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豫康将軍,海軍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二)

作者:王澤強

範豫康(1922—2011),江蘇盱眙人,1939年11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區委書記、常州艦政委、鞍山艦艦長、青島水警區司令員、“719研究所”所長、海軍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等職,是新中國海軍的創始人之一,著有《征程與感悟—範豫康将軍回憶錄》。

(1組建新中國海軍的十三個幹部之一,2共和國海軍旗艦——鞍山艦艦長)

3出任“719研究所”所長,核潛艇研制成功

核潛艇以其正常潛艇無法比拟的隐蔽性好、機動性強、航行速度快、活動範圍廣、續航能力大等優勢,被認為是二戰後海軍軍事技術上空前的大變革。

1954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鹦鹉螺”号,在其後三年中,“鹦鹉螺”号航行六萬多海裡,竟從冰層下穿越北極,震撼了全世界。此後,英國、法國、前蘇聯等西方大國都相繼研制成功核潛艇。

面對當時的世界局勢和海軍發展的最新動态,新中國第一代上司人高瞻遠矚,認為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潛艇,才能以威懾對付威懾。

1957年,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核潛艇技術,毛主席拍案而起,發出铮铮誓言:“中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次年6月27日,代号為“09工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得到準許,拉開了研制核潛艇的序幕。

1970年,核潛艇研制工作已經持續了十二年,進展緩慢。當時負責核潛艇研究和制造的“719研究所”設在渤海之濱葫蘆島。時值“文革”時期,719所也受到沖擊,人心渙散,形成嚴重對立的兩派,内鬥現象十分嚴重。同一個課題,大家互不溝通,互不服氣,科研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中央軍委果斷決定,調範毓康出任719研究所所長,加速推進核潛艇研制工作。

範豫康到達719所,先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後,雷厲風行,立即着手整頓紀律,狠抓作風建設,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步調,嚴厲查處個别思想動機不純的人員,有人被撤職查辦,有人被調離,有人複員回鄉,全所上下受到強烈震動,一舉消除妨礙科研工作的内鬥現象。

葫蘆島氣候惡劣,辦公條件簡陋,沒有辦公樓,大家擠在平房裡緊張地搞設計;不少科研人員與家屬分居兩地,單身宿舍是雙層床,家屬來探親也不能團圓一下;主食是苞米面窩窩頭,副食品供應困難。範豫康從職工生活入手,争取上級加大撥款,改善辦公條件,提高生活水準;幫助科研人員解決子女入學問題,解決夫婦分居問題,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以此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經過一番整頓,719所面貌煥然一新,核潛艇研制工作突飛猛進。

範豫康在719所工作三年,與廣大科研人員同甘共苦,同吃食堂,不開小竈,沒有休息過一天,沒有回過一次家,為核潛艇事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廣大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971年8月23日,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1701(後改為401)建造完畢,下水試航,兩年試航取得圓滿成功,西方世界對此感到震驚、恐慌。從此,大陸邁入世界五大核潛艇國的行列,在國際上奠定了大國地位,在國際事務中取得舉足輕重的發言權,歐美列強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

1982年,範豫康又參與組織籌劃指揮了“09”配套工程——“巨浪”飛彈的全程試驗,圓滿完成了任務。

1985年,範豫康退休,還擔任海軍科學技術委員會及軍事學術委員會的常委、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副主任、海軍黨代表,從事海軍理論研究,撰寫了《甲午海戰失敗的軍事原因及主要教訓》等學術論文,主編了十多部海軍理論文集,在軍事理論界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9年4月,在海軍建軍60周年之際,也是他入黨70年的日子,他出版了專著《征程與感悟—範豫康将軍回憶錄》,總結了自己戎馬生涯七十多年的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範豫康将軍為新中國海軍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光輝業績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