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與芬蘭之間的戰争,蘇芬戰争于1939年11月30日爆發,由蘇聯首先對芬蘭發動進攻,雖然蘇聯取得了勝利,但傷亡慘重,計劃的目的沒有實作, 由于雙方的權力差距過大,最後的停戰和談還是芬蘭削減了土地補償,随後在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标志着戰争第一階段的結束。

芬蘭原本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的國力,蘇聯在成立的同時,芬蘭也趁着獨立,自蘇聯成立以來,兩國之間的邊界一直存在争議,與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系密切, 是以蘇聯作為德國的可能幫兇,雙方保持了十多年的緊張對抗。
蘇聯一直在談判、威脅和支援反對芬蘭政府的各方解決邊界問題,并在必要時通過軍事行動直接收回芬蘭,直接吞并該國或使其成為附庸國,而芬蘭政府則堅定地獨立,稱蘇聯被視為其最大的敵人和唯一的敵人,并繼續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戰争。芬蘭和德國自1930年以來一直緊密相連,當時蘇聯進攻波蘭,蘇聯更加擔心芬蘭成為德國的盟友,并于1939年11月26日以"芬蘭炮擊蘇聯人員"為由對芬蘭宣戰。
蘇聯在蘇芬邊境發動了全線攻勢,當時被國際聯盟視為非法攻擊,12月14日蘇聯将其踢出聯盟。
蘇聯軍隊在實力和武器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在戰争前不久,蘇聯的高層剛剛經曆了一場政治清洗,是以當蘇聯入侵芬蘭時,蘇聯人嚴重缺乏指揮官,其中大多數是缺乏經驗的新軍官,這導緻蘇聯在蘇聯戰争初期的戰術不佳, 它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芬蘭表現出的抵抗比蘇聯想象的要多。
無奈,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已不再是戰術性的,戰鬥意志得以彌補,在蘇芬戰争後期,蘇軍換來了幾位有能力的指揮官,最終突破了芬蘭的防禦,于是芬蘭被迫尋求與蘇聯的和平,并于1940年3月13日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 芬蘭将大約10%的領土和30%的資産割讓給蘇聯,這是戰争的第一階段。
芬蘭的獨立為其赢得了國際聲望,而蘇聯的大量軍事存在沉重,其國家聲譽受到嚴重損害,最初計劃僅占領芬蘭10%的領土。蘇芬戰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聯在芬蘭的表現堅定了德國打敗蘇聯的決心,并開始與芬蘭聯系,加入與蘇聯作戰的計劃。
然後,在1941年6月底,"持續戰争"爆發,芬蘭與德國聯手試圖奪回蘇聯占領的土地,結果在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談判停戰,芬蘭與德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并在傳回第一次蘇芬戰争邊界的基礎上, 将波薩莫地區割讓給蘇聯。