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守歲迎春古詩八首:春随鬥柄回,酒醒即逢春

春節除夕夜,有着守夜跨年的傳統,這種傳統起源于何時呢?

紀年本來就是重大的事件,無論是先秦時代将過年定在農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還是自漢朝将新年定在了農曆的一月開始,都是對普通人影響深刻的日子。年,意味着一個四季輪回,是結束也是開始。

守夜的傳統不用刻意尋找古書記載就知道,有年的劃分,就會有守歲的傳統,至少掌握着國家運作的統治階層,此夜必會不眠,以報答命運的垂青。

《呂氏春秋》,記錄了先秦時代農曆十二月必要的除疫儀式,“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周朝皇帝會指令巫師作法,宰殺土牛做犧牲,以送走冬天的寒氣和瘟疫。通常這樣法事,通宵達旦,晝夜不停,火把燃燒,這是除夕的最早來源。周朝以十一月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十二月的除瘟疫法事,是和新年分開的。

但是到了漢朝,以農曆元月作為新年的開始,農曆十二月的除疫儀式依舊保留,和迎接新年合并,除夕連着新年,漢朝高誘注雲:“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也就是漢朝的除夕夜已經形成。因為擊鼓驅疫會連綿至晚上。次日就是新年。

而漢朝的新年在農曆一月開頭,此時又有立春這樣重要的節氣,驅疫,迎春,迎年,這個夜從此熱鬧,從上到下,從統治階層到普通群眾,這個跨年夜不守也不行了。

有人說守夜的流行起源唐朝盛在宋朝,可謂大謬。因為漢朝就是如此,新年前的一夜,辭舊迎新,冬去春來,篝火四起,歌舞不斷,或祭或娛,感恩歲月,火光通明。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為待曉光催。“南梁 · 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歲詩 》

這是南北朝的一首詩,寫的人是梁朝湘東王的一個參軍,算是不小不大的中階官員,他除夕和妻子一起守夜。可見守夜的傳統并非因為漢朝的覆滅而消失,反而三國兩晉南北朝,無論何種政權下,都在自然延續。

除夕夜真是歡樂多多,飲酒不停,那酒中浸泡着桃果,那粽子裡包着楊梅。誰說粽子隻是夏天吃,這除夕夜依然有包着楊梅的粽子,顯示着物質的豐裕。

半夜裡忽然簾子被風吹開,燭火也燒盡,炭火都成了灰,但是夫妻兩個人仍舊沒有睡覺。

為什麼呢,妻子和他都打扮得整整齊齊,以明麗莊重的服飾等待新年。

不要問為什麼穿得這樣莊重,頭上的钗子仿佛沉重,女主人都有倦怠的神情,但是依然不睡,那是等待新年的太陽啊。

以鄭重的姿态迎接新春新年,這是風俗,更是虔誠的心意。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

送寒馀雪盡,迎歲早梅新。“唐初 · 李世民《于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 》

下行不過幾十年,就到了唐朝,守歲的風俗自然流傳,貴為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原,依舊召集臣子一起守歲,當然隆重,因為必不可少的是皇家宴席。

四季從頭開始,又一年從玉管中飛出了春天的消息。

隻在這守歲的一夜之間,季節就變了,冬去春回。

來讓我們看看,那宮殿外的雪随着寒氣消融,迎接新一年的,是最美麗的梅花開啊。

當然這也是贊美了自己和臣子,是那風雪中的梅花,一起迎接新年新春。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閑居寡言宴,獨坐慘風塵。

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曉光新。

耿耿他鄉夕,無由展舊親。“初唐 · 駱賓王《西京守歲 》

唐朝兩京制,長安和洛陽都是都城,長安往往稱為西京。

這首詩先抑後揚,情感綿長。

自己閑居,在熱鬧和宴會中沉默寡言,因為沒有融合到這裡的人際圈子。

一個人在除夕夜坐着,想到自己悲慘凄涼,風塵淪落在這北漂歲月。

但是這是除夕夜,随着半夜裡熱鬧的迎春的聲音,他忽然振奮。

忽然間寒冷的冬季就過去了,我擡頭走進庭院,仰望天上的星辰,感覺到了特殊的春意。實際上這春意是庭院外的人聲帶給他的。守歲最美的就是交年時分,唐朝雖然沒有鞭炮,但是準備了各種竹子,篝火燃燒,還有街上各種慶祝活動。

就算是再冷,也抵擋不住迎春的洪流和熱鬧聲,在半夜達到高潮。

于是他也振奮起來,這個後半夜是春天新年來臨,寒氣在熱鬧中消散,新年即将到來,共着即将升起的太陽啊。

他的心情很快變為明麗。

隻是在他鄉的熱鬧裡,他還是感到一點點不足,因為家家戶戶都是一起熱鬧地迎接新年,他有多久沒有看到自己的親人了?

人間的熱鬧是孤獨人最好的安慰,屬于他的新年,在守夜之後,也讓他有着新的氣象吧。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今宵冬律盡,來朝麗景新。

花馀凝地雪,條含煖吹分。

绶吐芽猶嫩,冰台已镂津。

薄紅梅色冷,淺綠柳輕春。

送迎交兩節,暄寒變一辰。“ 初唐 · 李治《守歲》

唐朝的皇帝個個有才,虎父無犬子,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兒子唐高宗李治,除了身體差點,文采不輸給皇帝爹。

除夕這夜冬天也就該過去了,明天是最嶄新明麗的春天,萬象更新。

梅花還在雪裡開放,楊柳枝條已經感受到了最早的春風。

那柳芽微微吐綠,那池塘樓台的冰開始融化,形成涓涓水流。

雖然梅花還帶着殘冬裡的冷豔,但是柳樹已經淺綠,感受到了春天的回歸啊。

送臘迎春就在這一晚上,溫暖和寒冷的變化,就在子夜一個時辰裡啊。

李治喜歡楊柳,這首詩寫梅花兩處,寫楊柳三處,或者這也包含着他柔韌包容的個性,是他繼承了父親李世民的江山,是他包容着愛妻武則天的才幹,是他以柔韌寬容的姿态和方法,奠定了大唐盛世。

”歲逐更籌盡,春随鬥柄回。

和風先傍柳,薄雪暗驚梅。

坐對燈花結,歡吹酒蟻開。

莫嗟華發短,且喜一年來。“ 北宋 · 範祖禹《守歲》

宋朝的民間更開放包容,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守歲盛行于宋朝的原因,經濟的繁榮,讓普通群眾更活躍,過年花樣百出,吉祥熱鬧。

一年随着更漏時間的流逝,就在這年這夜過去。但是春天和新年卻在半夜裡回歸。

那和暖的春風,首先吹青了楊柳枝,那迎春的梅花,在薄雪裡開放。

不要認為這是套話,梅花楊柳的尋求詩意美,這是寫實。因為宋朝放開宵禁,你可以在半夜走到街上,去看夜色楊柳,薄雪梅花。街上到處都是人流,且此時已經産生了火藥做的爆竹煙花,除夕夜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回家後,蠟燭上結着燈花,預示着來年吉祥。通常會觀察燈花結成的姿态,來表示吉利并猜測這吉利會應驗在什麼地方,又會因為燈芯燈花炸開,而更感覺火爆吉利。

燈花結得越大,越表示來年幸福越多。

這樣太平美好的日子,下半夜繼續喝酒,當然這酒是低酒精的飲料,保暖養生。

不要覺得光陰如水,自己又老了一歲啊,你看新的一年來了,新的幸福等着呀。

這是太平時光的年歲和守夜,期待美好新年和明天,大過了歲時憂患。

”守歲寒齋裡,開盤試奠辛。

杯行猶是臘,酒醒即逢春。

天地長為客,風塵歎此身。

歲時追往事,獨有老随人。“元末 · 戴良《郡齋守歲 》

守歲迎新是古老的民俗和傳統,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戰亂流年。

辭舊迎新,是對未來的期望,是延續是傳承,是文化是心理是精神的從未斷絕,反而歲月憂患之時,更加深沉。

在寒冷的屋子裡守歲,桌上擺着祭奠先祖的祭品,給他們享用之後,然後自己拿着筷子和婉,開始吃年夜飯。

這個民俗規矩至今盛行,吃年夜飯時,或先祭祀祖先,或給亡人留一個位置和杯盤。

吃飯喝酒的時候還是臘月冬天,當酒醒之後,幾個小時,就是睡在春天裡了。

這句很美,寫出守夜跨年的那種美好,一夜回春或者逢春。

隻是詩人所在的時代不好,元朝末期,戰亂漂泊,歲月艱辛。

是以他不免感歎自己一生,常年飄零。而自己也老了。

但是正是這種不廢的儀式感,不忘記先祖和傳承,才讓守夜和新年格外有着意義。因為中國人是在一代又一代深沉的緬懷和扶持中相與度過曆史的寒冬,迎來了今天的太平和繁榮。

”八千裡外寅前夜,六十年間雪後春。

對酒莫辭今夕醉,明朝又是歲華新。“ 明 · 林熙春辛亥守歲

一位老人,一位年邁的老人,在京城守歲,68歲的林熙春被起用,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這都是需要正直毅力還有精力才能勝任的職位。但是此時的他一心報國,遠離安逸的家鄉。

在又一年除夕守歲夜,他懷念萬裡之外的家鄉廣東潮州,寅時,是淩晨三點,寅前是就是除夕夜,家鄉親人一定在守歲,隻是沒有他。

但是他珍惜自己的際遇,是白頭之後受到皇帝和朝廷的重用,像霜雪之後的梅花,迎來了遲來的春天。

他要用喝醉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同時又要用飽滿的熱情回報皇帝和工作。

這首詩,深沉樂觀,厚重,明麗,展現了一個古代愛國官僚的拳拳愛國愛家的心情,真實穩健。

值得步入老年的朋友們借鑒他的心胸和情懷。

守歲迎年古詩八首:一夕變冬春,年共曉光新

守夜跨年至今是春節期間的高潮時段,辭舊迎新,萬象更新,春回大地,普天同慶。

你也寫一首守夜詩吧,讓好的民俗和傳統代代相傳,那也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