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春節将近,年味更濃。

小編為了給大家

營造熱烈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特将臨夏非遺年俗

及其承載的美好寓意送入千家萬戶,

讓大家感受家鄉味、家鄉年,

歡歡喜喜過大年!

河州天啟棍

臨夏在曆史上有着河湟雄鎮的美稱,它東臨洮河,南依大子山,西與吐蕃接壤,北傍黃河,是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中華國術在這裡源遠流長,而這裡最出名的就是被譽為西北名棍的天啟棍。

流傳于臨夏兩百多年一帶的天啟棍又名河州棍,它是大陸武壇所稱道的“西棍”重要組成部分。天啟棍法曆史久遠,内容豐富,風格獨特,粗狂荒率,古樸無華。以短制長、轉換巧妙、兩頭交打,擊法刁鑽犀利、多同兵法,是大陸雙頭棍法揭打流派中的佼佼者,獨立系統于一家。

楊學智,“天啟棍”第五代代表性傳人,2019年公布為臨夏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楊學智拳師示範的天啟棍、迎風條子、黃龍條子、串子棍、折掄棍、内容豐富,風格獨特,棍打一片,呼呼生風。其棍法清晰,步伐靈活,松肩展臂,力透棍尖,發力脆快,忽長忽短,梢把齊全,兩頭交打,在不斷的換手調把中變換棍法,即換手不見手,技擊性強。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外胯杆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動龍樁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秦王胯劍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浪裡挑沙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盯視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湘子伴僧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鎮裡把簧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雙龍

在臨夏獨特的人文地緣這肥沃的土壤和崇文尚武的民俗、民風的良好氛圍中,天啟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多元的價值功能,它的傳承價值是其它體育項目無法倫比的。與此同時,棍術表演存在于臨夏許多傳統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中,比如說春節耍社火,每一隊社火中棍術表演不可或缺,棍手們一個個武士打扮,以示威風,他們的單練和有故事情節的對練是衡量社火品質的主要标準。

王氏銅鑄技藝

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大陸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臨夏,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臨夏又是甘肅的青銅故裡,青銅是這座小城的象征,而青銅鑄造就好比是其中的血液,讓小城時刻充滿着生命和活力。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王氏銅鑄技藝流傳于臨夏市枹罕鎮銅匠莊村,王氏祖籍南京人,相傳在明嘉靖年間總兵王英奉命征西,兵敗安置此處,當地一銅匠無嗣,便過繼王英一子,遂繼承銅匠技藝,傳至今日已有20餘代。王氏銅鑄技藝制作時選用紅泥雕出所需要的鑄造器物的模型,然後用潮濕白色粘土翻模,用黃銅進行焊接、組裝、打磨、抛光。長期以來王氏銅鑄技藝一直是臨夏市銅匠莊村的支柱産業,目前已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主要鑄造藏傳佛教用品,産品行銷甘肅、青海諸多地區,廣受歡迎。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王氏銅鑄技藝的鑄造工藝與其他地區的最大不同點在于模具。按中國傳統的鑄銅工藝,一般都用翻砂法和失蠟法,而他們的制作模具使用的是本地黃土,其優點在于就地取材,工藝簡便,節約成本。王氏銅鑄技藝作品,外形美觀,同時,它在制作和元素配置上又有着濃厚的文化氣息。尤其銅鑄雕刻技藝,不但凝聚着厚重的曆史輝煌,更是中國民間技藝的瑰寶,展現出臨夏厚重的文化積澱。傳統翻砂鑄造法的大體流程分為翻砂鑄模、泥漿注芯、熔銅澆灌、雕刻,工序十分繁多瑣雜,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接下來我們着重介紹一下銅鑄技藝的失蠟法。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失蠟法,青銅鑄造中一種獨特精湛的技法,古老而神秘,它的制作工序似乎并不算十分複雜。從設計制型到脫蠟焙燒直至澆注打磨,整個流程十幾道工序。然而,這其中的每一道都十分講究,精、巧、細是對每個環節每個制作者的共同要求。首先是設計和泥塑制型,這幾乎奠定了銅器最終成型的造型,大小、寬度、厚度都要靠手感和經驗來把握。之後是用蠟或動物油等制成待鑄器物的蠟模模型,成型後需要工藝師将表面的氣泡或者一些凹凸不平等不完美的地方精細修整,有時一個拳頭大的小件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然後是沾漿,在蠟模表面敷以配置好的泥料或用細泥漿澆淋形成泥殼,再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焙燒後即成鑄型,直到加熱烘烤使蠟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向腔内澆注銅液,凝固後才能得到鑄件。隻是到此時,得到的仍不過是一個粗品,需要經過不斷的打磨和抛光,這樣才能使銅器散發出自内而外的透亮光澤,在砂輪和砂紙的打磨過程中,分寸和力度的把握都要恰到好處,不然一件精美的銅器就有可能毀于一旦。

來花兒臨夏慶新春,體驗河州天啟棍、王氏銅鑄技藝

目前,枹罕鎮銅匠莊有一個銅鑄工藝品陳列室,而它的主人王成德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銅鑄技藝的傳承人,該陳列室為王成德自籌七萬元建成。室内收藏有清代及民國的金剛鈴、佛像,也有王成德曆年創作的金剛鈴杵、佛像、钺刀、淨水碗、油燈和印版等銅鑄精品近200件,收藏頗為豐富。充滿古銅氣息的陳列室,一座座精雕細琢的銅工藝品琳琅滿目,一根毛發,一絲紋理都被打磨得纖毫畢現,透空飾物參差錯落,玲珑剔透,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