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後”夫妻攜手修文物:讓文物有尊嚴傳承延續

作者:MtimeTime.com

(新春見聞)“80後”夫妻攜手修文物:讓文物有尊嚴傳承延續

中新社武漢2月2日電 題:“80後”夫妻攜手修文物:讓文物有尊嚴傳承延續

中新社記者 梁婷

新春佳節,建立成開放的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展館吸引遊客。擴建後展陳面積2700多平方米的楚國八百年展廳,新亮相的文物引遊客打卡。駐足在展陳的《尹喜見老子圖》前,“80後”趙曉龍欣慰且自豪。

趙曉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名文物修複師,妻子張曉珑則是一名文物保護檢測師。兩人不僅同齡、同名,更因修複文物而結緣相知。十餘年來,夫妻倆攜手修複文物,讓原本“沉睡”庫房的文物流放光彩,延續傳承。

記者近日走進趙曉龍的工作間,隻見30餘平方米的房間内,擺滿排刷等各式修複工具,數幅尚在修複中的字畫依次排列挂靠牆邊。趙曉龍手握馬蹄刀和畫筆,與妻子兩人埋頭于工作台前,共同修複着古字畫。

“這是清代畫家黃慎的《接福圖》。”趙曉龍介紹,這幅畫修複曆時近4年,完工在即,将交還庫房。“以後可能難得一見了。”趙曉龍言語中盡是不舍。

一副古書畫的修複流程涵蓋近20個步驟。受季節等客觀因素影響,修複曆時漫長,為保證工作進度,修複師時常多幅作品交叉修複。“如果不是足夠熱愛,難以堅持。”趙曉龍坦言,修複工作磨練心性,更需投入精力潛心練技藝。

古書畫修複需要修複師熟悉曆史知識,不僅繪畫、文字功底過硬,還需掌握化學、美學、材料等相關知識。求學期間,趙曉龍曾跟随大師專門學習過陶器修複和裝裱技藝。2010年進入湖北省博物館工作後,趙曉龍被古代漆木器修複專家熊昌偉收為弟子,随後參與了文物現場保護以及壁畫揭取複原。兩年後,一直苦尋傳承人的湖北古書畫修複大師付明華注意到趙曉龍,将其收入門下。

“我珍惜每一次和它們(古書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趙曉龍看來,修複是在和文物“對話”,總能有“好玩的發現”。他舉例說,比如,觀察古書畫上留下的印章、題字,可以了解作者當時創作心境,通過觀察曆代修複師留下的痕迹,“腦補”推測出他們當年的工作狀态、性格特點、身材體型特征等,這讓他樂在其中。

修複前,對文物來一次“全身體檢”必不可少,這便是妻子張曉珑的專長。作為一名“文物醫生”,她通過操控專業器械,完成紙制品檢測和材料分析,如紙張成分、年代、産地,判定文物受損類型,是黴變、還是蟲蛀緻損等,為修複師精準制定方案提供參考。

整個修複過程都離不開“文物醫生”。張曉珑介紹,例如修複中補配材料,通過檢測文物材料成分,以便修複師找到與原作風格相協調的材料補配,提高修複效率。夫妻兩人傳統手藝與現代科技配合,讓一幅幅破損的古字畫恢複昔日風采。

湖北省博物館現藏書畫作品近萬件,其中一級品達114件。三期新館專門設定書畫精品展,展示館藏書畫珍秘。如今,張曉珑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做好文物預防性保護,即在文物還未損壞時,借助科技手段改善文物存放環境。她介紹,不同文物對溫度、濕度、光照等要求不盡相同。如絲綢和彩繪漆木器對光照敏感、青銅器要求濕度低于45%,否則易發生腐蝕、鏽蝕或化學反應。“針對不同文物特性,不少展櫃中增設了傳感器。”張曉珑介紹,通過背景螢幕,實時擷取文物存放環境參數,并适時調整。

“文物也有尊嚴,修複師的意義就是讓它們更有尊嚴地延續下去,長遠流傳。”趙曉龍說,随着考古節目宣傳普及、科技手段加持,不少文物“出圈吸粉”。正是一代代文物修複師的傳承與堅守,讓後世人得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表示,将與妻子堅定攜手向前,“希望更多文物能體面地呈現在展櫃中”。(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