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俗日記:除夕夜熬一宿

講述人:王傑,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到了臘月最後一天,是整個春節節日中的最隆重也是節日氣息最濃的部分,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等。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俗日記:除夕夜熬一宿

除夕節令的由來

作為除舊迎新的大節,除夕被正式确立始于漢朝。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确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相應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過了除夕晚上十二點,就是一進制複始,萬象更新的新的一年了。民間也叫“熬年”。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俗日記:除夕夜熬一宿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正因如此,守歲是春節最為重要的習俗之一。除夕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據史書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晚上,要擊鼓驅逐“疫疠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是“一年日月今宵盡,更歲星辰子夜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令人留戀的時刻,是以此時大家要圍坐話舊,通宵暢談。關于除夕的來曆有很多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傳最廣的還是我們前面講的關于“年獸”的傳說。在除夕之夜,年會出沒于人間,人們為了保證安全,在它除夕夜出沒的時候閉門不出,在自家大門上貼上紅紙,燃放爆竹驅趕它。大家一同圍坐,徹夜不眠,等待年獸離開。我們今天貼春聯、守歲和放爆竹的習俗均是來源于此。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均有除夕守歲的風俗習慣,可見守歲傳統的曆史之悠久和影響之深遠。

有趣的守歲習俗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的地域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守歲習俗,比如蘇州除夕守歲時,人們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在自家的院子裡鋪上芝麻稭,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之意。再比如,雲南衆多少數民族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習俗,如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彜族春節期間會跳“阿細跳月”的舞蹈;除夕夜,壯族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

古詩中的除夕夜

中國古代還有很多描寫除夕的古詩詞,展現了古人對春節節日的重視和當時的時代風貌。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一詩: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绮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詩文的大意是,傍晚的夕陽斜照着華麗的宮殿,歲月使宮廷更加美麗。年終歲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宮闱裡似乎吹進了和煦的春風。巨大紅燭點燃了,遠遠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團。君臣歡宴飲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辭舊歲,通宵歌舞。者首詩通過作者對除夕景象的描寫,來突出唐朝守歲的氣氛,展現了國家繁榮強大的景象。

再如家喻戶曉的宋代王安石所作《元日》一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意思是: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又如宋代詩人陸遊的《除夜雪》一詩: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着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着燈光用草字型趕寫着迎春的桃符。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在新年來臨之際的歡快心情,以前對來年的希望。

從這些詩人的詩句,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對除夕,特别是除夕之夜的重視。守歲,守的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家族、家庭的真摯熱烈,難以割舍的感情,這是我們華夏兒女所共有的獨特情懷。

制作:李方舟 張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