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家楊代欣:打牙祭和放鞭炮是那時孩子們的最愛|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書法家楊代欣:打牙祭和放鞭炮是那時孩子們的最愛|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楊代欣和孫女朱世伊前兩天在阿來書房給市民免費寫福字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1月31日,适逢大年除夕,著名書法家楊代欣家裡到了一年家裡最熱鬧的時候。前些日子,他忙着為親朋好友和成都市民寫春聯送福字,這下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和家人共享團圓之樂。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楊代欣聊起現在的春節和兒時的回憶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春節老民俗的消失其實并不是一種遺憾,而恰恰表明時代在進步。”

楊代欣說:“我小時候的春節記憶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了,畢竟現在我已是到了古來稀的年紀。記得很清楚的就是,成都春節過年曆來有獨特的老民俗,就是逛武侯祠的廟會和杜甫草堂的人日遊。”

書法家楊代欣:打牙祭和放鞭炮是那時孩子們的最愛|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對73歲的楊代欣而言,他童年最深刻的回憶就是春節來了要“打牙祭”。“必須要吃得好!還有就是穿新衣,無論洋布也好,粗布也罷,一般過得去的家庭都要給娃娃置辦一套新衣服。現在過年娃娃們對新衣服不‘感冒’了,因為一年四季都在穿新衣服,随時看上去都亮堂堂的,這說明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那時的小朋友最期待的是過年放爆竹和煙花。我記得很清楚,每年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跑出去放鞭炮,大年初一早上起來一看滿大街都是紅色碎紙,那是鞭炮的‘殘骸’。春節還給我另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得壓歲錢,長輩們給的壓歲錢,一般父母是不會收的,就統統進了我們的口袋。”楊代欣說。

楊代欣認為,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有很深的精神内涵,這代表着一年的開始。“按我們傳統的說法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國家是個農業國家,是以對農曆節氣是非常重視的,緊挨着春節的立春是一個大節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是以,春節到來前我們很向往,來了後我們要過得歡天喜地,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書法家楊代欣:打牙祭和放鞭炮是那時孩子們的最愛|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楊代欣還認為,民風民俗的産生、繼承和延續有一定曆史規律。人類的社會是在往前發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以有些民俗逐漸消失也是情有可原。“比如我們吃團年飯和守歲就是基本和古人一樣,而像祭竈這樣的老春節民俗現在很多地方都看不到了。”

楊代欣向封面新聞記者舉例道,“還有一個消失的春節民俗就是,人們舉行祭拜儀式,以前春節在祠堂祭祖的規模是很大的,而現在隻留下了類似張家祠、李家祠這樣的地名。”

【口述者簡介】

楊代欣,1949年生于成都。從劉東父先生學習書法,從孫授昌先生習刻字,從呂洪年、徐無聞、黃稚筌先生諸入攻書法理論。學書從篆、隸入手,碑帖結合。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副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