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醒獅鬧新春 歡樂中國年

“咚咚锵!咚咚锵!”春節期間,在廣東城鄉各地,都可聽聞振奮人心的獅子鼓聲。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着吉祥如意,進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着群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醒獅鬧新春 歡樂中國年

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曆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随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于南海縣。現流傳于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鑼鼓一響,黃金萬兩”的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曆代相傳。

醒獅是融國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醒獅鬧新春 歡樂中國年

最道地的廣式醒獅賀歲,并不止舞獅這麼簡單,拜祠堂、慶新春表演、群獅鬧元宵、獅隊走訪兄弟村……一個都不能少。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區,佛山南海一帶,場面相當熱鬧。至今獅頭制作的兩大流派中,就有佛山獅與鶴山獅兩大類,其中又以佛山獅最著名。

與北方獅不同,醒獅隻有獅頭,舞者兩腳着地,獅身以一塊獅被做成,蓋着獅尾的另一名演員。醒獅講究神似,它運用誇張的手法,紮作一個闊口大眼,神氣十足的獅頭,形象多姿多彩。有黑色的張飛面,紅色的關公面,還有老虎面、二花面等。

單就設色而言,醒獅又有七彩獅和黑白獅兩種。七彩獅是“獅母”,色彩豔麗,白眉紅須;黑白獅是“獅王”,青鼻鐵角牙刷須,挂滿絨球,貼滿銅鏡,光彩照人。鶴王獅俗稱“蛤母嘴”,嘴扁闊,角短,形體略小于佛山獅,耍舞規程則基本相同。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醒獅鬧新春 歡樂中國年

作為春節期間備受歡迎的吉祥瑞物,醒獅無論是道具、造型還是動作套路、民俗禮儀,都充滿好意頭。比如,傳統的“青”一般由生菜、芹菜、桔子、利是組成,有“生财、勤勞、吉祥”等美好寓意;《步步高》《群獅起舞慶昇平》和《花開富貴》等故事表演,在喜慶場合為人們助興;逢年過節兩獅相會時,要行謙遜有禮的會獅禮:按照行規,在耍舞過程中,黑白、七彩兩獅相遇,七彩獅要主動讓路,向獅王緻禮。

2006年,醒獅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群,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圖檔來源于新華網)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