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最近,我們聽到了我們的文學前輩去世的消息,這次是由香港著名作家和媒體人劉義璇寫的。6月8日下午2時25分,劉義軒在香港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9歲。

劉先生逝世後的第二天,我們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香港著名作家劉義軒的逝世,他是唯一一位開創香港現代主義的先驅"。今天,我們重新發表紀念文章,跟随作者的筆觸,回到劉轶軒的寫作世界,跟着他進行文學之旅。

劉轶軒,原名劉同宇,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30歲時移居香港。第一部短篇小說《流亡中的安娜·弗羅斯基》(Anna Frosky in Exile)于1936年出版,但他職業生涯的傑作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之後完成的。作品包括《酒人》、《唐恩》、《神殿内》、《錯》、《島與半島》、《他有一把鋒利的刀子》、《模型郵票陶瓷》等作品。其中,《酒人》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與《唐氏》一起啟發香港導演王家偉将電影《花式歲月》《2046》拍成。在《花式歲月》的片尾字幕中,王嘉偉向"上海綜合體"的先驅緻敬。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作者|一把綠色

文藝界凋零,前輩們一個個仙女之旅,這一次,是百歲老劉一軒。

記得兩年前,《他們在島上書寫》在香港大學舉行新聞釋出會,紀錄片《1918》中的英雄,98歲的劉義軒坐在台下,他無法聽演講,請嶺南大學教授黃淑賢代表演講,白先勇在台上,愛(今年3月去世), 林文月和其他幾部電影的主角都是他的後代,而他們的談話,劉先生或許聽不到,但還是親自聽,作為對文學的支援和緻敬的一種方式。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他們在島上書寫》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劉義軒:1918》,用圖檔和訪談記錄了劉義軒的經曆和創作。圖為1918年電影的第一幕,劉義軒在當年的原始報紙上,親手抄襲了《酒人》的文字,被憤怒燒傷。

劉轶軒的話說,世人最廣為人知的是《醉漢》和《唐人》,分别啟發了《2046》和《花式歲月》的創作。王家偉在《酒夫》中也用"所有的記憶都是濕潤的"這句話向族長緻敬,在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的序言結尾,他坦言:"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娛樂别人,以便生活,現在我想娛樂自己。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2046"(上圖)和"花哨的歲月"(下圖)

自娛

香港狐步舞

1963年寫《酒人》時,劉義璇已經四十多歲了,經曆過從生地上海搬到抗日戰争後方的重慶,而且隻在香港以南,半輩子漂浮着,就作家的創作生活而言,還不年輕。

用他自己的話說,《酒人》就是"寫一個精神失衡的知識分子在苦澀的時代如何利用自我虐待謀求生存",當現實主義已經被世界的光陌生土地所驅使時,劉義璇借用現代小說的技巧,表達了社會生活的哀歎。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酒人》

作者: 劉轶軒

版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

小說以第一人稱叙事,寫機老劉郁症一定不能下定決心借酒去憂慮,文字、醉酒的潛意識和酒的覺醒意識穿插着行軍,"大海是一個巨大的藍色圓柱體,風吹着,大海要做一個漫長的團聚的寒意","太多的建築有一種淩亂的感覺, 保守派還是更喜歡小夜曲","人生的火焰需要一個粉絲,第三隻眼睛已經看到了剪掉的頭發碎屑"......噩夢般的長句和破碎的章節,貫穿全文的"酒不是一件好事"、"我喝了一杯"、"我喝醉了",推着杯子在自我回答之間,流淌着女人的喜悅和失落的擁抱,老劉試圖拯救自己并不斷下沉,充滿實驗文字,是良心的折磨和噴出的詩句。

讀《醉漢》,難免會想到 30 年代新意義上的代表上海狐步舞,穆世英用蒙太奇、意識流、象征主義、印象派,呈現出十裡海洋的田野夜歌,這首地獄上的天堂,狐步舞、爵士舞、霓虹燈動的光,都市人敏感複雜的心靈。

由沐世英啟蒙劉義軒,随後紙醉金迷的競技遊戲搬到香港,越是興旺堕落,沒有比這少,在現實之間,生活苦澀,心郁寡歡,人性扭曲,當錢沒有良心,嚴肅的文學沒人問,專業作家為稻草, 隻能麻痹社會意識和自我意識,酒和性成為救命稻草,疾病成為嘲弄。

是以,總有人把"老劉-劉義玄-周牧雲"畫成一串等号,而作者的實際經曆又是什麼呢?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缺點"

作者: 劉轶軒

版本:作家出版社,2001年2月

比如劉曉波的另一部作品《下行》,來自集郵術語,指的是正面和負面的雙聯郵票,由一個記得過去的老人和一個渴望未來的少女寫成,兩條生命線不會在城市中相遇 步行道和内心世界,情節沒有起伏, 這部小說在1972年的《星島晚報》系列中,因為門檻太高,讀者有限,到11萬字就要結束了,而且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有機會出書——不像梁兆偉,周牧雲被賦予了無數浪漫的想象,劉亦軒沒有那些風雪月, 他隻是用一支筆和時代遊戲,很多痛苦,但從不沮喪,是娛樂,也是瘋狂,曲高和守寡也沒什麼壞處,他的前線拉得更久,也把它當成一項使命。

娛樂人們

痛苦和喜悅

周木雲不一定是劉一軒,蘇麗珍晚上一個旗袍買雲吞臉,但也有痕迹可循。

去香港後,家裡的财富四散,劉義毅本能地想到賣文學為生,試探性地寫一份千字稿寄出去,也就是拿10元的稿費,當價格幾何嗎?三毫美元一碗雲燕面,一份稿費可以買到30碗,在六七十年代,他一天寫十三篇專欄,達到巅峰時期,一萬多字,足以應付食衣,每天起床開始筆,如果寫得順利,他包車去報社投稿, 然後帶老婆出去吃飯,已經很開心了。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紀錄片《他們在島上寫作》中的劉義軒。

蔡瀾在文章中還回憶說,南圈的人,聚會上喜歡打小麻将,有時打中,報上叫提醒,劉一軒叫他這個小弟弟搬一張小桌子,拿出手稿紙,等等的時候卡,"它就像一台縫紉機, 不斷編織文本。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劉轶軒小說選集》

版本:Blossom Literary Press 2007

這些出于閑暇而編排出來的文字,被劉義軒毫不客氣地稱為"目的隻是為了換取稿件費的垃圾",要知道,他堅持了"為生活"這個詞,不去任何機構住,除了作家,他還是一名增刊編輯,他采取了擠壓政策, 看到針腳在文中将商品傳播成一部精心挑選的嚴肅文學,向讀者推薦泰敬農,将木良的作品的結尾,也積極探索新人,而且,西溪一代,都被它扛了起來,據說他經常趁老闆不注意, 把年輕作家的純文藝作品放在旁邊看和看,或者趁老闆的好心情,直接放在關注的位置,總之,撒上傳播的種子,可以飄得很遠。

苦澀與否?1985年,臨近退休的中國通訊社邀請他經營《香港文學》,他本應卸下娛樂的重擔,卻欣然接受,也主動退出了所有報紙專欄,連續15年,留下了近200期豐碩的成就。

退卻如履薄冰,前後,為信經為劉義軒,想必是痛苦與幸福。

結語

回到紀錄片《1918》中,劉義軒的晚年生活,每天還保持着外出散步的習慣,樓下就是商場,他每天都要出門,被一個好人扶着,坐輪椅,看着著名的店面櫥窗,看風景,每天吸新鮮,是作家的意識, 95歲的接受采訪時,被問及自己的願望是什麼,他的回答還是"希望繼續寫一部不一樣的作品",為什麼?"這是不容鼓勵的,隻要你願意,你就會以各種方式走這條路。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紀錄片《他們在島上書寫》是與劉義軒和妻子羅佩雲合影的。

劉義軒這條路,幾百年來,娛樂人走得很遠,到沒人,神沒有工作,聖人沒有名字。

劉義軒:娛樂人遊得遠

直接點選關鍵詞,看過去精彩

掃一掃海報二維碼,參加本周的"我有客人"線上沙龍

或者點選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