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08:55
6月8日下午,作家劉義璇在香港東華書院去世,享年100歲。如果不是昨天明星去世的消息,很多人可能第一次聽到"劉義軒"這個詞。
但在文壇,尤其是香港,劉義軒是教父人物,他和金庸一樣,被譽為"香港新一代文藝族長"。

香港導演王家偉将劉義軒視為創作生涯中的"文學老師"。他曾多次提到,是劉義軒的小說《醉漢》《唐人》,直接影響了他創作的電影《花式歲月》和《2046》。甚至影片中很多金句,都來源于劉轶軒的小說,比如《花式歲月》中帶有迷人意象的這句話:"那些失去的歲月,仿佛透過一塊塵土飛揚的玻璃,能看見,能抓不住。各種看,也是含糊不清的。"
今天上午9.m,王嘉偉在推特上釋出了劉轶軒小說《酒人》的封面,以哀悼:"所有的記憶都是濕潤的——為了紀念劉一軒先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今年推出了《劉義宣經典》系列簡體中文版,包括劉義軒最具代表性的三部經典作品《醉漢》《下山》《廟内》,并選出最佳修訂版再版。在6月上映的新書《醉漢》和《缺點》的封面上,印有《王家偉電影《2046》和《花式歲月》的靈感。
劉義軒在内地,劉義軒的名氣不高,文圈外的人知道的也少。以至于我們第一次見到劉義軒,首先想到的問題是,如何解讀"易"這個詞?
其實,對于"張三聲"這個奇怪的詞,在《劉義軒與香港文學》一文中,已經介紹得很清楚:"你是怎麼讀這個詞的?場。你是什麼意思?一是古酒,二是古祭,三是古酒官,四是郁金香香草,五是"順滑"字通,泸毛,禹則是順滑、順滑。
《廟内人》第一版出版時,作者和妻子羅培雲女士在香港拍攝
但他的生活并不順利。1918年12月生于上海,原名劉同宇,出生于浙江鎮海。他的家庭優越,從早年接受西式教育,受到新觀念的影響,開始創作。二十多歲時,他在重慶擔任《抗日戰争報》副總編輯,然後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出版社,1948年因戰争原因赴港。
那一年,他30歲。
"當我離開大陸前往香港時,我沒有帶太多錢,以為我最多會在香港呆幾個星期。結果,戰争一路向南,我無法回到香港。"劉義軒從這個人那裡,一支筆,開始賣文學來支撐家庭事業,"我拿了所有的錢,隻拿了一支筆和幾張白紙,然後寫。當時,香港手稿的成本是1000字和三四港元。當時,香港不得不以三四美分的價格買一碗面條。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每天吃面條也可以通過。
他的一生是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文學界的見證。自1940年代及1950年代以來,劉先生一直擔任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多家小報的主編及主編。巅峰時期,劉義軒為13家報紙撰稿,日寫13000字。直到他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成為《香港文學》的主編,他才真正把純文學作為自己的職業。
在那些日子裡,他說:"從上海來到香港後,我獨自一人,每天用筆寫一萬字。我白天寫娛樂作品,晚上,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寫我最喜歡的作品來娛樂自己。"
1962年,44歲的劉義軒終于能夠創作并出版他的嚴肅文學小說《酒人》,《酒人》開創了香港文學中意識流的小說,被認為是中國人世界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這項工作使劉曉波聲名鵲起。但他嚴肅的文學是肆無忌憚的,充滿了實驗性,不容易被大衆接受,真正的普通讀者并不多。
2000年,劉轶軒的另一部代表性小說《反面》出版,享年82歲。他的名字最終在香港廣為人知,不僅因為他被譽為"香港文學教父",還因為導演王家偉。那一年,梁超偉、張曼宇主演的電影《花式歲月》在香港首映,王嘉偉在片尾用大字"特别感謝劉義軒先生"。
王家偉說:"讓世界再知道一次,知道香港有劉轶軒這樣的作家,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情。"
《酒人》,有一個難忘的開端:"生鏽的感情和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推開窗戶,雨滴在窗外的樹枝上閃爍。雨,就像舞者的腳步一樣,從葉子上滑落。關掉收音機,突然有神的聲音。"
王家偉将小說的開頭移到了他的電影上,其中有"生鏽的感覺和雨天"的情節,下雨天,女人靠在生鏽的欄杆上,"睜大眼睛做夢"。
王家偉比劉一軒小40歲,1958年出生于上海,五歲時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王家偉讀了很多上海和香港文學家的作品。
香港媒體報道稱,被小說《飲酒者》擊中的王家偉親自跑去香港文學雜志探望劉轶軒。結果,劉義軒給他寄了一本《下行》。結果,王家偉一口氣讀完,又一次被《下行》深深地打動了,于是他有了電影《花式歲月》。
到了2013年,95歲的劉轶軒回憶道:"拍戲的時候,他們讓我看看當時的情況,但實際上,他們想讓梁超偉看看他和劉藝璇本人是什麼樣的。"
梁兆偉在大銀幕上飾演劉一軒,也就是《花式歲月》中英雄周木雲的原型。
《花式歲月》與《醉漢》和《缺點》混合在一起,在《花式歲月》中,主人公周牧雲是南方的小說家,通過為報社寫黃色小說謀生,這種身份取自"溫人";
在小說《酒人》中,劉轶軒以自己為原型,講述了香港文人面臨的理想現實困境,通過英雄在純文學和商業化中的搖擺,以及理性和眩暈中的人的運動,探索了南方人的精神困境。
同樣出生于上海、現居香港的王家璇很欣賞劉轶軒,劉轶軒在《花式歲月》的片尾字幕中特别向劉轶軒緻敬,從此,"1972年出版的小說,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1960年的故事"。"
在紀錄片《在島上寫作:1918》中,劉義璇躺在書桌上寫道:我做了一個夢。曾經那一代南港島識字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走了,而現在,最後一個劉一軒,也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