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01

兩天前,我帶女兒去了一家DIY手工體驗店。

和女兒一起選好材料後,我坐在一旁,看着她制作。

這時,桌旁的一對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拿着一串半成品手镯,興高采烈地問媽媽:

"媽媽,你覺得我穿這個好看嗎?"

母親專心緻志地看着她的手機,她的手指在螢幕上溺愛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她似乎沒有聽到女兒的詢問。

女孩低下頭,什麼也沒說,過了一會兒,她和媽媽滿懷期待地走到了一起:

「媽媽,我會做好看的手錶嗎?」

媽媽敷衍了事的點了點頭,但視線還沒有離開電話。

小女孩失去了她的臉,放慢了她的動作。

幾分鐘後,她把她再次佩戴的手镯遞給母親,并低聲說:"我不會感到驚訝的。

"媽媽,你喜歡嗎?"

媽媽漫不經心地擡起頭,有些不耐煩:

"媽媽有事要做,自己玩吧!"

小女孩停頓了一下,瞬間紅了紅眼,然後突然把鍊子搖到桌上,喊道:

"我不想玩!"

母親終于回到了神面前,卻沒有注意到女兒的委屈,反而覺得自己不講道理:

"回家沒有樂趣!"

拉完女兒後,我走到門口。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圖檔來源:日本電影"高木的規則"

看着小女孩尖叫的背影,我感到莫名其妙的苦惱:

從頭到尾,她的母親都不明白女兒的脾氣和眼淚從何而來。

也許她隻是需要母親的一點關注和肯定;也許她隻是想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美麗的東西,并與她最喜歡的媽媽分享。

然而,母親一次又一次地無視和冷落,像一盆冷水,一點一點地熄滅了她心中的欲望,那些迷失、委屈和無助,最終讓她的心情崩潰了。

02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很忙","不要打擾我","自己玩"......

忙碌的時候,不快樂的時候,憤怒的時候,這些話,是最常對孩子說的話。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焦慮",意思是當一個孩子無論說什麼或做什麼,父母都是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會覺得他不在場,沒有被愛。

如果你一次做兩次可能并不重要,但更常見的是,被忽視和抛棄的感覺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不久前,南京一名10歲男孩離家出走,被民警發現在地鐵門口徘徊。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經詢問得知,他已經離開了十多次,原因是他的父母整天工作或玩手機,沒有人理會他。

在男孩眼裡,他的父母甚至不像警察那樣關心他。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什麼感覺?

一位受訪者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了,因為從小就一直有感覺,每次回想起來都不要顫抖,就像一把很鈍的刀,在身體裡不停地劃船,不會流血,但疼痛卻很真實。

她回憶說:

每當我母親心情不好時,她就會自動切換到忽略自己的狀态。

和她說話,不理睬她,給她買點東西,不要,給她求愛,走開......

久而久之,她養成了讨人喜歡的性格,伴随着極端的思維,愛鑽角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害怕犯錯,懦弱等非常消極的性格。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1511名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

研究發現,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的四種行為中,"忽視"導緻兒童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吳志宏 說:

"沒有回應,家絕望了。

也許孩子不能了解父母的表現,但父母的冷漠會讓孩子覺得:本來,我并不那麼重要。

這種"冷酷的暴力"比罵孩子更可怕,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可能是一輩子。

03

每個人生來都渴望被關注,尤其是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他最需要你的時候沒有及時做出反應,更多的時間,失望就足夠了,他就不再需要你了。

在電影《狗十二》中,李某曾與父親一起玩,答應帶她去天文展,但當天卻帶她去了大餐室。

看到時間拖得越來越久,父親無視女兒的焚燒乞求,也不在乎在人群前調情:

"人們還沒有弄清楚,看天文展覽嗎?"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李小萌很生氣,獨自跑到天文館,卻發現天文館已經關門了。

也許她對父親的失望從那一刻起就得救了?

被忽視了,她把所有的情緒都寄托在她的狗愛因斯坦身上。

後來狗輸了,所有的失落和失望都被點燃了,她也在瞬間崩潰了。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煩惱"隻是想得到父母的簡單回應,因為這代表着愛和關注。

歌手梅玲(Meiling Chen)是斯坦福大學三名學生的母親,在她的教育作弊中,有兩件事特别重要:

一、不要因為工作而忽視孩子

不管有多忙,每天睡前她都會陪孩子去玩釣魚遊戲,哪怕隻有5分鐘,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天堂。

2. 當孩子問問題時,他永遠不會被要求"等待和等待"

即使她正在做飯,當孩子來問她時,"媽媽,為什麼天是藍色的?""

她也會第一次關火,回應孩子:"問問還好,咱們一探究竟!"

父母的及時反應不僅保護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給了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我受到重視,我被愛。

梅還釋出了一條消息,反思他未能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反應: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我堅持要在半夜把她叫醒到嬰兒床上,即使我在獨立育兒的愚蠢想法下睡着了......

當時育兒的概念大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都是胡說八道!

越是滿足于依賴,寶寶就越能得到對孩子充分的情感反應,長大後才會有安全感,真正獨立!"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視。

父母的看見和回應,能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愛的滋養,給孩子獨立和勇氣。

04

對待孩子,最忌諱的"無關緊要的反應"。

比如孩子心愛的寵物丢了,死了,孩子顯然很傷心,但你沒什麼好癢的說:"沒事了,我們再買一個。"

及時回應并不意味着如果孩子想要什麼,我會馬上給他一些東西。

"不相幹的反應"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接受和了解,永遠不想敞開心扉;

兒童的需要無論情況如何,都會使兒童難以分辨是非,無視規則。

正确的回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觀點上,傾聽他的聲音,肯定他的情緒,然後用溫柔平等的态度引導他遵守規則,學會等待。

至此,胡克的"我知道"這句話一直被人熟知:

當兒子想拿走不屬于他的玩具時,胡克說:

"我知道你想要這個玩具,你現在不能把它帶回家,你有點難過,但這是規則。

當兒子從水堡裡出來,因為害怕而哭泣時,胡克還是第一次擁抱了他: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你做得很好,你很勇敢,你堅持着,不是嗎?"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一個"我知道",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母親的了解和關心。

一個"但是",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别人滿足。

更重要的是,母親及時的關注和溫柔的回應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母親總是和他在一起。

"少數人的道路"說:

愛的教育帶來好運,缺乏愛隻會導緻不幸。

有愛心的父母善于審視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回應孩子真的不難。

隻要我們願意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花足夠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的聲音。

當一個孩子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得到滿足時,他不會總是纏着父母去索要。

是以,每當你的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不要忽視他。

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反應永遠是最美的聲音。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