,考察冬奧籌辦工作。4年後,習近平總書記乘火車沿京張高鐵抵達張家口賽區太子城站。

一條高鐵,提速冬奧之路,建構起北京和張家口的“一小時經濟圈”。

京津冀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各有“成長的煩惱”,冬奧會猶如點睛之筆,舉辦冬奧會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必須一體謀劃、一體實施,實作北京同河北比翼齊飛。

前行之路豁然開朗。

塞外小城崇禮,借冬奧會亮出“金字招牌”。2018—2019年雪季,雪票銷售首次超過百萬張,旅遊收入突破20億元,每5個當地人就有1人端起“雪飯碗”。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金句,成為崇禮的生動實踐。2019年,崇禮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搭上冬奧籌辦的快車,當地群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北京西郊的首鋼工業園,創造了城市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的新樣本。北京冬奧組委在此安營紮寨,原來的大工廠中的房間改造為國際一流水準的冰雪運動訓練場地。

還有“城市綠肺”延慶。賽區建設動第一鍬土之前,先對動植物資源進行摸底,對有價值的樹木貼标轉移。“山林場館、生态冬奧”,人們享受冰雪運動之餘,又能盡覽大自然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努力在交通、環境、産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另一個考慮是助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強對河北、天津的輻射帶動作用。

冬奧籌辦一路走來,有脫貧攻堅、創造就業的故事,也有藍天白雲、綠水青山的風景。區域生态環境聯合治理,2015—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已下降59%;“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節能、低碳能源等技術廣泛轉化應用;從基礎設施完善到産業轉型更新,從優化公共服務到城市無障礙環境提升……統籌謀劃,“一攬子”解決,兩地三賽區交出亮點紛呈的“成績單”,既服務冬奧,更着眼長遠。

籌辦之路,也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全過程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像冰雪一樣純潔幹淨。”無論是生态優先、成果共享,還是對外開放、廉潔辦奧,無不展現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到“創造奧運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典範”,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鋪展在京張大地。

“一體化”發力——

推動大陸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

北京二七機車廠,中國鐵路夢開始的地方。而今,這座百年老廠舊貌換新顔,轉型為國家級冰雪運動訓練科研的“大學營”。

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一個月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深情寄語在這裡駐訓的速度滑冰國家隊隊員們:“人生能有幾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總書記動情的一番話,點亮一顆顆追夢的心。

申辦冬奧會前,109個冬奧小項中的1/3在大陸尚未開展。如何扭轉“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局面?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體育館同短道速滑運動員交流時指出:“現在大陸冰雪運動的态勢是冰強于雪,冰上運動要鞏固優勢,再上新台階;雪上運動要奮起追趕,惡補短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看望冰雪項目各國家隊,同運動員教練員深入交流,觀摩訓練備戰。“推動大陸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是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廣大冰雪運動員創造了難得的人生機遇”。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殷殷期待,激蕩在冰雪健兒的心頭。

辦賽精彩,參賽也要出彩。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提高大陸冬季運動競技水準,要及早謀劃、持續推進”的重要訓示,體育系統統籌全國資源,“擴面、固點、精兵、沖刺”,步履堅實。

一組資料見證冰雪運動“補缺項、強弱項”的力度——北京冬奧周期,近4000人參與訓練備戰,人數比平昌冬奧周期多了約7倍;國家集訓隊的運動員來自29個省區市、22個民族,平均年齡21歲,洋溢着蓬勃朝氣。

2021年1月18日—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北京、河北兩地三賽區,考察調研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總書記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盡快提高大陸冰雪運動訓練和比賽水準,為推動大陸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這條路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通過與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合作,在北京二七廠、北京首鋼、河北涞源、吉林北山等地,一批高水準訓練基地建成使用,大陸選手備戰有了自己的“大學營”,不再滿世界“追着雪跑”。

依靠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跳台滑雪選手可以“飛更高、落更穩”;風洞實驗室攻克“卡脖子”尖端技術,幫助運動員大幅提升訓練效率;國内首台自主研發的雪蠟車,不到一年成功問世……高水準體育科技自立自強,冰雪項目發展躍上新台階,打開新格局。

大陸很多冬奧項目在兩年多時間裡實作從無到有,有的項目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我們有舉國體制,各方面統籌排程、優化選配,才能在短時間内為冰雪隊伍注入許多新鮮血液,緩解了人才短缺困境。”

聽到冬奧小項“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全項目訓練”的目标已經實作,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通過籌辦冬奧,不僅把冰雪運動的競技水準追上去了,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也追上去了,體育運動的質和量都提高了。”

“冬夢”躍出競技場,在神州大地蓬勃生長。習近平總書記很形象地說:“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就像是一個彈射器,可以推動大陸冰雪運動和冰雪産業飛躍式發展。”

“冷資源”拉動“熱經濟”,一個前景廣闊的冰雪市場呼之欲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顯示,2020—2021年雪季,大陸冰雪旅遊人數達到2.3億人次,冰雪旅遊收入3900億元。

“冰雪産業是一個大産業,也是一個朝陽産業”。申冬奧成功以來,引導政策相繼出台,冰雪産業園成了“香饽饽”。以前主要靠進口的冰雪器材裝備,如今國産化率節節攀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标。”群衆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産業“三駕馬車”一體化推進,新時代體育事業高品質發展駛入快車道。

“冰雪運動難度大、要求高、觀賞性強,很能點燃人的激情。”

“中國冰雪,加油!”使命在肩、奮鬥有我的豪情,澎湃在中國冰雪人的心頭。

“一盤棋”布局——

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山海關,通往東北的重要關隘。曾幾何時,也是中國冰雪運動的分界線。

2014年初,在俄羅斯索契,習近平主席同巴赫交談時說:“在中國,冰雪運動不進山海關。如果冰雪項目能在關内推廣,預計可以帶動兩三億人參與,由此點燃中國冰雪運動的火炬。”

這一宏偉設想,深深打動了巴赫,也打動了國際社會,為北京申冬奧成功起到關鍵作用。

過去、現在、未來,拉長時間的鏡頭,更能感悟其中的深意。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張家口市考察冬奧會籌辦工作時強調,我們要辦一屆綠色、節約、廉潔的冬奧會,其重要意義在哪裡呢?就在于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強身健體,讓人民群衆生活過得更好。

讓更多人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這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申辦冬奧會的最大目的,就是在3億人中推廣普及冰雪運動,推動中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

2017年2月,五棵松體育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拉着一名小冰球隊員的手,俯下身,與他肩碰肩,做了一個運動“對抗”的姿勢。總書記笑着說,小夥子塊頭要再長大一點,中國冰雪運動寄希望于你們。

“從娃娃抓起”,冰雪運動找到發力點。如今,冰雪種子已播撒到廣大青少年群體中。

少年強,中國強。國運興,體育興。

全國一盤棋,冰雪總動員。從北方走向全國,從冬季走向四季,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成效顯著。

“百城千冰計劃”覆寫神州,“全國大衆冰雪季”連辦8屆。北京延慶的“羊倌”變身農民滑雪隊隊長,上海黃浦江的商圈搭起戶外冰場,新疆阿勒泰的遊客踩着“毛皮滑雪闆”出行……當冰雪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大衆參與的熱情被空前激發。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衆體育”。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正式釋出,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提前實作了“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标。

中國的創新性探索和貢獻,改變着世界冰雪運動版圖。正如巴赫所言,世界冰雪運動的曆史将以北京冬奧會作為分界線,北京冬奧會将成為世界冰雪運動發展的裡程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準。”

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重若千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它的意義,小中見大。”

神州大地,冰雪運動的火炬已經點燃。

“一股勁”推動——

中國體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開創雙赢局面

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在令人驚豔的“北京8分鐘”裡,習近平主席通過視訊發出邀請:“我和億萬中國人民,歡迎全世界的朋友,2022年相約北京!歡迎你們,歡迎朋友們!”

鬥轉星移,春華秋實。奧林匹克的火炬,将再次燃亮北京的夜空。

這一路的光榮與夢想、跋涉與奮鬥,也在向世界進一步展示大陸改革開放成就、和平發展主張。

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成功後,國際輿論一緻認為:“這是一個安全的、曆史性的選擇。”此後幾年間,巴赫多次來到中國,一再感慨,奧運會“交給了放心的人”“我确信北京冬奧會一定會精彩紛呈”。

大國氣度,大國擔當。中國值得這份信任。

改變世界冰雪運動風貌,為奧林匹克的未來樹立新标杆,開拓奧林匹克運動新境界……北京冬奧會,獲益的不隻是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舉辦,是中國體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開創雙赢局面的重要契機,也将進一步激發中國群眾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情,帶動更多中國人關心、熱愛、參與冰雪運動,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和奧林匹克精神傳播作出積極貢獻。”

5G、AI等新技術提速“科技冬奧”,與國際體育組織的交往成為加強國際合作的助推器,冬奧籌辦的理念和實踐呼應着奧運會改革方向……冬奧籌辦之路,既是兌現承諾、推動發展的過程,也是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過程。

冬奧會交融中國文化,激發出令人贊歎的“中國式浪漫”。造型融入中國元素的場館“雪如意”“冰玉環”,脫胎于書法藝術的會徽“冬夢”,靈感取自古代同心圓玉璧的獎牌……“東方故事”匠心獨運,彰顯着中國風采、文化自信。

這幅冰雪畫卷,展開了氣象萬千的中國圖景。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不僅要辦好一屆冬奧盛會,而且要辦出特色、辦出精彩、辦出獨一無二來。”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如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出強大感召力,北京冬奧會在世界範圍内獲得了廣泛認同和支援。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滿懷期待:“我将出現在北京冬奧會的現場,向大家傳遞這樣的資訊:北京冬奧會一定能夠為世界帶來和平。”

相聚五環旗下,相約長城内外。“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必将在北京冬奧會的舞台上熠熠生輝;北京冬奧會将奏響和平、友誼、進步的時代強音,促進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與奧林匹克一路同行,世界将看到一個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曆史會镌刻下這一筆,世界将對中國道路有全新的認識。”

同築冰雪夢,一起向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