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夕:一頓團圓飯,一個團圓年

提起除夕,大家的腦海中會想到什麼?一頓美味的餃子,吃罷年夜飯全家守歲的溫馨,還是貼春聯和窗花?

“爆竹聲中辭舊歲,臘梅笑裡迎春光。”其實,它的内涵遠遠不是一頓年夜飯那麼簡單。在民間,“過年”是個時間段,從小年甚至臘八節開始,人們準備年貨,打掃房屋……忙忙碌碌迎接新年。除夕,是第一場“重頭戲”。

除夕:一頓團圓飯,一個團圓年

除夕的傳說與由來

除夕又叫大年夜、歲除、大晦日等等。大多數情況下,農曆十二月有三十天,是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當十二月小月時,大年夜就變成了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

對除夕這個名字的含義,曾有許多人做過考證。按字面意思看,“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形象地說明舊年、新歲的交替。

人們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夕”的怪獸,特别兇猛,經常傷害人類。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年”的小孩告訴大家攆走夕獸的方法:它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按照小孩教的辦法,大家果然趕走了夕獸。為了表示慶賀,人們紛紛穿衣新戴新帽,到親朋好友家裡道賀。年趕走夕的這一天就被叫做“除夕”。

不過,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也是“除夕”由來的另外一種說法。

除夕:一頓團圓飯,一個團圓年

貼窗花、貼春聯……年味也在這裡面

除夕一大早,許多人家會早早起來,在大門口貼上春聯。春聯也叫春貼、桃符等等,文字工整、對偶,言簡意赅地抒發對新年的期盼。

據說,過年貼春聯的習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變得既精美又富有藝術感,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按使用場所分類,可分為框對、春條、鬥方等。“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内容,貼于相應的地方等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也就是窗花。同時,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時候,還會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倒(到)了”。

另外,“福”字也可以被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除夕:一頓團圓飯,一個團圓年

一頓年夜飯,一個團圓年

除夕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在除舊迎新之外,吃團圓飯、守歲是此時的習俗之一。

梁實秋也在文章裡說,過年須要在家鄉裡才有味道,“羁旅凄涼,到了年下隻有長籲短歎的份兒,還能有半點歡樂的心情?”

過去,年夜飯的菜肴,有些在過年前幾天就準備好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切菜、剁肉的聲音與說笑聲編織在一起,組成除夕一曲歡快的樂章。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吃團圓飯,享受的既是美味佳肴,也是過年愉快的氣氛。

一般來說,飯桌上會有火鍋,象征着日子紅紅火火;有的地方則必定要吃魚,“魚”和“餘”諧音,象征“吉慶有餘”,也寄托着“年年有餘”的美好心願。

除夕:一頓團圓飯,一個團圓年

舊日有這些禁忌,盼望順利迎新年

為了表達除舊迎新的意思,過去除夕有很多的禁忌。比如,不能說鬼、死、殺等不吉利的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潑污水等。

尤其是在年夜飯時,如果有些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這些吉祥話是人們必做的“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年夜飯開餐前,很多人家會先準備供品祭祀祖先。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當然更不能吵鬧、罵人,否則就是不尊敬祖先。

如今,随着時光流逝,許多除夕的禁忌已經被打破了,年俗也在向着更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唯一不變的,還是人們對家的眷戀:一年到頭,全家大小共叙天倫,也是最難得的幸福。

來源丨中國新聞網 圖檔 | 攝圖網

責編丨王曉軍 主編丨雷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